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二曲禮儀

周至二曲禮儀

周至二曲禮儀是陝西周至縣的傳統民俗文化。李二曲傳授的《二曲禮儀》,以其“高雅莊重、規範適用”,為廣大城鄉民眾所喜聞樂見。不但在其家鄉周至得到普及,而且通過他的講學,傳播到關中以外、乃至江南常州地區,範圍廣,影響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至二曲禮儀
  • 遺產編號:Ⅹ-6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級別:市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歷史淵源,禮俗特徵,相關物品,主要價值,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西安·周至縣
祀典祀典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西安市周至縣

內容介紹

二曲禮儀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一執禮者;二受禮者;三行禮者;四儀注;五祭品、《文》等。
面花“祭”面花“祭”
一、執禮者(即禮賓、司儀):執禮者,是禮儀的主持、贊禮、相禮者。唱讀儀式,叫人行禮。一般情況,禮賓由
二、四、八人組成。分別稱啟贊、通贊、引贊、啞贊。
1、啟贊:為禮儀總指揮。禮儀由啟贊發端。年長有經驗者擔任,位置在右上方。
2、通贊:負責全盤唱禮責任。自始至終,只要啟贊一開始,通贊就接啟贊開啟禮儀項目而唱禮。啟贊唱行什麼禮,通贊就唱什麼禮,按順序一直唱完禮儀。位置在左上方。
3、引贊:主要引內引外,並唱引主祭者等應行的禮儀動作。位置在右下方。
4、啞贊:除了協助引贊一起、引主祭者赴里返外之外,主要負責讀《祭文》的責任。在一般家庭的祭祀活動中,不請禮賓,也得由年邁尊輩、德高望重的族中長者主持。啞贊在行禮的過程中,他一直不唱禮。位置在左下方。
、受禮者(接受禮的對象、或偶象、牌位等):行禮一開始,就得請出,安座。
三、行禮者(祭主、主祭者):他是參拜受禮者的主角,行使鞠躬、跪、興、叩拜禮。
四、儀注(程式、儀程、儀式)。主要介紹《祭禮》:二曲禮儀,無論婚嫁、壽誕、喪葬、節慶、廟會等活動,是日的先夕,均要行此《祭禮》。其基本儀注為:
(一)陳設:凡祭,需先陳設。在神龕前,設供桌、置蠟台、擺香爐等。且盥洗、穩案、淨幾、燃燭、焚香。
(二)請主:即請出受禮者(或龕、牌位),安座。
(三)降神:行裸禮,進爵灌地,即以酒灑地,奠而不飲。以降神受饗。
(四)致獻:奉獻應獻的祭品等。恭讀《祭文》。
(五)侑饗:以樂勸食。
(六)參神:大禮參拜。
(七)焚化:焚燒黃表、金帛等。
(八)酹酒:將酒奠灑於地。
(九)辭神:祭禮結束,辭別之禮。
祭禮須誠敬,站立要恭謹,垂首彎腰。祭前要齋戒、沐浴、虔誠、心神專注。禮儀程式的每一步驟,一是一,二是二,不得越禮,登降俯仰,按部就班地遵照去做。長幼畢集,親疏秩然,隆重莊嚴,表現出一種“祭如在”的肅穆氣氛。
五、祭品:祭品要新鮮、要豐盛,是專門為祭祀神明而準備的。大型隆重的祭祀,牛、羊、豬、三牲具備,且為整頭。一般人家的祭祀,就只備一雞,一大塊豬肉。
用於祭祀的犧牲與物品都有雅稱,祭祀時不得直呼其名。如:牛稱“一元大武”;羊稱:“柔毛”,豬稱“剛鬣”;雞稱“翰音”;水稱“清滌”;酒稱“清酌”;玉稱“嘉玉”;飯稱“粢盛”等。
六、祭文:祭祀祝文,是拜祀神明時所用的文體,即祭時以言告神祈福致禱之辭。體裁有散文與韻文兩種,感情色彩濃厚。

歷史淵源

“禮”,在中國古代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其含義十分複雜。它是“祭神以致福”,“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但狹義來解,禮可作為禮貌、禮節、禮義的通稱,指人際的、社會的、乃至國際間的交往過程中,應該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親善和友好的行為規範。 而“禮儀”則是禮節和儀式的總稱,它本身就有內在的“禮”和外在的“儀”兩個方面的含義。禮是儀的本質,而儀則是禮的現象。只有禮和儀完美結合,才是完整的禮儀。二曲禮儀,則是二曲思想和民眾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二曲學說及其禮儀的靈源,發自孔子,宗於孟子,立足陸(九淵)、王(守仁),兼融程(顥)、朱(熹),繼承關學(張載)“以禮為教”的傳統,講求“經世致用”,同時又不無佛學和道家思想因素,博採眾長。他主張“窮理致知”以明體、“實修實證”以求適用,即所謂的“明體適用”。並強調研究“禮樂”,以“禮”作為君子行為的準則。
李二曲,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生,公元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卒,名顒,字中孚,號二曲。陝西周至縣城西郊人,幼年家境貧寒,無法上學,在母親的教育下,向人借書攻讀,全靠自己的發奮,“艱苦力作,無師而成”,為清初一位獻身道德教育的著名思想家。在明未清初的社會進步思潮中,以倡導“悔過自新”、“明體適用”、“足食知禮”而成為一家之言。與“浙江黃宗羲、河北孫奇逢”同負盛名,世稱“海內三大名儒”。康熙皇帝曾賜額“關中大儒”,又親自書定了“操志高潔”的一面匾牌,送給二曲先生。
李二曲針對“邊臣不知忠義,而爭先奔走,妖賊不知正道,而大肆猖獗,中外貪肆成風,縉紳奔走竟成俗”的社會時弊,以及宋明以來,把儒學作為單純的章句之學、流於浮詞、以至空談心性、游談無根的惡劣作風,反省儒學,抨擊儒學的貴族化、專制化傾向,以還原傳統儒學“經世致用”、“康濟群星”的優良傳統與基本宗旨,倡導“明體適用”,提出“悔過自新”、“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學說。他身體力行,推行儒學的平民化,重視“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堅持“以禮為教”,望其知禮,完成其“救正人心”實現“足食知禮”的社會理想。
清初,是二曲禮儀的創立時期,主要由二曲先生撰導禮儀,言傳身教,傳授給他的門生以及名儒、紳士、學者,把“二曲禮儀”推廣到廣大城鄉。而當時,能行起禮,請得起禮賓的人家並不多。遇到婚嫁、壽誕、喪葬、祭祀等紅白喜事,能行起禮、作為時尚排場的,大凡是有錢有勢的家庭。為了使“二曲禮儀”走上規範高雅,每年春,全縣各地的知名禮賓,都要到縣上會聚,由二曲先生指導,通過演示、排導,統一禮路,統一樂曲,使禮樂走上正規化。二曲禮儀的興起,得益於當時的周至知縣駱鐘麟的重視。他是一個禮賢下士、重視文化、禮教、體察民情的好縣官。
清未,受孫中山“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新思想的影響。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明令在文廟祭孔中除去跪拜之禮,改行三鞠躬。同時宣布廢除社交中實行的叩拜等舊式禮節,改行鞠躬禮為主。因此,作為舊式禮節的二曲禮儀必然受到了很大衝擊。但在民間,由於民主新思潮的影響,作為莊重高雅的二曲禮儀卻在廣大農村得到發展。
周至縣聖學巷劉希賢是二曲禮儀傳承人,早年在關中書院就學,後又從師興平張果齋、蘭田牛兆廉學務理學。由於受民主思想影響1905年起,他先後5次從漢口坐船赴上海學習,購買圖書,訂閱同盟會《民報》,回到家鄉後,在縣城聖學巷辦起了新學校“聖學巷學堂”,從學者50餘人。不但講學《四書》、《五經》,而且傳播新思想,給二曲禮儀注入新的內容,《禮文》不斷趨新。這一時期,全縣凡大村子,均有禮賓先生。廟會祭祀、年節祭祀、紅白喜事禮儀,己約定俗成,大的富裕家庭且舉行隆重的“行禮點主”。為了紀念二曲先生,每年春,全縣知名禮賓會聚於二曲祠堂,舉行一次“會禮”活動,研討有關禮儀問題,促進禮儀規範、高雅。
解放後,由於政府重視,民眾文化素質的提高,除解放前的一些老禮賓外,一些有文化的農民在本村主持禮儀,擔當起了禮賓的角色,基本做以了“行禮不出村”。
1966年文化大革命,二曲禮儀走向低谷,被當作“四舊”破除。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二曲禮儀在城鄉,如雨後春筍,得到快速發展。一個“講文明、遵禮儀、知榮辱、促和諧”的新風氣正在形成。二曲禮儀己成為隆重高雅、雅俗共賞、約定成俗的新時尚。

禮俗特徵

1、時代特徵:二曲禮儀,它產生於清初社會變革時期,他是二曲先生崇高氣節與“自修、自尊、自強”品質在禮儀上的反映。二曲先生深惡痛絕當時社會“無廉恥、無操守”、“趨炎附勢”道德淪喪的時弊。認為“仁義禮智信”天生優良品質的本性喪失、乃至到了“違禽善不遠”的地步,這就須進行道德禮儀修養。強調把禮儀作為行為之準則,把行禮與做人統一起來,以達到“明道救世”。每當你行二曲禮儀時,你就會自然地進入到“悔過自新”、“躬行禮儀實踐”,嚴格要求自己的境地。
2、關學特徵:二曲禮儀,充分體現了關學學者的實踐活動主要在於禮儀領域,以及“重禮教修持”,“重實際、重實用、重禮法”等特色。他重視關學讓學生們按圖示學習《禮儀》中的典禮,登降俯仰一依典制。他寫的《祭文》等禮文,與關學學者一樣,思想精粹,語言質樸,帶有鮮明的關學特色。
3、會通特徵:二曲禮儀,如同他的學說一樣,“兼融並包、博採眾長“在繼承傳統禮儀的基礎上,又吸收了新的思想因素,簡明扼要,通谷適用,為普通百姓所喜聞樂見。
4、高雅特徵:禮樂在清代,已發展到頂峰。二曲禮儀,則集中的表現出“高雅“的特徵。祭祀時,必須是畢巷畢敬、心神專注,表現出“祭如在”的肅穆氣氛,“奉之以物、道之以禮、安之以樂”,禮儀規範,升降行止,皆有禮路,舉止有度,秩序井然,古樂伴奏,古風古調,文明高雅。
5、民間特徵:二曲禮儀,其流傳主要在民間。鄉村百姓家的婚嫁、壽誕喪葬、三周年、祭祀廟會、節慶等活動,都要行禮,並與民間風俗習慣相融合,而成為高雅質樸、莊重而適用,為民眾歡迎的新時尚,促進了社會和諧、文明進步。

相關物品

(一)禮器:是進行典禮儀式時,所陳設的器皿等物。祭器,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家庭來說,至為重要,它是禮制的載體,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如“鼎、彝、尊、觚”等都是國家“重器”。二曲禮儀的禮器,有蠟台香爐、香筒、花瓶、果盤、酒樽、酒盅等。
祭器須體現誠敬,一要“潔”,二要“專”。潔,就是整潔、乾淨。用前要仔細清洗,用後要擦洗乾淨,小心整理,包好藏好。絕不能用污穢不吉的禮器盛裝祭品。專,就是要專用,不用時封藏起來,不得挪作他用。《禮記》強調:“君子雖貧不鬻祭器,雖寒不衣祭服”,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製品:有用面片油炸的“祭”,祭祀時,豎立置放在祭案上;以及“面花”製品等。

主要價值

二曲禮儀與城鄉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擁有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在周至縣及周邊區縣,有著重要影響,以及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
一、歷史價值:二曲禮儀,它改變了以往禮儀的“貴族化”傾向,推進了禮儀的平民化。二曲禮儀在周至流傳三百餘年來,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以“風格高雅、規範適用”而深受廣大老百姓所歡迎。
二、文化價值:二曲禮儀,作為傳統文化遺產,表現在紅白喜事文化傳統中的《幛》、《楹聯》、《詩詞》、《祝文》以及言行舉止,無不顯示出它的博大精深。
三、形象價值:二曲禮儀,為人們提供了表現個人價值和樹立自身良好形象的最佳形式。一個人經過二曲禮儀的教化,將會儀表堂堂,風度翩翩,應對謙虛,舉止恭謹,稱呼有格,講求禮貌,高雅秩然。
四、協調價值:二曲禮儀,是協調關係、獲得平衡的重要手段。學習二曲禮儀,有助於建立和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友善、合作的社會氛圍。通過行禮,聯絡相互間的感情,架設友誼的橋樑,藝術地處理各種複雜關係,避免磨擦,減少衝突,化解矛盾。
五、社會價值:二曲禮儀啟迪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禮儀至關重要,且須在“躬行實踐”上下功夫。躬行二曲禮儀,對扭轉“道德水準下降”、“禮儀行為失范”種種落後現象,教化民眾,提高素質,凝聚民族自信心,構建和諧社會,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促進社會文明,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