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呼和車力蒙古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白城市
- 面積:262.81平方公里
- 人口:6800人(2017年)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社會經濟,概況,產業結構,個體私營經濟,農業生產,
基本概況
下轄車力村、立業村、榆林村、宏圖村、興發村、創業村等7個行政村,呼和車力蒙古族鄉代碼:220881201
歷史沿革
因屯而得名。清代此地系蒙古族遊牧地,1904年隸屬洮南府總督府,1909年隸屬洮南府第三區,1913年隸屬洮南縣西鄉,1925年屬第三區,1933年(偽大同二年)屬第四區,偽康德二年(1935年)隸屬第四區立業保。偽康德四年(1937年)屬大通村,1946年洮南縣大通區,1949、1950年改屬第八、六區 ,1955年屬大通區,1956年撤區隸屬趙民鄉,1958年改屬志強鄉,1959年屬志強人民公社,1979年改為呼和車力蒙古族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呼和車力蒙古族鄉。
社會經濟
概況
該鄉 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經濟體制不斷在完善,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稅費改革,實現了三次大的飛躍。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給車力鄉經濟發展帶來勃勃生機。
產業結構
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從過去單一的糧食生產到實現糧經並重,多種經營。從單一的種植農業到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二三產業全面發展。從過去盲目追求產量,到圍繞市場,大做效益文章,經濟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
以牧業、生態林業、綠豆、芝麻、瓜果新產品開發為重點的各項開發項目進展順利,具有車力特色的大鸚哥綠豆始終占領著市場。年均產量3000噸左右的綠豆,年創產值1000多萬元,占全鄉年總產值的26.3%,畜牧產值達750萬元,占全鄉總收入的20%。養殖業逐漸由養羊向養牛發展,養牛被列為該鄉畜牧發展重點之一。全鄉養牛955頭,其中奶牛405頭,有育肥牛550頭。
個體私營經濟
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2004年全鄉個體經濟總收入達800萬元,占全鄉總收入的20%。全鄉從事商業餐飲服務業、加工業、建築、運輸業等各類個體業戶達400多戶,從事季節性個體經營活動,勞務輸出人數占全鄉勞力的50%。車力鄉2003年GDP總值4500萬元,人均收入1100元。2004年全鄉GDP總值6700萬元,人均收入1970元。
農業生產
車力鄉自然條件差,風沙乾旱嚴重,這是制約車力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從根本上治風沙乾旱是車力鄉農業眼的長遠大計。因此,鄉黨委和政府始終把治理風沙乾旱做為工作的主攻目標,堅持乾旱打井、堅持治沙造林,從1995年開始把抗旱打井工作作為工作重點。10年間,鑽井3500餘眼,終於在全市貧水區打成抗旱井1600餘眼,實現全程灌溉2500餘公頃,購置配套噴灌設備1000餘台套,實現萬畝噴灌。創業、興發、宏圖、立業等村社實現了水利化村社,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基本保證。
為從根本上治理沙漠化,多年來始終堅持植樹造林,改變了生態環境。20年來人工造林4萬餘畝,全鄉有林面積已達8萬餘畝,森林覆蓋達20%。有效地控制了沙漠化擴展,大大降低了風沙給農業造成的危害。隨著農業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農業豐收,農業機械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全鄉現有大中小型拖拉機1400餘台,擁有拖拉機的戶達80%,各類配套農用機械已達3000餘台套,使農業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解放了大批勞動力,進入市場,從事其他各業,有力地推動了全鄉經濟快速發展。
農業科技含量不斷增加,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進一步提高,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選用良種、配方施肥、地膜覆蓋、大棚蔬菜、科學養畜等各類先進技術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掌握,農村勞力素質有了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