和諧社區:上海和諧社區建設報告

和諧社區:上海和諧社區建設報告

《和諧社區:上海和諧社區建設報告》是2010年10月1日 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海兵

基本介紹

  • 書名:和諧社區:上海和諧社區建設報告
  • 作者何海兵
  • ISBN:9787548600718
  • 定價:二十五元
  • 出版社: 學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0月1日
  • 開本:16開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書 名: 和諧社區:上海和諧社區建設報告
作 者:何海兵
出版時間: 2010年10月1日
ISBN: 9787548600718
開本: 16開
定價: 25.00元

內容簡介

《和諧社區:上海和諧社區建設報告》是上海行政學院系統的教師在對上海市的多個基層社區進行長期調研的基礎上撰寫的研究報告集,內容涵蓋了當前社區建設中的許多熱點領域,如社區黨建、社區公共服務、社區外來人口管理、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等。《和諧社區:上海和諧社區建設報告》的最大價值在於,不僅有理論研究,還有更多的實證分析,尤其對於上海在新一輪社區建設中最新的創新實踐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分析。《和諧社區:上海和諧社區建設報告》適合作為社區辦、民政、街(鎮)等政府部門的領導、社區工作者以及從事社區研究的專家學者的學習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何海兵,副教授,上海行政學院社會學教研部副主任、城市社會研究所副所長。長期致力於城市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管理等學術領域的研究,在《管理世界》、《當代中國研究》、《社區》等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主編或參與撰寫的著作5部,主持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國家行政學院、民政部等多項省部級以上課題研究。研究成果曾獲全國行政學院系統首屆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民政部科研成果三等獎等獎項。

圖書目錄

社區的本質及其建設(代序)
理論篇
構建和諧社會的社區基礎:一種理念的探討
一、引言
二、營造和諧社區: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三、營造和諧社區:另一角度的理論思考
四、和諧社區建設:一種全新的理念和目標
五、結語
從單位制、街居制走向社區制
一、單位制:走入歷史
二、街居制:身陷困境
三、社區制:浮出水面
社區公益服務的機制創新:治理視角和參與模式
一、社區公益服務及其體系整合問題
二、社區公益服務機制創新的治理視角
三、社區公益服務的多主體建構和配置
四、社區公益服務參與機制的建構和維持
“國家-社會”範式框架下的中國城市社區研究
一、“國家一社會”範式的引入與運用
二、“國家一社會”範式的本土適應症
三、可能的新視角:行動者——空間/
中外社區建設的理念與經驗比較
一、社區建設理念的融通與差異
二、社區建設的體制與經驗比較
三、結論與啟發
實踐篇
論和諧社區建設中賞作用的發揮
一、血角士勿鎮升展”黨員設崗定貢”活動的基本概況
二、開展“黨員設崗定責”活動促進了社區和諧發展
三、存在的問題
四、建議和展望
上海城市社區物業黨建聯建的創新實踐
一、社區物業黨建聯建的背景因素分析
二、社區物業黨建聯建有效開展的實踐探索
三、當前社區物業黨建聯建中存在的問題
四、進一步推進社區物業黨建聯建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區融合
一、問題的提出
二、概念闡釋與研究架構
三、調查分析:新移民與社區融合的啟動
四、討論:從“二元社區”走向“敦睦他者”
五、結論:依託社區促進新移民社會融合的對策
外來人口社區化管理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實行來滬人員社區化管理模式的現實背景
二,來滬人員社區化管理模式的實踐案例
三、來滬人員社區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四、完善來滬人員社區化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城市動拆遷:作為社區公共事務的分析
一、問題及其來源
二、動拆遷作為公共事務的理論想像
三、“動拆遷”的實證分析
四、結論
公共服務社會化:政府、社會組織、社區三方合作研究
一、公共服務社會化的必然性
二、養老服務社會化:政府、社會組織、社區三方合作的實踐模式
三、總結與思考
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轉變——以上海市五里橋社區為例
一、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緣起與發展脈絡
二、五里橋社區購買公共服務的實踐探索
三、完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思考與建議
基層民眾自治實踐與制度建設思考——以上海市“三會制度”為例
一、基層民眾自治實踐與制度建設的關係
二、上海市基層民眾自治實踐的新形式:三會制度
三、規範“三會制度”建設,推進基層民眾自治
歷史傳承與社區認同——上海黃浦區老西門街道社區文化建設的探索與思考
一、城市社區建設的重要意義
二、老西門街道社區文化建設的探索
三、老西門街道社區文化建設的思考
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研究——以上海市靜安區為例
一、傳統社區(街道)管理職能定位與運行機制的弊端
二、調整最佳化社區(街道)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三、調整最佳化社區(街道)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主要成效
四、調整最佳化社區(街道)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啟示
五、調整最佳化社區(街道)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進一步思考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