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盤繞雉(Panraogallus hezhengensis),臨夏盆地一雉雞化石新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和政盤繞雉
- 拉丁學名:Panraogallus hezhengensis
- 體重:約 2.5 kg
生物介紹,生物特徵,
生物介紹
2018年5月26日,古脊椎所周忠和課題組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報導了一件骨骼保存近乎完整的新雉類化石材料。該標本發現於青藏高原毗鄰區域——臨夏盆地的和政地區,距今700-1100萬年,保存了迄今為止最早的鳥類特化捲曲加長的氣管化石,以及進而對於叫聲(鳴唱或者鳴叫)改變的最古老證據。
研究團隊根據其具有環繞氣管的這一特徵,將這種已滅絕的鳥命名為和政盤繞雉(Panraogallus hezhengensis)。據測量,盤繞雉的氣管長度甚至大於該鳥類的體長,盤繞部分的氣管分布於胸腔外的皮下組織中。截至目前,已有文獻記載了具有不同類型的延長型氣管的60多種現代鳥類,如在現生雞形目中,加長的氣管出現在南美的鳳冠雉、非洲的珠雞以及松雞科的雷鳥中。此次新發現的盤繞雉是雉雞類化石具有該特徵的最早記錄,更是在雉類化石中的首次發現。
生物特徵
據推測,盤繞雉的體重在2.5千克左右。體型的大小通常會直接影響哺乳動物喉部的大小,進而影響哺乳動物發聲的聲音頻率,而鳥類的聲音發自鳴管(支氣管的部位),鳴管以上的氣管屬於聲道,所以它演化出這種超級加長的氣管很可能是為了發出更加嘹亮且渾厚的聲音,進而聽起來像一種體型更大的鳥類。
這種“欺騙性信號”有利於恐嚇捕食者和競爭者以及更好的吸引配偶,與許多哺乳動物演化出較長的氣管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體型誇大理論”在新化石中以及比較系統分析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另外有研究顯示,在雄性體型比雌性更大的陸地哺乳動物物種中,雄性會產生進一步誇大其體型的聲音信號(如通過利用喉部的下降來擴展口咽腔的長度,以便降低聲音頻率)。
與現生鳥類一樣,這種較長的氣管多數情況只存在於雄鳥中。而這件標本還保存有另外一個明顯的雄性個體特徵,即跗跖骨(小腿骨)保存了與現生雄性雉類的距類似的隆起。
目前,在因青藏高原隆升而造就的山系旁,和政區域的抬升已經高達2000米以上,但這裡曾是一片亞熱帶草原,盤繞雉和其他很多鳥類以及三趾馬生活於此。本次研究為認識雉雞類的生態多樣性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在盤繞雉生存的區域,曾經迴蕩著犀牛、馬、鴕鳥、紅隼以及雉雞渾厚的叫聲,然而如今,它們已在這片土地上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