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雅,大學本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
現任北京大學消化疾病研究中心 主任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 組長
北京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主任委員
幽門螺桿菌感染及上胃腸疾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主任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十一五 & 十二五課題(幽門螺桿菌相關研究)負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麗雅
- 畢業院校:北京醫科大學
- 臨床職稱:主任醫師
- 專業:消化科
- 學歷:本科
- 教學職稱:教授
- 執業地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個人簡介,主要成就,研究方向,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科研成果,教學任職,學術兼職,學術雜誌審稿人,學術著作編委,獲獎及榮譽稱號,主要學術成就,主要承擔科研項目,第一或通訊作者SCI文章目錄,著作譯作,
個人簡介
1992年3月-5月在日本東京參加JICA早期胃癌診斷研修班並在順天堂大學實習,1996年8月-1997年9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大學醫學中心學習,主要從事早期結腸癌PCR法篩選研究。1998年11月-12月在香港大學內鏡中心研修消化道疾病內鏡診斷及治療。1991年在國內率先開展早期胃癌黏膜切除〔EMR〕、黏膜下腫瘤切除術、胃造瘺術等。現主要從事內科消化系疾病、尤其消化道腫瘤診斷與治療研究、如胃癌早期診斷方法研究、幽門螺桿菌與人群感染關係的研究、放大胃鏡對各種胃黏膜病變、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
自2003年1月起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主任,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常委、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委員、《中華消化內鏡雜誌》編委、《中國臨床藥理學雜誌》編委、《胰腺病學雜誌》編委。1990年、1998年均獲得北京醫科大學優秀教師獎,1996年獲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優秀論文獎。2000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目前已培養畢業臨床博士生4名,在讀三名,培養碩士生5名。1996年至今先後獲得了衛生部科研課題基金、教育部重點項目基金和 國家自然基金等多項基金,均為課題負責人,項目基金合計100萬元。共發表研究論文80餘篇。
主要成就
根除幽門螺桿菌對胃癌患病率及胃黏膜組織變化的8年隨訪研究
質子系抑制劑維持治療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一年復發率的影響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內鏡分析
內鏡黏膜切除術切除胃內早期惡性病變
根除幽門螺桿菌對胃黏膜炎症變化的人群隨訪研究
根除幽門螺桿菌對潰瘍病及再感染的五年隨訪研究
研究方向
消化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特別是胃癌等消化道腫瘤的早期診治。各種消化內鏡的檢查與治療技術尤為突出,對幽門螺桿菌、胃食管反流病及早期胃癌有系列、深入的研究。
教育經歷
1998年10月-1998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內鏡中心 手把手培訓
1996年08月-1997年09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訪問學者
1992年01月-1992年05月,日本東京JLCA 早期癌症診斷研修班 日本東京順天堂醫院進修學習
1978年02月-1982年12月,北京醫學院,臨床醫學,獲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2-1987.11 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 住院醫師
1987/11-1998/09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 主治醫師
1992/09-1998/09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1998/09-至今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 主任醫師,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副主任
2003.-至今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 主任
科研成果
連續十年做為課題負責人先後承擔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畫,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三項,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教育部重大專項課題,衛生部課題多項。國家863計畫等課題。在胃癌螢光標誌物的鑑定、早期胃癌的內鏡診斷及治療、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係、幽門螺桿菌耐藥、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礎與臨床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成果如下:1、早期胃癌的診斷與治療:1991年在國內率先開展早期胃癌的內鏡下治療,效果良好,最早一例早期胃癌內鏡下治療患者目前仍存活。與林三仁教授共同發現了用胃液固有螢光光譜診斷胃癌的方法,為世界首創,並確定了螢光標誌物的成分,2012年獲專利一項。2、幽門螺桿菌的研究:率先在國內開展大規模幽門螺桿菌與胃癌關係的人群干預,長期隨訪研究,研究成果被世界幽門螺桿菌共識MasstrictIII和Masstrict IV作為Ia級證據所引用,在2005年美國消化疾病周上進行大會發言,並被選為當年的40篇優秀論文之一(Top40)。承擔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畫後,開展幽門螺桿菌耐藥機制、個體化治療等研究,並進行了中國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及相關的研究,為世界首創。3、胃食管反流病:對於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和治療的研究成果在2014年美國胃腸疾病周上做兩篇大會專題報告,出版了我國第一本《胃食管反流病》專著,參與制定和起草了我國2006年和2014年胃食管反流病指南。
教學任職
1997年評為碩士生研究導師,現已培養畢業碩士生十餘人
2001年評為博士研究生導師,現已培養畢業博士生四十餘人
作為大會主席,已連續十年主辦國際性學術性大會:“中華消化病學年度講壇”
作為主任,科室連續十三年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全國消化基礎和臨床新進展學習班》,學員達千人
作為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院特聘教授,授課足跡遍布全國各地
學術兼職
北京大學消化疾病研究中心 主任
幽門螺桿菌感染及上胃腸疾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主任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 組長
北京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主任委員
北京醫師協會消化專科分會副會長
《中華消化雜誌》 副主編
《中華內科雜誌》 編委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 編委
《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編委
學術雜誌審稿人
《中華內科雜誌》, 《中華消化雜誌》, 《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 ,等等
學術著作編委
2016年 高級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指導用書:《消化內科學高級教程(第二版)》副主編。
2015年主編中華醫學會繼續醫學教育教材《胃食管反流病診療規範與進展》;
2013年任主編參與製作的中華醫學會醫師培訓音像DVD光碟《消化道非靜脈曲張出血內鏡診治技術》,向全國發行。國際編號:ISBN 978-7-88032-878-3
2010年被聘為《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消化病學卷編委。
2009年版《國家基本藥物臨床套用指南》(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消化系統疾病章節主編
2007年主編中國第一部《胃食管反流病》專業書籍
2004年《消化系統內鏡圖譜》副主編
主譯美國原版教材:19th Edition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哈里森內科學 ----消化系統疾病分冊
參編多種專業性著作
獲獎及榮譽稱號
2017年獲 “國之名醫·卓越建樹” 榮譽稱號
2016年榮獲北京市師德先鋒稱號
2015年榮獲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證書號:201502012P1001)
題目“胃癌早期診斷的新方法及致病因子H.pylori的流行病學和診治新策略。”
2014年度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國家教育部)題目:胃癌診療體系的創新及其關鍵技術的套用
2007年 第一作者論文“A five-year follow up study on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gastric mucosa after H.pylori eradication,”被評為第四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005年,研究“The Diagnosis of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Using High-resolution Endoscopy”獲得“Asian Pacific Digestive Week Distinguished Poster Award.”
2005年“Eight-year Follow-up Study ON The Morbidity of Gastric Cancer An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Gastric Mucosa After H.pylori Eradication”研究,被The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評為當年全球40個重要研究之一 –TOP 40
周麗雅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胃液中胃癌特異性螢光標誌物的分離鑑定以及機制》被評為2013年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
共獲得專利 6項
主要學術成就
從事消化內科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餘年,臨床經驗豐富。對幽門螺桿菌、胃食管反流病及早期胃癌有系列、深入的研究。連續十年承擔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教育部等研究項目多項,發表研究文章100餘篇,在幽門螺桿菌的研究已列入世界先進行列。幽門螺桿菌作為人類最廣泛的感染源,與多種疾病發生有關。近二十年來,在幽門螺桿菌與胃癌關係的研究上,被世界幽門螺桿菌共識MasstrictIII,Masstrict IV和MasstrictV作為Ia級證據所引用。研究成果在2005年美國消化疾病周(消化領域世界頂級學術會議,2萬人參會)進行大會發言,並被選為當年的40篇優秀論文之一(Top40)。進行了2000多例中國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的研究,為世界首創。研究成果被《Aliment Pharmacol Ther》和《Helicobacter》雜誌分別收錄。對幽門螺桿菌耐藥的研究也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消化病權威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影響因子10.755,多次在國際頂級消化病學術會議美國胃腸疾病周(DDW),歐洲幽門螺桿菌會議,歐洲胃腸疾病周上做大會發言。代表性論文“A five-year follow-up study on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gastric mucosa afterH. pylori eradication ”獲第四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SCI他引次數達75次。
胃食管反流病是另一困擾我國人民的高發病,常見病,且發病率正逐年上升。我們對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填補了世界在這一領域的一些空白,並已為世界同行所認可。在2014年消化領域的頂級學術會議美國胃腸疾病周(全世界約2萬人參會)上做兩篇大會專題報告,每篇15分鐘(此專題報告共選六篇研究,1.5小時, 1/3時間給一個海外單位歷史罕見),這也是世界同行對我本人及我所帶領團隊研究成果的高度認可。主編我國第一部《胃食管反流病》專著,牽頭制定我國第一部胃食管反流病指南,研究成果被我國胃食管反流病指南作為I級證據引用。
1991年率先在我國開展早期胃癌內鏡治療,成果在1992年日本內鏡大會和1995年世界胃癌大會上進行報告。系統研發並鑑定了胃液固有螢光光譜作為胃癌早期診斷標誌物,其診斷胃癌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度均在80%以上,並確定特異性螢光物質為芳香族胺基酸,其判別EGC 敏感度75%,特異度71%~97%,揭示胺基酸代謝紊亂在胃癌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
一種胃液提取物及其製備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並獲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專利獎。
作為副主編編寫教材2部,參與編寫著作10餘部。
主要承擔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01年-2003年)胃癌螢光標誌物的分離與確定(課題編號:30371603)
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大項目(2005 年)胃癌螢光標誌物的確定及臨床意義的研究(課題編號104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07 年-2009 年):DNA甲基化、胃液固有螢光光譜聯合檢測在胃癌診斷中的意義(課題編號3067239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0 年-2012 年)胃癌特異螢光物質的確定及與胃癌發生的關係(課題編號309734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2017年-2019年) MMP-2/9在胃癌患者胃液芳香族胺基酸含量變化中的作用機制(課題編號:816724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MMP-2/9在胃癌患者胃液芳香族胺基酸含量變化中的作用機制(2017.1-2020.12)(課題編號:81672410)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課題: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斷和治療的規範化研究(課題編號2007BAI04B02)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畫課題,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治的多種因素一次性檢驗技術平台的研究
國家重點專科項目:胃食管反流病臨床診治規範的確立及套用
第一或通訊作者SCI文章目錄
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SCI總計50餘篇,最高IF 9.566,論文中最高被引頻次為75次。
1.Jiang, WJ, Zhou, LY *, Lin, SR, et al. Metabolic profiles of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different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athology. 2018;11(2): 869-875
2.Li Ya ZHOU*, Zhi Qiang SONG, Yan XUE, et al. Recurr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A follow-up study.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2017; 18; 47–55
3.Peng X, Zhou L*, Gong Y, et al. Non-pylori Helicobacters (NHPHs) Induce Shifts in Gastric Microbiota in Helicobacter pylori-Infected Patients. Front. Microbiol.2017;8:1038.
4.Song Z, Suo B, Zhang L, Zhou L*. Rabeprazole, Minocycline, Amoxicillin, and Bismuth as First-Line and Second-Line Regimen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Helicobacter. 2016 Dec;21(6):462-470.
5.Song ZQ, Zhou LY*. Esomeprazole, minocycline, metronidazole and bismuth as first-line and second-line regimen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J Dig Dis. 2016;17:260-7.
6.Song Z, Zhou L*, Zhang J, He L, Bai P, Xue Y. Levofloxacin, bismuth, amoxicillin and esomeprazole as second-line Helicobacter pylori therapy after failure of non-bismuth quadruple therapy. Dig Liver Dis. 2016 May;48(5):506-11.
7.Zhou L*, Zhang J, Song Z, He L, Li Y, Qian J, Bai P, Xue Y, Wang Y, Lin S. Tailored versus Triple plus Bismuth or Concomitant Therapy as Initial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 A Randomized Trial. Helicobacter. 2016 ;21(2):91-9.
8.Z. Ding, S. Zhao, S. Gong, Z. Li, M. Mao, X. Xu, L. Zhou*.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symptomatic Chinese children: a p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population-based study.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5; 42: 1019–1026.
9.Yan XE, Zhou LY*, Lin SR, Wang Y, Wang YC. Therapeutic effect of esophageal foreign body extraction management: flexible versus rigid endoscopy in 216 adults of Beijing. Med Sci Monit. 2014 Oct 27;20:2054-60.
10.Song Z, Zhang J, He L, Chen M, Hou X, Li Z, Zhou L*. Prospective multi-region study on primary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strains isolated from Chinese patients. Dig Liver Dis. 2014;46(12):1077-81.
11.Zhou L*, Lin S, Ding S, Huang X, Jin Z, Cui R, Meng L, Li Y, Zhang L, Guo C, Xue Y, Yan X, Zhang J. Relationship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with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ic mucosal histological changes: a 10-year follow-up study. Chin Med J (Engl). 2014;127(8):1454-8.
12.Zhou L*, Zhang J, Chen M, Hou X, Li Z, Song Z, He L, Lin 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quential therapy and standard triple therapy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tri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4;109(4):535-41.
13.Zhou LY*, Wang Y, Lu JJ, Lin L, Cui RL, Zhang HJ, Xue Y, Ding SG, Lin SR. Accuracy of diagnos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by GerdQ, esophageal impedance monitoring and histology. J Dig Dis. 2014;15(5):230-8.
14.J. Huang, L. Zhou, L. Geng, M. Yang, X.-W. Xu, Z.-L. Ding, M. Mao, Z.-L. Wang, Z.-L. Li, D.-Y. Li, S.-T. Gong.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sequential vs. standard triple therapy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ese children–a multicentre, open-labelled study.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3; 38: 1230–1235.
15.Deng K, Zhou LY*, Lin SR, Li Y, Chen M, Geng QM, Li YW. A novel approach for det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J Dig Dis, 2013;14(6): 299-304.
16.Deng K, Lin S, Zhou L*, Li Y, Chen M, Wang Y, Li Y. High levels of aromatic amino acids in gastric juice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gastric cancer progression. PLoS One, 2012;7(11): e49434.
17.Deng K, Lin S, Zhou L*, Geng Q, Li Y, Xu M, Na R. Three aromatic amino acids in gastric juice as potential biomarkers for gastric malignancies. Anal Chim Acta, 694(1-2): 100-107, 2011.
18.Zhou LY*, Lin SR, Li Y, Geng QM, Ding SG, Meng LM, Sun XN, Wang JT, Xu ZJ, Guo HL, Li CG, Cui RL. The intrinsic fluorescence spectrum of dilute gastric juice as a novel diagnostic tool for gastric cancer. J Dig Dis, 2011;12(4): 279-285.
19.Cui R, Zhou L*, Lin S, Xue Y, Duan L, Xia Z, Jin Z, Zhang H, Zhang J, Song Z, Yan X. The feasibility of light microscopic measurements of intercellular spaces in squamous epithelium in the lower-esophagus of GERD patients. Dis Esophagus, 24: 1-5, 2011.
20.Wang L, Zhou L, Lin S, Hu H, Xia J*. A new PPI, ilaprazole compared with omepr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duodenal ulcer: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multicenter trial. J Clin Gastroenterol, 45(4): 322-329, 2010.
21.Zhang DH, Zhou LY*, Dong XY, Cui RL, Xue Y, Lin SR.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cellular spaces in the rat esophageal epithelium. World J Gastroenterol, 16(9): 1063-1069, 2010.
22.Zhang DH, Zhou LY*, Lin SR, Ding SG, Huang YH, Gu F, Zhang L, Li Y, Cui RL, Meng LM, Yan XE, Zhang J. Recent changes in the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mong children and adults in high- or low-incidence regions of gastric cancer in China. Chin Med J (Engl). 2009;122(15):1759-63.
23.Xue Y, Zhou LY*, Lin SR. Dilated intercellular spaces 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patients and the changes of intercellular spaces after omeprazole treatment. Chin Med J (Engl). 2008 Jul 20;121(14):1297-301.
24.Zhang L, Zhou LY*, Lin SR, Ding SG, Huang YH, Gu F, Li Y, Zhang J, Yan XE, Meng LM, Zhang DH, Huang SM, Qu XF. Reflux symptom questionnaire in the diagnosis of reflux oesophagitis. Chin Med J (Engl). 2007;120(23):2146-8.
25.Zhou L*, Sung JJ, Lin S, Jin Z, Ding S, Huang X, Xia Z, Guo H, Liu J, Chao W. A five-year follow-up study on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gastric mucosa after H. pylori eradication. Chin Med J (Engl). 2003;116(1):11-4.
著作譯作
2016年 高級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指導用書:《消化內科學高級教程(第二版)》副主編。
2015年主編中華醫學會繼續醫學教育教材《胃食管反流病診療規範與進展》;
2013年任主編參與製作的中華醫學會醫師培訓音像DVD光碟《消化道非靜脈曲張出血內鏡診治技術》,向全國發行。國際編號:ISBN 978-7-88032-878-3
2010年被聘為《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消化病學卷編委。
2009年版《國家基本藥物臨床套用指南》(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消化系統疾病章節主編
2007年主編中國第一部《胃食管反流病》專業書籍
2004年《消化系統內鏡圖譜》副主編
主譯美國原版教材:19th Edition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哈里森內科學 ----消化系統疾病分冊
參編多種專業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