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孫明府懷舊山》這首詩是雍陶為了與友人所作思鄉之詩相和而創作的一首詩。全詩充滿了渴望自由,思念家鄉之情,令人產生共鳴之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孫明府懷舊山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出處:《萬首唐人絕句》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雍陶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和孫明府懷舊山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為客落人間。
秋來見月多歸思,自起開籠放白鷳。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明府:唐人稱縣令為明府。
(2)五柳先生:晉陶潛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遂自號五柳先生。
(3)白鷳:鳥名,似山雞而白色,產於我國南方。
白話譯文
五柳先生陶淵明本來就是山村田園的隱士,偶然在世俗生活中做客,為官場所羈絆。
秋天來臨的時候看見月亮就會更加思鄉,倒不如成全了白鷳,打開鳥籠讓它回到家鄉。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前兩句以著名的隱士和詩人陶淵明比擬孫明府。陶淵明住宅前有五棵柳樹,因此自己取了一個別號,叫做五柳先生。他曾經一度出任彭澤縣令,因為不習慣於遵守官場禮節,厭倦世俗禮法,很快就辭官歸隱了。這兩句表面上是寫五柳先生的生平境況,實際上作者卻只是靈活地運用了陶淵明這個典故少坑腳,暗指孫某之出任明府,也不過是偶然的事,終究還是會如陶淵明一樣,棄官歸隱的。
第三句寫其見月思歸,月掛中天,千里可共,故對月而思異地或家鄉的月下親友,乃是人情之常。作者特地用一個“秋”字點明了創作詩篇時的時間,讓人立刻就聯想到了中秋節,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中秋節的月亮更是代表著一股特殊的感情。古典文學中,月亮已成為一個傳統的意象,象徵著親人團聚,家庭團圓,這種意向所代表的感情,在中秋節尤為突出。在前面讀過的許多詩中,已經屢見,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類的千古名句,比比皆是,與之相比,這一句乃是平淡無奇的常語,但接以末句,則成為點睛之妙。由於自己思鄉,起而開籠放鳥,構思出人意艱鍵外。這就連平淡無奇的上句也顯得非如此寫不可了,若不是見月思鄉,怎么又能聯想到白鷳了,所以說,上句為下句的巧思作下了堅實的鋪墊,這一拙一巧,對比鮮明,反差之下,真情流露,更是突出了作者創作的深厚功力。白鷳關在籠中,孤單清冷,作者由自己之思鄉,想到白鷳之寂寞。萬物皆有歸宿,生靈都有真情,既然自己與家人相隔千里,不能團聚,何不成全其他生靈回歸故鄉呢。這裡寫孫某對白鷳的同情,為它設身處地著想,事實上卻是以物喻人,“放白鷳”這一件小事,卻暗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便是作者對孫某的同情,這一層意思從孫某所作的《懷舊山》詩中可知,從作者創作的意圖亦可知,這層意思,在此得到了升華。第二層,便是作者對自己的同情,詩人的眼淚,一半為所寫的對象而流,另一半則是為自己而流,作者多年羈旅他鄉,思鄉慨民達之情猶盛,作者又何嘗不想做一隻白鷳,回到自己的家鄉,與親人團聚呢?
名家點評
因思歸而起放自鷳,推己及物,藹然仁言。與“剔開紅焰救飛蛾”同一慈惠之思,並見困守塵埃。詐如東坡詩之“常恐樊籠中.摧我蠻鶴襟”也。(俞陛雲 評)
因己思歸,知物亦有故鄉之思,故放之。此不必實有其事,特裝點此語,妙盡思歸之情拳戲刪,詩人不妨以無為有矣。(黃生 評)
創作背景
作者的一位姓孫而官居縣令的友人,在職期間,懷念故鄉,寫了一阿戲葛乃首詩《懷舊山》詩,雍陶便寫了這首詩唱和。在這首和詩中,他描寫了孫明府自己深感身受官職的拘束,不得自由自在,因此有還鄉之思,而由人及物,想到自己所養白鷳,關在籠中,也必然有同感,因說乘境此打開籠子,將它放了。
作者簡介
雍陶,字國鈞,成都人(擔想市禁約公元八四四年前後在世)。工於詞賦。少貧,遭蜀中亂後,播越羈旅,有詩云:“貧當多病日,閒過少年時。”大和八年陳寬榜進士及第,一時名輩,鹹偉其作。然恃才傲睨,薄於親黨。其舅雲安劉欽之下第,歸三峽,卻寄陶詩云:“山近衡陽雖少雁,水連巴蜀豈無魚“得詩頗愧赧,遂通向不絕。大中六年,授國子毛詩博士。與賈島、殷堯藩、無可、徐凝、章孝標友善,以琴樽詩翰相娛,留長安中。大中末,出刺簡州,時名益重,自比謝宣城、柳吳興,國初諸人書奴耳。賓至,必佯佯挫辱。投贄者少得通。秀才馮道明,時稱機捷,因罷舉請謁,給閽者曰:“與太守有故。”陶倒屣,及見,呵責曰:“與足下素昧平生,何故之有“馮曰:“誦公詩文,室邇人遠,何隔平生“吟陶詩數聯,如“立當青草人先見,行近白蓮魚未知。”又“閉門客到常如病,滿院花開未是貧。”又“江聲秋入峽,雨色夜侵樓“等句。陶多其慕己,厚贈遣之。自負如此。後為雅州刺史,郭外有情盡橋,乃分衿祖別之所。因送客,陶怪之,遂於上立候館,改名折柳橋,取古樂府《折楊柳》之義。題詩曰“従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呼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甚膾炙當時。竟辭榮,閒居廬岳,養疴傲世,與塵事日冥矣。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創作背景
作者的一位姓孫而官居縣令的友人,在職期間,懷念故鄉,寫了一首詩《懷舊山》詩,雍陶便寫了這首詩唱和。在這首和詩中,他描寫了孫明府自己深感身受官職的拘束,不得自由自在,因此有還鄉之思,而由人及物,想到自己所養白鷳,關在籠中,也必然有同感,因此打開籠子,將它放了。
作者簡介
雍陶,字國鈞,成都人(約公元八四四年前後在世)。工於詞賦。少貧,遭蜀中亂後,播越羈旅,有詩云:“貧當多病日,閒過少年時。”大和八年陳寬榜進士及第,一時名輩,鹹偉其作。然恃才傲睨,薄於親黨。其舅雲安劉欽之下第,歸三峽,卻寄陶詩云:“山近衡陽雖少雁,水連巴蜀豈無魚“得詩頗愧赧,遂通向不絕。大中六年,授國子毛詩博士。與賈島、殷堯藩、無可、徐凝、章孝標友善,以琴樽詩翰相娛,留長安中。大中末,出刺簡州,時名益重,自比謝宣城、柳吳興,國初諸人書奴耳。賓至,必佯佯挫辱。投贄者少得通。秀才馮道明,時稱機捷,因罷舉請謁,給閽者曰:“與太守有故。”陶倒屣,及見,呵責曰:“與足下素昧平生,何故之有“馮曰:“誦公詩文,室邇人遠,何隔平生“吟陶詩數聯,如“立當青草人先見,行近白蓮魚未知。”又“閉門客到常如病,滿院花開未是貧。”又“江聲秋入峽,雨色夜侵樓“等句。陶多其慕己,厚贈遣之。自負如此。後為雅州刺史,郭外有情盡橋,乃分衿祖別之所。因送客,陶怪之,遂於上立候館,改名折柳橋,取古樂府《折楊柳》之義。題詩曰“従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呼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甚膾炙當時。竟辭榮,閒居廬岳,養疴傲世,與塵事日冥矣。有《唐志集》五卷,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