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陵祭祀一般為春秋兩祭,清明節、中秋節時由皇帝或派朝廷命官、當地的地方官員代祭,凡遇國家有大事時另有祭祀,未有定數,或一年一祭,或一年數祭,總之,凡有重大事情或盛大慶典時都要遣官致祭文王武王陵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陵祭祀禮儀
- 所屬類別:風俗習慣
鹹陽地處陝西關中平原腹地,自古物華天寶,鐘靈毓秀,歷史人文深遠宏闊,是華夏歷史文化長河的發端,被稱為“中國第一帝都”。
中國封建歷史上140位皇帝,有28位長眠於此。數以千計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陪葬墓,莊嚴雄偉,神氣飄裊,使鹹陽又被稱為“中國金字塔之都”。
“江南才子北方將,鹹陽原上埋皇上”,周文、武二王陵寢就在鹹陽市北原之上,屬渭城區周陵街道辦事處所轄。
周文、武二王是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他們同三皇五帝並稱為締造中華文明有卓越功德的明君聖主。周文化作為華夏文化的源頭,對後世幾千年的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影響深遠。素有禮儀之邦的華夏民族,真正意義上是從周開始,周禮制度的出現,標誌著一個完善的政治、文化體系的建立。聖人孔子更是十分推崇周禮文化,曰:“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自古就有“曲阜祭孔,鹹陽祭周”的說法。周陵同軒轅黃帝陵一樣,受到後世尊崇和重視,被歷代作為祭祀的帝王陵墓,從西漢年間建祠奉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祭祀歷史,形成了內涵豐富、形式獨特的周陵祭祀文化,在中華祭祖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古代周陵祭祀一般為春、秋兩祭,清明、中秋時由皇帝或指派朝廷命官、當地官員代祭,凡遇國家大事時另有祭祀。
周陵祭祀最早的文字記載於北魏。祭祀大殿兩邊碑廊中陳列的40餘塊石碑,是歷代周陵祭祀時所立的祭碑,其年代之連貫、數量之眾多,在陝西省內乃至國內都甚為少見,現存最早的碑石是宋太祖時所立。1934年10月,蔣介石、宋美齡、張學良、楊虎城等在周陵祭祀,成為近代周陵最後一次祭祀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因種種原因周陵祭祀活動幾經中斷,上世紀80年代,經由當地政府、文管會等相關部門論證、挖掘、整理周陵祭祀流程,使得祭祀活動又重新興起。
每年清明節前三個月,由周陵街道辦事處、周陵文管所、周陵旅遊景區管委會聯合成立祭祀組委會,制定祭祀方案、營造祭祀氛圍、發布祭祀訊息。整個祭祀活動歷時三天,三天之內除清明當天上午舉行祭祀大典外,主辦方還會舉辦秦腔、文藝專場演出、書畫義賣、燃放煙花等豐富多彩、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屆時附近村莊的民眾還會自發進行鑼鼓、秧歌等助興演出。
清明節當天上午舉行周陵祭祀大典主要議程分為:
一、主持人介紹與祭嘉賓。主持人一般為當地政要,嘉賓主要為知名人士、姬氏後裔、政客、鄉紳等。
二、致歡迎詞。致辭者一般由主辦方選一名代表。
三、宣布祭祀大典開始。9時50分祭祀大典正式開始,祭祀的流程分為七項:第一項主祭人就位,全體肅立。主祭人為大家公認的德高望重人士或是比主持人更高級別的政客;第二項擊鼓、鳴鐘、奏樂。擊鼓13通,代表華夏13億子孫,鐘鳴九響,代表九州華人,奏樂一般為民樂十三弦;第三項敬獻花籃。所到的部分嘉賓兩人一組依次敬獻;第四項由周文王代後人敬獻祭品。從古至今每次周陵祭祀,文王后人都會參與,壬辰年周陵祭祀參與者姬軍已是文王第84代後人;第五項主祭人宣讀祭文。每年祭祀的祭文都由精通歷史、文學的專家、學者撰寫,內容主要概括頌揚文王、武王的歷史功績、西周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對文武二王的緬懷、現今社會的國泰民安等;第六項集體向文武成康行三鞠躬禮;第七項謁拜文、武王陵。所有參加祭祀的人員繞文、武二王陵園各一周。
四、致答謝詞。致辭者一般為主辦方另選一名代表。最後說明下一年祭祀的具體時間。
文武聖地、禮易之根,四海一脈,公祭親靈,祭祀吸引了各地遊客,人數約達數萬。進香朝拜、上布施處者還會領取一條紅布,說是可避邪祛病,保健康平安。
周禮文化傳遍天下,舉行周陵祭祀活動既是緬懷先祖聖靈,又是傳承中華文明;既是再現傳統禮儀,又是弘揚古老文明。由於每次祭祀活動規模宏大,各地遊客前來觀光,商賈也藉機來做生意,給周陵提供了發展旅遊文化的契機,進一步加速了周陵發展的步伐。
周陵祭祀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的一次盛會。在周文化“包容、開放、執善、尊重”的理念指導下,催生了一代又一代學問大家,形成了鹹陽人明理、誠信、敦厚的性格,開創了鹹陽鄉阜民豐、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