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暢衛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易氏醫案》。具有行氣解郁之功效。主治氣鬱諸證,肺脈沉大而結者。
基本介紹
- 名稱:和中暢衛湯
- 出處:《易氏醫案》
- 功用:行氣解郁
- 主治:氣鬱諸證,肺脈沉大而結者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蘇梗五分,香附(醋炒)、神曲(炒)各一錢,撫芎、蒼朮、貝母各八分,桔梗、連翹(去子尖)各六分,砂仁(研碎)三分,生薑三片。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功用
行氣解郁。
主治
氣鬱諸證,肺脈沉大而結者。
方義
香附、蘇梗,開竅行氣,蒼朮健中,貝母開郁痰,連翹散六經之火,撫芎發肝木之困,神曲行脾之郁,木香逐氣流行,桔梗升提肺氣,沙參助正氣而不助火,此方提上焦之火邪,乃“火郁發之”之義。然徒用此方,而不兼補下之藥,雖能解散於一時,其火無水制,必然復生,而痞滿噎膈之疾,恐尤甚於前也。
附註
《醫學從眾錄》有沙參、木香。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醫學從眾錄》:“氣鬱,掾史徐文淙妻臥病三年,身體羸瘦,畏寒戰傈,後發熱得汗始解,脊背拘疼,腰膝軟弱,飲食不進,進則腸鳴作瀉,心虛驚悸,胸肋氣脹,畏風畏熱,頭眩目昏,月信愆期,莫知其病之源也。予診其脈,此正是氣鬱病也。詳六部脈症,惟左尺得體,腎為壽元,根本尚固。右關脾土,為木所侮,雖是少力,然來去緩大而不弦。此五臟之源,生氣有存,無足慮也。予惟探其本源治之,先投以和中暢衛湯三劑,而肺脈浮起,胸次豁然,諸症頓減。繼以清中實表,固其腠理,月信大行,久積盡去,表里皆空,用補陰固真之劑並紫河車九日進一服,月余全愈。”
方論選錄
《陳修園醫學全書》:“此病多起於鬱結不舒,胃氣不能敷布所致,張雞峰所謂神思間病是也。方中雖是解郁套藥,而分兩多寡,氣味配合,似有獨得之妙。又與八味丸間服,所以多效。喻嘉言資液救梵湯,與八味丸間服,亦是此意,但救梵湯大涼大降,流於奇險,不如此湯之平易近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