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之理:中國民生問題的調查與研究

和諧之理:中國民生問題的調查與研究

劉同昌著《和諧之理:中國民生問題的調查與研究》2007年7月由青島出版社出版。該書分關注—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聚焦—積極推進中的社會保障,轉變—新形勢下的政府職能,參與—科學發展中的多元治理4部分。

基本介紹

  • 書名:和諧之理:中國民生問題的調查與研究
  • 作者:劉同昌
  • ISBN:7543642204/9787543642201
  • 類別:民生
  • 定價:¥35.00元
  •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7-1
內容提要,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提要

“共同建設、共同分享”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和諧社會建設的核心思想,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從社會變遷與轉型的層面來看,當前我們所面臨的社會矛盾與衝突的主要問題存在於社會的領域,而不是經濟生產的方面,更多的是發生在市場之外,而不是在市場之內。因此,和諧社會的建構需要首先從社會的層面著手,從關注民生著眼,需要就利益的分配、爭議的調解、違規無序的治理等問題進行制度與機制的建設和創新,需要不斷建設完善相應的社會福利保障、社會調解協商以及社會管理控制的新的制度和有效機制。具體而言這包括了就業、教育、醫療、救濟保障和社會管理等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應建立起有助於社會和諧的平等爭議、公平調解、依法裁決的制度平台與運作機制,也即是一個平等公正、合法有效的制度與機制。同時,需要在發展和諧社會中更加關注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積極推進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轉變新形勢下的政府職能,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推動多元化的社會治理,讓社會成員尤其是弱勢群體共同分享社會發展成果。
本書為四部分,對上述內容進行了分析與探索。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專題幾乎都是以社會發展迅速的青島市為例進行的調查和研究,其中專題研究報告就有18篇,這些報告具有鮮活的真實性和實踐性,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該書對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問題提供了一個社會學的視角。通讀全書可以對一些社會熱點的民生問題進行清晰而準確地把握,增強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理解與記憶,為構建和諧社會、堅持科學發展觀獲得重要的理論認識與實際參考。
作者長期關注社會發展問題並堅持社會調查,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該書也是作者從事社會問題研究的部分學術成果。
本書分“關注”、“聚焦”、“轉變”和“參與”四個部分。

作者簡介

劉同昌,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學士。山東省人口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社會學會常務理事。研究方向:社會保障、老年社會學、社會問題。代表著作:《面對銀色浪潮——明天我們如何養老》(1999年8月)、《網路學習:崛起、應對與挑戰》(2006年8月)等。合著參編文集多部,發表研究論文200餘篇。主持並完成國際研究項目及省、市級社會科學研究課題30餘項。
2003年主持完成美國福特基金項目“公民參與和城市治理——浮山後社區自治模式的研究報告”。
2004年主持完成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利用FROST模型預測中長期養老保險基金支撐能力的分析結果的研究報告”等等。
國際與國家獲獎:
在2006年4月由中國中央編譯局、英國文化協會和英國楊氏基金會舉辦的《社會創新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國際論壇上,論文《社會公正視野下的弱者需求與政策反思》獲優秀論文獎。
在2006年9月中國老年學高峰論壇上,獲中國老年學最高獎——中國老年學獎(個人貢獻和優秀論文)。
在2006年9月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32個部委舉辦的全國社會保障首屆論壇上,論文《社會養老保障改革中的問題與對策》獲優秀論文獎。
國際學術交流:
2002年10月參加在澳大利亞珀斯舉辦的老年基金聯盟第六次國際會議,作《中國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大會演講,並接受SBS電台的專訪。
2004年8月赴美國夏威夷大學、南加州大學訪問考察。
2006年6月參加丹麥哥本哈根舉辦的老年基金聯盟第八次國際會議,交流論文《面對老齡化,中國的政策研究》等。

目錄

前言:關注民生共享和諧
第一部分:關注——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
1弱勢群體:訴求與社會穩定問題
1.1當今社會弱勢群體的界定與構成
1.1.1 社會弱勢群體的界定
1.1.2 新時期社會弱勢群體的構成
1.2 對弱勢群體保護存在的問題
1.2.1 保障人數日益增加,各級財政負擔加重
1.2.2 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後,將給農村低保工作帶來新課題
1.2.3 界定低保對象和計算家庭收入難以掌握
1.2.4 低保人員有病不醫者大量存在
1.3弱勢群體的重要訴求特徵
1.4 完善社會保障促進社會穩定的建議
1.4.1儘快建立綜合性的城市社會救助系統
1.4.2 全面推進社會保險制度建設
1.4.3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責任共擔機制
1.4.4目前需要提高弱勢群體生活質量的幾點措施
2 失地農民:城市化進程中的就業與社會保障體系建構
2.1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與城市發展的矛盾
2.1.1 農村耕地減少,新的“三無人員”出現
2.1.2 失地農民未能納入城市一體化的管理體系
2.1.3 失地農民在市場經濟中不能成為市場主體而成為社會的負擔
2.1.4 農村人口結構發生變化,養老難的問題開始凸現
2.2 建立農村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與構想
2.2.1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必要性
2.2.2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
2.2.3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內容
2.3 建立農村失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幾項建議
2.3.1正確認識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2.3.2 完善就業服務措施
2.3.3改革完善現行的有關征地補償和安置辦法
2.3.4 推行“實物換保障”
2.3.5 以戶籍制度改革為先導
2.3.6 落實家庭養老方面的各項規章制度
3 殘疾人:就業現狀調查與完善就業保障體系
3.1 研究背景與方法
3.2 殘疾人的基本情況
3.2.1 性別、年齡分布以及健康狀況
3.2.2 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和生活來源
3.2.3 工資狀況及收入
3.3 影響殘疾人就業的原因分析
3.3.1 從“就業願望”看就業
3.3.2 從“教育程度”看就業
3.3.3 從“身體條件”看就業
3.3.4 從“無障礙”看就業
3.3.5 從“就業方向、渠道”看就業
3.3.6 從“崗前培訓”看就業
3.3.7 從“社會歧視”和“文明程度”看就業
3.4 結論與建立殘疾人就業保障機制構想
3.4.1 結論
3.4.2 建立殘疾人就業平等參與的保障機制
3.5 關於完善殘疾人就業保障體系的對策
3.5.1 充分認識殘疾人就業的社會文明價值
3.5.2 利用政策槓桿撬動用人單位招收殘疾人的積極性
3.5.3 細分社會職業崗位
3.5.4 發展社區康復,促進殘疾人自我價值的實現
3.5.5 急需關注的幾個政策問題
4 外來務工人員:人口管理與服務工作
4.1青島市外來勞動人口的基本情況
4.2 外來勞動人口管理與服務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4.3 共性問題分析與對策探討
第二部分:聚焦——積極推進中的社會保障
第三部分:轉變——新形勢下的政府職能
第四部分:參與——科學發展中的多元治理
參考資料
後記:我的十年與記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