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村(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清湖鎮和睦村)

和睦村(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清湖鎮和睦村)

和睦彩陶文化村位於清湖鎮南部,距江山市區6公里,由瓦窯、山根、陸家、後村、平塔山和墳山壟等6個自然村組成,是2010年江山市委、市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國幸福鄉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和睦村
  • 鄉村人口:3165人
  • 農戶:344戶
  • 農業人口:1436人
基本概況,歷史文化,特色產業,

基本概況

和睦村位於清湖鎮南部,距江山市區10公里,交通便捷,石壟線和新46省道穿村而過。轄區總面積10平方公里,由瓦窯、山根、陸家、後村、平塔山和墳山壟等6個自然村組成。全村共有38個村民小組,截至2008年8月,960戶,3061人。

歷史文化

和睦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個歷史文化古村落。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類活動。據考古發掘證明:在和睦烏里山發現商周印紋陶遺址。和睦在唐宋時期人丁興旺,明清時期十分繁榮。據初步調查,尚保存千年仙霞古道和睦段(和睦花園崗→陸家田→石門昭明)1500米,有明正統年期為紀念陸和進士的石牌坊一座;有雕刻精美的石質的清代節孝坊一 座;尚存清代的陸低宗詞一座,尚存陸家街一條;還存社公殿、老佛殿遺址,還留下了部分清一民國的古民居、王氏廳堂、陸氏廳堂等文化遺產。而最具有文化內涵的是和睦的土窯。
和睦村
和睦村始於陸姓村民,後來王姓等陸續遷入。陸姓源自江西金溪,是宋代理學家陸象山(九淵)的後人。據和睦《陸氏宗譜》:明初,和睦原名“下睦”,以陸氏後裔十代同居,和睦成風,故名。”而據清同治《江山縣誌》:明永樂四年(1406)丙戌科林環榜陸和,住下睦,官監察御史,巡按中外凡九年……京師號“小鐵面”。村中現還保存著陸和“繡衣聰馬”進士牌坊。其殘高約5米,橫跨3米的跨樑上方,刻著“永樂丙戌進士,四川、江西繡衣驄馬,福建等道御史陸和立。”後人稱頌陸和“執法不撓,九載威風動地;用刑無黨,一輪明月中天”、“鹿洞鵝湖,四座並照象山心鏡;豸衣驄馬,一朝鹹欽烏府頭銜”。
和睦還曾有村人陸賢創辦於明正統景泰間的觀寅書館。現在,除“繡衣聰馬”進士牌坊之外,村中尚存建於清代的陸家孝忠祠堂和清道光七年(1827)的“雙節流芳”貞節牌坊等。
據說,和睦村的制陶工藝,源於一個外鄉逃荒老人。而陸家泥烙壺及制瓦等手藝傳到第三代時,因只有一個女兒,只能“比武招親”選婿傳藝。村里王姓人家成了繼承人,此後手藝又慢慢傳遍全村。鼎盛時期,200餘座“饅頭窯”遍布全村,產品遠銷本省和鄰近各地,和睦也因此成為江山當時最忙碌、最富有的小村之一。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和睦村仍家家造窯,戶戶燒陶。目前,村里還存有60多座保存完好的“饅頭窯”、 40餘台保留著完整原始制陶工藝的慢輪陶車,實為國內罕見。而由泥坯磚砌成、被稱為原始制陶工藝活化石的“饅頭窯”,因外形如饅頭得名,一般有兩三米高,五六米寬。每窯又有一個裝陶一個點火的兩個門,窯體有獨體的雙聯體的,也有三聯體甚至是四聯體的。
如今,雖然土陶不再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和睦村也不再有往日的規模生產,但一個名叫姜子牙的陶瓷工藝美術師,卻打破了古陶村的沉寂,在原始制陶工藝中融入了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等多種元素,開發生產出仿古彩陶工藝品,給古陶村注入了新鮮血液。

特色產業

和睦村從古代至現代以制泥烙壺、瓦片聞名於閩、浙、贛三省。對和睦村進行文化遺產調查,發現和睦文化古蹟豐富,是個以土陶窯為主的古窯村落。該村保存著清——現在的土窯40座,興盛時期達100餘座,還保持著原始的制瓷工藝流程。如此密集的饅頭狀土窯和尚未失傳的工藝流程,在全國少見。整個村落以家庭作坊式為主,每家每戶都曾建窯燒制,以制陶為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保持著原始的古陶村的原貌,是一朵絢麗的奇葩。
和睦村是個聞名制陶村和睦村是個聞名制陶村
和睦土窯的產品,一般分為三類:一類為紅色的瓦,火爐、花罇、火熜罇。另一類為黑色的泥茶壺、藥罐、沙鍋、酒壺等產品。第三類為彩陶主要是和睦彩陶工藝廠生產的仿古產品,產品已有數十種。
村里瓦窯自然村從清代開始盛興制陶業,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輝煌一時,全村男女老少以制陶為主業,最高峰時期每家都有2個窯以上。1960年建立和睦陶器廠曾有47人,專門從事專業的制陶。尚有10多個窯還在燒制各類產品。一個古老的制陶工藝燒制過程在和睦還在延續,它是制瓷的作坊的“活化石”。
一個現存的古老的窯村,如此眾多的土窯,如此完整的原始生產工藝流程,還在生產、延續、引起了各級的關注,和睦彩陶廠的建立,正是陶村文化的傳承。如何保護、開發利用和睦這塊文化遺產的寶地值得社會各級的支持。如何以古陶村帶動彩陶產業,帶動旅遊產業,如何使彩陶產業、旅遊產業帶動土陶村的發展是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