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寶,男,漢族,廈門大學音樂系作曲理論與音樂學教研室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顯寶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廈門大學音樂系教授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
研究方向:,主授課程:,社會兼職:,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獲獎履歷:,研究成果:,1、音樂教育:,2、民族音樂學:,3、中國音樂史及其相關研究:,4、表現藝術治療學,5、文化產業與藝術管理,6、中外音樂文化比較研究,7、近年來重要會議論文,8、出版專著,
研究方向:
民族音樂學、表現藝術治療學、文化產業與藝術管理
主授課程:
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表現藝術治療學概論、文化產業與藝術管理導論、文化遺產學概論
社會兼職:
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客座教授;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戲劇治療學方向研究生導師;安徽大學兼職教授。
教育背景:
2015年1月,獲得瑞典皇家藝術學院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2013-2014年,美國紐約大學文化、教育與人類發展學院(NYU Steinhardt School)訪問教授;
2012年2-3月,中央黨校第43、44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班學員;
2002-2008年,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攻讀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
1993-1996年,就讀於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攻讀音樂史學與美學碩士學位;
1983-1987年,就讀於安徽師範大學藝術系音樂專業本科,攻讀音樂教育專業。
工作經歷:
1996-現在,留校任教於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1987-1993年,留校任教於安徽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獲獎履歷:
1、2015年4月,獲得“國家文化建設貢獻人物”榮譽稱號,中國文化建設促進會、中國藝術交流促進會等單位聯合頒發;
2、2015年1月,被瑞典皇家藝術學院授予瑞典皇家藝術學院榮譽博士學位(證書編號:793149);
3、2014年10月,被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世界文藝家聯合會推選為“2014-中英藝術交流形象大使”、授予“世界文化名人”榮譽稱號(證書編號: MR30139328),入選《世紀文化名人錄【當代中國卷】》(ISBN 978-7-5573-0257-3),香港:世界文藝出版社,2015年8月;
4、2014年6月,獲“青花杯-中國傳統文化最高成就獎”, 中國傳統美學研究會、中國名家書畫院頒發;
5、2013年10月,獲國家公派資助,以高級訪問教授身份赴美國紐約大學(NYU)訪問交流一年;
6、2013年10月,論文《身心健康之維:表現藝術治療學的歷史與哲學考略》獲廈門市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副省部級科研獎),廈門市人民政府頒發;
7、2013年5月,獲“中國藝術飛天獎傑出貢獻人物”榮譽稱號(證書編號:FT28033888),中國藝術飛天獎評選委員會頒發;
8、2013年1月,被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敦聘為“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客座教授” (證書編號:20132015060901);
9、2012年3月,在延安學習考察期間,創作歌曲《啊!延安》,後成為延安幹部學院的校歌之一;
10、2012年3月,論文《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獲中組部、中宣部、中央黨校、教育部、財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頒發二等獎;
11、2012年1月,獲得“感動中國傑出文化傳承人”榮譽稱號,感動中國傑出文化傳承人評選委員會、《文化人物》雜誌社聯合頒發;
12、2011年4月,獲得廈門大學2011年度“中國工商銀行獎教金”,廈門大學頒發;
13、2010年12月,論文《信仰、儀式和音聲及其互動關係闡釋:皖北民間信仰與廟會、婚禮、祭祖儀式及其音聲環境研究》獲廈門市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副省部級科研獎),廈門市人民政府頒發;
14、2009年11月,論文《弦管表演中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閩南民間祭祖儀式與弦管表演的實地考查與研究(上、下)》獲福建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省部級科研獎,證書編號:2009319),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
15、2009年1月,獲得福建省“第五屆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榮譽稱號,福建省委宣傳部、人事廳、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頒發;
16、2008年1月,系列論文《中國民間表演藝術的歷史人類學、音樂儀式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綜合研究》獲廈門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副省部級科研獎),廈門市人民政府頒發;
17、2007年4月,獲得廈門大學2007年度“中國建設銀行獎”,廈門大學頒發;
18、2006年12月,獲得“中國教育優秀專家”榮譽稱號,國務院中國行業科學研究會頒發;
19、2006年11月,入選2006年度“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福建省人民政府資助;
20、2006年7月,獲得“2006年度中國教育傑出研究者”榮譽稱號,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大學頒發;
21、2006年7月,論文《更新觀念﹒改革創新﹒挑戰新世紀: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教學改革的構想與實施》獲第五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科技部中國未來研究會、教育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聯合頒發;
22、2005年8月,論文《皖南儺戲、目連戲及其青陽腔與儀式的原生形態》獲廈門市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副省部級科研獎),廈門市人民政府頒發;
23、2005年8月,論文《安徽貴池儺戲中樂器和音樂的儀式性功能探究》獲廈門市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副省部級科研獎),廈門市人民政府頒發;
24、2004年8月,論文《青陽腔的儀式生境與歷史變遷》獲第五屆中國戲曲音樂論著論文評選二等獎,中國戲曲音樂理論研究會、《音樂周報》編輯部、吉林藝術學院聯合頒發;
25、2003年4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榮獲“任白戲曲獎學金(Yam & Pak Scholarships in Chinese Opera 2002 /2003)”,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中文大學頒發;
26、2002年7月,論文《論青陽腔的人文背景、歷史地位及美學價值》獲“雙福杯”第三屆全國高校學生中國音樂史論文評選三等獎,文化部教科司、中國音樂史學會、中國藝術研究院等聯合頒發;
27、2002年2月,論文《更新觀念﹒改革創新﹒挑戰新世紀: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教學改革的構想與實施》獲全國面向基礎教育的高師音樂課程改革研討會論文比賽二等獎,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教育委員會、中國音樂教育學學會聯合頒發;
28、2001年3月,論文《素質教育﹒審美教育﹒音樂教育:未來發展戰略》獲福建省音樂教育論著論文評選二等獎(省部級科研獎),中國音協福建省分會頒發;
29、2001年3月,論文《日本明治時代的改革與中國清末民初的改良:中日音樂教育比較研究》獲福建省音樂教育論著論文評選二等獎(省部級科研獎),中國音協福建省分會頒發;
30、2000年10月,論文《戲曲﹒文學﹒音樂:文化特質構成》獲全國第三屆戲曲音樂論著、論文評選二等獎,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戲曲音樂理論研究會頒發;
31、2000年12月,論文《試述古代中日音樂文化的人類學前提》獲福建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省部級科研獎,證書編號:04230),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
32、2000年6月,論文《試述古代中日音樂文化的人類學前提》獲廈門市第四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副省部級科研獎),廈門市人民政府頒發;
33、2000年6月,論文《素質教育﹒審美教育﹒音樂教育:未來發展戰略》獲廈門市第四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副省部級科研獎),廈門市人民政府頒發;
34、Certificate of Achievement, This award is presented to Prof. ZHOU XIAN-BAO in recognition of his distinguished essay On Anthropological Prerequisit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Musical Cultures in Antiquity. Department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USA. May, 2000;
35、2000年4月,獲得2000年度廈門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清源獎”,廈門大學頒發;
36、1999年10月,創作《高舉火炬者之歌》(合唱作品),參加“慶祝建國五十周年’99廈門民眾文化藝術節文藝調演”,獲優秀創作獎,’99廈門民眾文化藝術節組委會、廈門市文化局聯合頒發;
37、1999年10月,入選《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一書並頒發入選《榮譽證書》,科技部中國科技報研究會、《科學中國人》雜誌社等聯合頒發;
38、1999年1月,論文《素質教育﹒審美教育﹒音樂教育:未來發展戰略》入選大型教育工具書《中國教育大精典》系列叢書,獲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國際教育文化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教育大精典》編委會聯合頒發《優秀論文著作證書》;
39、1998年10月,論文《論青陽腔的人文背景、歷史地位及美學價值》獲第二屆中國戲曲音樂理論研究優秀論文二等獎,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戲曲音樂理論研究會頒發;
40、1998年5月,論文《素質教育﹒審美教育﹒音樂教育:未來發展戰略》獲1997年全國音樂、美術優秀論文評選三等獎(國家級科研獎),國家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
41、1996年10月,論文《日本二戰以後的改革與中國民國時期的革新:中日音樂教育比較研究》獲’96跨世紀中國教育論壇優秀論文評選二等獎,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青少年年鑑》編輯委員會頒發;
42、1996年9月,論文《中日音樂教育比較研究:日本明治時代的改革與中國清末民初的改良》獲首屆中青年優秀論文評選三等獎,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中國傳統音樂學會頒發。
研究成果:
1、音樂教育:
(1)《中英音樂學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較研究》,《“首屆中英音樂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泉州:華僑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2)《中日近現代音樂教育及其改革之比較》,《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3)《更新觀念·改革創新·挑戰新世紀: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教學改革的構想與實施》,《藝術研究》,2002年第2期;
(4)《素質教育·審美教育·音樂教育:未來發展戰略:兼論“中學音樂教學法”課程改革》,《人民音樂》,1998年第6期;
(5)《日本明治時代的改革與中國清末民初的改良:中日音樂教育比較研究》,《中國音樂學》,1996年第2期。
2、民族音樂學:
(1)《“音樂認同”:一種哲學人類學解讀》,《學術界》,2016年第4期;
(2)《民間文藝復興:草根樂風與多元審美——中國網路古風流行音樂考察與研究》,《音樂與表演(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3)《文化視野中的“身心救護”:醫學民族音樂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下)》,《音樂研究》,2014年第2期;
(4)《文化視野中的“身心救護”:醫學民族音樂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上)》,《音樂研究》,2014年第1期;
(5)“Conflict” and “Fusion”: The Indigenous Modernity of Huagudeng in Northern Anhui, The 41st Worl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 (ICTM ),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Canada, July 14, 2011.
(6)《信仰、儀式和音聲及其互動關係闡釋:皖北民間信仰與廟會、婚禮、祭祖儀式及其音聲環境研究》,《中國民間儀式音樂研究【華東卷】》,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10月;
(7)《弦管表演中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閩南民間祭祖儀式與弦管表演的實地考查與研究(下)》,《中國音樂學》,2007年第3期;
(8)《弦管表演中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閩南民間祭祖儀式與弦管表演的實地考查與研究(上)》,《中國音樂學》,2007年第2期;
(9)The Shangyao Temple Fair: Music and Dance, and Polytheistic Believes,Bulletin of ICTM, No.CVI(108). ISSN 0739-1390.2007,2007年03月;
(10)《人文地理學與皖南民間表演藝術的保護》,《文藝研究》,2006年第4期;
(11)《民族音樂學家視野中的東亞祭祀儀式樂舞與戲劇》,《中國音樂》,2005年第4期;
(12)《論“加滾”:皖南民間戲曲音樂的即興創作特徵與儀式背景》,《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13)《儀式戲曲及其音樂唱腔、音聲環境與空間意義》,《音樂研究》,2005年第2期;
(14)《皖南巫風古儺與儀式的象徵意義》,《儺苑:中國梵淨山儺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09月;
(15)《皖南儺戲、目連戲及其青陽腔與儀式的原生形態》,《音樂研究》,2004年第2期;
(16)Research on the Ritual Functions Instruments and Music of “Nuo” Opera in Anhui Guichi,Bulletin of the ICTM, No. CIII (103). ISSN 0739-1390.2004,2003年10月;
(17)《安徽貴池儺戲中樂器和音樂的儀式性功能探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18)《西方民族音樂學與中國音樂研究:套用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的幾點思考》,《音樂研究》,2002年第4期;
(19)《女媧與笙:一種華夏各族共有文化現象的考察》,《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20)《西方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管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教師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21)《戲曲.文學.音樂:文化特質構成:對青陽腔進行文化人類學的個案解析》,《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3、中國音樂史及其相關研究:
(1)《儀式重複與弦管再現:中國傳統“禮樂制度”的互動與延續》,《海峽兩岸南音老藝術家座談會暨南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大出版社,2011年11月;
(2)《青陽腔的儀式生境與歷史變遷》,《戲曲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第65輯;
(3)《綜論福建南音學術研究動態及方法和特點》,《音樂研究》,1999年第3期;
(4)《評孫星群〈福建南音探究〉一書的研究方法和特點》,《人民音樂》,1999年第1期;
(5)《論青陽腔的人文背景、歷史地位及美學價值(下)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
(6)《論青陽腔的人文背景、歷史地位及美學價值(中)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
(7)《論青陽腔的人文背景、歷史地位及美學價值(上)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8)《從中外古代神話傳說看音樂與自然的關係》,《音樂世界》,1995年第7期;
(9)《從吳笛的五尊金杯談起》,《中華音樂文化教育雜誌》(台灣),1995年第3期(總第84期);
(10)《閩南尋鄉音,愛心架彩虹:記台灣音樂教育家陳功雄教授閩南之行》,《中華音樂文化教育雜誌》(台灣),1994年第7期(總第76期)。
4、表現藝術治療學
(1)《音樂干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路徑選擇》,《江淮論壇》,2014年第3期;
(2)《偽裝與揭露:面具背後的戲劇性轉換與投射——論戲劇治療中面具運用的實操方法與符號象徵意義》,《音樂與表演(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
(3)《從面具到真實:戲劇治療理論與實踐探究》,《舞台藝術(戲曲、戲劇)》,2014年第1期;
(4)《從面具到真實:戲劇治療理論與實踐探究》,《戲劇藝術》,2013年第5期;
(5)《意象與對話:表現藝術治療中的媒介轉換與心靈表達》,《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
(6)《身心健康之維:表現藝術治療學的歷史與哲學考略(下)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7)《身心健康之維:表現藝術治療學的歷史與哲學考略(上)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5、文化產業與藝術管理
(1)《試論文化產業集聚區智慧財產權型人才的培養》,《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5卷;
(2)《淺析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概念》,《軟體:教育現代化》,2012年第2卷第6期;
(3)《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分類與特點》,《神州》,2012年12月下旬;
(4)《智慧財產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前提與保障:“內容為王”時代的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政策與融資模式探究》,《文藝生活》,2012年第32期;
(5)《論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現狀》,《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2年第11期;
(6)《基於文化產業中智慧財產權教育問題的幾點思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輯;
(7)《藝術起源與經濟萌芽》,《朝陽溝油田報》,1996年4月1日第4版(第21期)。
6、中外音樂文化比較研究
(1)《試論古代日本吸納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歷程及思想背景》,《中國音樂學》,2005年第2期;
(2)《試析古代中日音樂文化的社會學背景》﹐《“2001年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
(3)《試述古代中日音樂文化的人類學前提》,《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
(4)《中日音樂比較研究》,《比較音樂研究(福建社會音樂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
(5)《歐洲樂壇上兩顆永不隕落的巨星:巴赫和亨德爾創作背景比較研究》,《比較音樂研究(福建社會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
(6)《歐洲樂壇上兩顆永不隕落的巨星:巴赫和亨德爾創作背景比較研究》,《中華音樂文化教育雜誌》(台灣),1995年第9期(總第90期);
(7)《比較中外神話傳說,看音樂與自然之關係》,《中華音樂文化教育雜誌》(台灣),1995年第6期(總第87期)。
7、近年來重要會議論文
(1)《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品牌經營:中外城市品牌經營與管理比較》,《“第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城市論壇”論文集》,2010年10月;
(2)《廈門市品牌城市發展戰略與軟實力構建》,《十一屆廈門市政協第19次常委會議廈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策專題議政發言彙編》,2010年05月;
(3)《文化創意·文化經濟·文化品牌:廈門市品牌城市發展戰略與軟實力構建》,《“文化創意產業與品牌城市國際論壇”論文集》(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11月;
(4)《全球視野中的文化創意產業》,《福建省文化管理幹部高級培訓班》(講義教材),2009年03月;
(5)《文化遺產保護、享用與創新:廈門大學文化創意園規劃的構想與實施》,《“兩岸當代藝術創作與藝術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成功大學),2008年09月。
8、出版專著
1、《文化﹒符號﹒認知﹒意義:華東地區民間傳統音樂調查與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2、《周暢與方妙英學術思想研討會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01月;
3、《中國傳統民間儀式音樂研究【華東、華南卷】》(與人合作),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07月;
4、《創造心理》,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