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介紹,目錄,精彩書評,
內容介紹
凡少時讀書,大抵如乳兒之待哺,與之者食之,見之者噬之,生吞活剝,未名其所以名之。讀國小、中學、大學,在老師所授之外,喜廣泛涉獵,然亦「好讀書不求甚解氣惟味其章句之美,不問其言之所言,至如言外之所欲言而未明言,句外之所欲隱而未能全隱者,更遑論焉。再其後教中學、教大學,由老師之學生變為學生之老師,由己不懂問人變而為人不懂問己,“不求甚解”就常常碰到尷尬。於是便改此陋習,遇有疑難,好求其所以然,以便教給學生然或不然。
目錄
引論
第一章 出身與家世新證
第一節 邦彥出身書香門第
第二節 邦彥之叔周邡事跡
第三節 邦式非邦彥之兄弟行考
第二章 周邦彥生年及少年事跡新證
第一節 邦彥生年考
第二節 邦彥是否曾游荊州、長安考
第三節 邦彥少年游荊州長安年月考
第四節 邦彥少年在錢塘詩詞考略
第三章 元豐事跡新證
第一節 邦彥元豐元年入京師考
第二節 邦彥入大學在元豐五年考
第三節 邦彥在京師行跡與太學生活
第四節 《汴都賦》作於元豐七年三月考
第五節 《汴都賦》旨在頌揚皇朝治績並非專意頌揚新法
第六節 邦彥歸錢塘葬父之行
第四章 元佑事跡新證
第一節 邦彥在太學之上官同僚考
第二節 黃隱事件與太學風波
第三節 邦彥賦詩頌揚曲真與邦彥前妻之亡
第四節 邦彥教授廬州乃宋制之常,與新舊黨爭無關
第五章 周邦彥並未「流落十年」新證
第一節 邦彥赴廬州行蹤
第二節 邦彥丁母憂考
第三節 邦彥服除後再赴廬州任
第四節 邦彥知溧水事跡
第六章 京師十五年事跡新證
第一節 邦彥回朝行蹤及改官考
第二節 邦彥在朝之事跡與睦州之行
第三節 邦彥在考功員外郎等職及議禮局檢討之事跡
第四節 邦彥在議禮局檢討任之上官同僚考
第五節 邦彥姑蘇之行
第六節 邦彥自姑蘇回朝後之事跡
第七章 晚歲十年事跡新證
第一節 邦彥出知河中與二次長安之行
第二節 永興軍路鑄錢與平之爭
第三節 邦彥移知隆德前後事跡
第四節 邦彥寫詩為蔡京祝壽並斥范純粹為「奸臣一考
第五節 《開元夜遊圖》當作於知隆德時
第六節 邦彥知明州年月及事跡考
第七節 邦彥入拜秘書監之時間與事跡
第八節 邦彥因受劉畏、王窠「謀逆」事件牽連而出知真定考
第九節 邦彥赴真定途中及在真定之作
第十節 離真定赴順昌
第十一節 邦彥安家明州與旅死知處州途中
第十二節 邦彥卒葬何處?
第八章 提舉大晟府及大晟府八十四調與邦彥無關新證
第一節 大晟府八十四調與邦彥無關考
第二節 邦彥詞中多新聲
第三節 邦彥並末提舉大晟府考
第九章 周邦彥與李師師事新證
第一節 北宋是否只有一個李師師,而無其它以師師為名者?
第二節 晁沖之與李師師關係考
第三節 邦彥妓女詞可證其與李師師並非僅止於「聽歌」與「應歌」
第四節 邦彥與李師師事跡考
第五節 宋徽宗趙佶與李師師之關係考
第六節 李師師事之小說化
第十章 證後餘思
跋尾
附錄
附錄一 周邦彥年表
附錄二 周邦彥交遊與上官同官下官表
附錄三 引用書目
第一節 邦彥出身書香門第
第二節 邦彥之叔周邡事跡
第三節 邦式非邦彥之兄弟行考
第二章 周邦彥生年及少年事跡新證
第一節 邦彥生年考
第二節 邦彥是否曾游荊州、長安考
第三節 邦彥少年游荊州長安年月考
第四節 邦彥少年在錢塘詩詞考略
第三章 元豐事跡新證
第一節 邦彥元豐元年入京師考
第二節 邦彥入大學在元豐五年考
第三節 邦彥在京師行跡與太學生活
第四節 《汴都賦》作於元豐七年三月考
第五節 《汴都賦》旨在頌揚皇朝治績並非專意頌揚新法
第六節 邦彥歸錢塘葬父之行
第四章 元佑事跡新證
第一節 邦彥在太學之上官同僚考
第二節 黃隱事件與太學風波
第三節 邦彥賦詩頌揚曲真與邦彥前妻之亡
第四節 邦彥教授廬州乃宋制之常,與新舊黨爭無關
第五章 周邦彥並未「流落十年」新證
第一節 邦彥赴廬州行蹤
第二節 邦彥丁母憂考
第三節 邦彥服除後再赴廬州任
第四節 邦彥知溧水事跡
第六章 京師十五年事跡新證
第一節 邦彥回朝行蹤及改官考
第二節 邦彥在朝之事跡與睦州之行
第三節 邦彥在考功員外郎等職及議禮局檢討之事跡
第四節 邦彥在議禮局檢討任之上官同僚考
第五節 邦彥姑蘇之行
第六節 邦彥自姑蘇回朝後之事跡
第七章 晚歲十年事跡新證
第一節 邦彥出知河中與二次長安之行
第二節 永興軍路鑄錢與平之爭
第三節 邦彥移知隆德前後事跡
第四節 邦彥寫詩為蔡京祝壽並斥范純粹為「奸臣一考
第五節 《開元夜遊圖》當作於知隆德時
第六節 邦彥知明州年月及事跡考
第七節 邦彥入拜秘書監之時間與事跡
第八節 邦彥因受劉畏、王窠「謀逆」事件牽連而出知真定考
第九節 邦彥赴真定途中及在真定之作
第十節 離真定赴順昌
第十一節 邦彥安家明州與旅死知處州途中
第十二節 邦彥卒葬何處?
第八章 提舉大晟府及大晟府八十四調與邦彥無關新證
第一節 大晟府八十四調與邦彥無關考
第二節 邦彥詞中多新聲
第三節 邦彥並末提舉大晟府考
第九章 周邦彥與李師師事新證
第一節 北宋是否只有一個李師師,而無其它以師師為名者?
第二節 晁沖之與李師師關係考
第三節 邦彥妓女詞可證其與李師師並非僅止於「聽歌」與「應歌」
第四節 邦彥與李師師事跡考
第五節 宋徽宗趙佶與李師師之關係考
第六節 李師師事之小說化
第十章 證後餘思
跋尾
附錄
附錄一 周邦彥年表
附錄二 周邦彥交遊與上官同官下官表
附錄三 引用書目
精彩書評
睿笙少讀邦彥,壯講邦彥,晚證邦彥,感慨良多。
凡少時讀書,大抵如乳兒之待哺,與之者食之,見之者噬之,生吞活剝,未名其所以名之。讀國小、中學、大學,在老師所授之外,喜廣泛涉獵,然亦「好讀書不求甚解氣惟味其章句之美,不問其言之所言,至如言外之所欲言而未明言,句外之所欲隱而未能全隱者,更遑論焉。再其後教中學、教大學,由老師之學生變為學生之老師,由己不懂問人變而為人不懂問己,“不求甚解”就常常碰到尷尬。於是便改此陋習,遇有疑難,好求其所以然,以便教給學生然或不然。
但對邦彥其人其詞,向所好之卻無所甚好,知人之所知卻未知人之所未知者,蓋亦人云亦云以應付教學而已矣。真正對邦彥其人其詞有較全面了解者,還是在指導研究生之後。其時不佞正在結撰《樂章集校注》與《東坡詞編年箋證》。
凡少時讀書,大抵如乳兒之待哺,與之者食之,見之者噬之,生吞活剝,未名其所以名之。讀國小、中學、大學,在老師所授之外,喜廣泛涉獵,然亦「好讀書不求甚解氣惟味其章句之美,不問其言之所言,至如言外之所欲言而未明言,句外之所欲隱而未能全隱者,更遑論焉。再其後教中學、教大學,由老師之學生變為學生之老師,由己不懂問人變而為人不懂問己,“不求甚解”就常常碰到尷尬。於是便改此陋習,遇有疑難,好求其所以然,以便教給學生然或不然。
但對邦彥其人其詞,向所好之卻無所甚好,知人之所知卻未知人之所未知者,蓋亦人云亦云以應付教學而已矣。真正對邦彥其人其詞有較全面了解者,還是在指導研究生之後。其時不佞正在結撰《樂章集校注》與《東坡詞編年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