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銘旗

周銘旗(旂)(1828---1913)字懋臣,號海鶴,為現青島市即墨區龍山街道大留村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周銘旗
  • 字號:懋臣
    海鶴
  • 所處時代:清道光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即墨大留村
  • 主要作品:《即墨鄉土志》
周銘旗,字懋臣,號海鶴,城東大留村(今屬龍山街道)人,清同治乙丑(1865年)科進士。歷任陝西醴泉縣、大荔縣知縣、乾州知州、西安鳳翔同州府知府等,於庚子(1900年)、辛丑(1901年)兩次任會試內監試。其著述有《乾州志稿》《遂閒詩集》等。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維新官員張百熙任學部尚書,奏請天下郡縣纂修鄉土志,“用備國小課本”,其宗旨為“務使人人由愛鄉以知愛國”。學部所屬京師編書局制定了《鄉土志例目》,先以半年時間實驗編纂成第一本鄉土志,作為樣本頒發全國試行。於是全國各府、州、縣均組織修志班子,開始鄉土志的編纂工作。於幾年時間內,全國即按統一體例編纂出410多種鄉土志,以作為國小教材,與國文、算術、修身等構成必修科目,以取代昔日的《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
受命編修《即墨縣鄉土志》的即墨知縣陳毓崧,聘請即墨鄉賢周銘旗、黃象轅、楊孝胥、姜維岳、周炌業等組成編修班子,由周銘旗任總纂。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操作,於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志書完稿。本次修志距清同治版《即墨縣誌》付梓僅30餘年,因而其內容大多與同治版縣誌類同,然由於其編纂用途在於作為國小教材,因而內容比較簡略,語言亦通俗易懂,更加富有鄉土氣息。但不知什麼原因,志書成稿後未能付梓。
本志為手抄本,原稿存於濰坊檔案館,20世紀80年代第一輪編修《即墨縣誌》時,即墨縣誌辦公室工作人員在濰坊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發現該志稿,遂複印由即墨縣誌辦公室收藏。該志書分上下兩卷,不分章節,按部頒《鄉土志例目》規定,設歷史、沿革、人類、戶口、大姓氏、宗教、實業、政績、兵事、耆舊錄、地理、七鋪七鄉古蹟等類表、山部、水部(附口岸、島嶼、海灣)、道路、物產、商務等。其內容雖簡略,然亦涵蓋區域內之自然、政治、經濟、人文等各個方面,是一部內容比較完備的地方史志。
值得一提的是:該志第一次設“大姓氏”一欄,對即墨名門望族周、黃、藍、楊、郭、江諸大姓之原籍及遷徙來墨之時間作了記述,為考證即墨移民史提供了資料。於“兵事”欄中,對“德兵占據青島”及侵擾即墨、殺害無辜百姓等事都作了記述,具有一定史料價值。尤為可貴的是:在“實業”、“商務”等欄內對清朝末年即墨從事士、農、工、商各業之人數及進出口貨物之品種、數額等,都有詳細記載。此可補同治版《即墨縣誌》之缺。此外,該志所列之“七鋪七鄉古蹟等類表”,對境內之古蹟、祠廟、坊表、橋樑、市鎮、學堂等記載尤詳,資料十分豐富。
但由於時代所限和編纂目的及要求的特殊性,《即墨縣鄉土志》作為一部志書,體例不甚完備,內容亦有諸多缺項,特別是對“官事”的記載占去了大量篇幅,而對於民事如農事、賦稅、民生等記載特少或缺漏。
為搶救文化遺產,豐富即墨的歷史文化,即墨市史志辦公室工作人員對《即墨縣鄉土志》進行了點校整理,即將付梓面世,一可為研究即墨歷史提供珍貴資料;二可以作為史學愛好者收藏之珍品,以期達到其存史、資政、教化之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