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詩岩,女,1975年9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視覺文化和美學先鋒派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學者。同濟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博士(2006),復旦大學傳播學博士後(2006-2008),現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研究興趣集中在圖像研究、媒介理論與文化批判的交叉領域,尤為關注19世紀下半葉以降的現代性條件下的美學先鋒派理論與創作實踐。她主張藝術史與藝術批評應當把藝、技、眾作為異構的三大支點來考察,尤其應當在藝術、技術、諸眾所必然構成的張力關係中,重新理解現代主義的未竟計畫和美學先鋒派實踐。著有《建築物與像:遠程在場的影像邏輯》(2007)、《包浩斯悖論:先鋒派的臨界點》(2019),譯著有《奧斯卡 · 施萊默的書信與日記》(2019)、《包浩斯劇場》(2019)。2017年策劃“重訪包浩斯”學術叢書,並擔任聯合主編,該叢書截止2021年已出版8種與美學先鋒派相關的基礎文獻和當代研究專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詩岩
- 出生日期:1975年9月
- 畢業院校:同濟大學、復旦大學
- 主要成就:著有《建築物與像:遠程在場的影像邏輯》(2007)、《包浩斯悖論:先鋒派的臨界點》(2019),譯著有《奧斯卡 · 施萊默的書信與日記》(2019)、《包浩斯劇場》(2019)。
- 工作單位: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
代表作品,展覽信息,專業簡歷,獲獎情況,
代表作品
一、 出版:
1、專著《包浩斯悖論:先鋒派的臨界點》,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
2、專著《建築物與像:遠程在場的影像邏輯》,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3、譯著《奧斯卡 · 施萊默的書信與日記》,[德]奧斯卡·施萊默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
4、譯著《包浩斯劇場》,[德]奧斯卡·施萊默、[匈]莫霍利-納吉等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
二、 發表:
1、 論文《包浩斯劇場的潛能與一段中國實踐》,《建築學報》2019年12月;
2、 論文“The theatrical constellations: Bauhaus potential and Chinese moments”,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Design (London: Routledge), 2019, vol. 5, Issues 1-2;
3、 論文《莫霍利-納吉I:格羅皮烏斯的選擇》,《新美術》2018年第12期;
4、 論文《莫霍利-納吉II:總體實驗與視覺生產》,《新美術》2019年第1期;
5、 論文《視覺文化的面孔》,《新美術》2018年第3期;
6、 論文《阿比·瓦爾堡的姿態:圖像生命與歷史主體》,《新美術》2017年第9期;
7、 譯文《<記憶女神圖集>導言》,[德]阿比·瓦爾堡撰,《新美術》2017年第9期;
8、 論文《施萊默的現代性與最低限度的道德》,《新美術》2014年第10期;
9、 論文《媒介中的都市想像及其徵兆:以魏瑪共和國時期影像為例》,《文化藝術研究》2013年第4期;
10、 論文《建築?或舞台?——包浩斯理念的軸心之變》, 《新美術》2013年第10期;
11、 論文《現代都市的親密性之變:從<海上花列傳>的視覺轉譯困境談起》,《美育學刊》2013年第3期;
12、 論文《重讀<理解媒介>:麥克盧漢的延伸》,《新美術》2013年第2期;
13、 論文《 “銀鹽熱”後,物之去留?》,《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第2期;
14、 論文《 版畫破惡聲》,《魯迅的面容》,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2011年8月。
展覽信息
1、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課題《包浩斯思想史及其中國譜系》,2012-2016;
2、 2021年8月24日,專題講座“先鋒派與媒介”(上、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泛媒介與超策展”2021藝術哲學暑期研修班;
3、 2021年7月3日,講座主題“批評的異端”,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主辦“藝術批評的未來”學術論壇;
4、 2021年6月26日,講座主題“包浩斯悖論:精神實體與物質生產”,上海西岸美術館 “康定斯基與影像”公共教育學術講座;
5、 2019年5月11日,講座主題“劇場之於包浩斯”,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包浩斯回望” 論壇;
6、 2019年4月27日,講座主題“阿比·瓦爾堡及其圖解”, OCAT上海館“影像、繪畫與藝術史”專題論壇;
7、 2018年11月24日,北京泰康空間公共講座“阿比·瓦爾堡的難題”, 北京泰康空間;
8、 2018年6月24日,專題講座“視覺媒介?真的有嗎?”, 北京OCAT館的W.J.T.米切爾研討班第二期:媒介·技術·記憶,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
9、 2016年9月17日,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17分會場作主題講演“姿態劇場,或論瓦爾堡的目的與方法”;
10、 2015年12月5日,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公共講座“拿什麼排演:危險關係與姿態劇場”,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專業簡歷
1993年9月,自徐州一中保送東南大學建築系本科,1998年6月獲建築學學士學位;
2000年9月,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入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攻讀建築歷史與理論方向碩士研究生,2002年3月獲推免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2006年1月,獲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學位,博士學位論文《建築的遠程在場》於2007年5月獲同濟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002年至2008年期間,兼職《時代建築》(T+A)雜誌特邀編輯,曾主持策劃雜誌2008年3月“建築與影像傳播”專輯;
2006年3月,進入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視覺文化研究, 2008年9月博士後出站,2009年1月在復旦大學獲評副教授資格;
2009年5月至今,任教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作為視覺文化學科帶頭人,推動中國美術學院視覺文化專業在國內該領域逐漸形成獨樹一幟的綜合性與實驗性,主張藝術史與藝術批評應當把藝、技、眾作為異構的三大支點來考察,尤其應當在藝術、技術、諸眾所必然構成的張力關係中重新理解現代主義的未竟計畫和美學先鋒派。
個人出版學術專著兩部,即《建築的遠程在場》(2007)、《包浩斯悖論:先鋒派的臨界點》(2019);出版譯著兩部,即《奧斯卡 · 施萊默的書信與日記》(2019)、《包浩斯劇場》(2019);在重要學術刊物發表文章二十餘篇,較具代表性的包括“重讀《理解媒介》:麥克盧漢的延伸”(2013)、“包浩斯理念的軸心之變”(2013)、“施萊默的現代性與最低限度的道德”(2014)、“阿比 · 瓦爾堡的姿態:圖像生命與歷史主體”(2017)、“包浩斯劇場的潛能與一段中國實踐”(2019),以及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的“The theatrical constellations: Bauhaus potential and Chinese moments”(2019);作為特邀編輯,擔任《新美術》2021年第4期“先鋒派專題”的策劃、組稿和審校工作。
在學術研究同時,持續推進藝術史和思想史的研究法與普遍教學法的實驗:2012年發起《包浩斯思想史及其中國譜系》研究計畫,並獲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基金資助,由此創辦師生共同研習的BAU學社;2017年與獨立學者王家浩聯合策劃“重訪包浩斯”叢書,並擔任聯合主編,該叢書截止2021年已出版美學先鋒派文獻與研究專著8部;自2017年為學生自組織創辦的學術公號“院外”提供專業支持,該公號已在學界產生影響力;近年從學術角度支持各藝術機構與先鋒派展出相關的公教事業,曾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廣州美術館、北京OCAT館、北京泰康空間、OCAT上海館、西岸美術館做主題講座。
獲獎情況
- 2020年8月,入選首批“浙江省高校領軍人才培養計畫”之“創新領軍人才”培養對象。
- 2020年3月,所授課程《視覺文化研究導論》獲評“2019年浙江省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 2019年12月,獲評中國美術學院2019年“青年哲匠獎”。
- 2019年12月,所授課程《視覺文化研究導論》獲評中國美術學院校級金課。
- 2021年6月,獲中國美術學院優秀博士論文指導獎。
- 2010年11月,入選2010年浙江省教育廳“省高校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