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1932年11月21日,出生於江蘇省
崑山縣楊湘涇鎮的一個地主家庭。
1937年因日軍入侵,全家“逃難”搬遷到
上海,在上海完成了國小和中學的學業,對
文學和
音樂的愛好使他年幼時富於幻想,立志做一個情操高尚的人。高中考上
江蘇省立上海中學理科班,原想為以後大學學習理科打好基礎,但在畢業前由於參加了寒假減租減息活動,從與農民接觸中激發他改造大自然的理想,毅然立志學農,並以優異成績考入
北京農業大學農藝系。大學學習期間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
保爾有關人生的名言成為他追求的目標。
紮根西部
畢業時,當聽到準備讓他留校任教的訊息時,他連續三次寫報告要求到邊疆和艱苦的地方去,並於1955年10月如意分配到
甘肅省蘭州農業學校,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同時教三門課,還兼任班主任。
但兩年後意想不到的被打成“右派”。經濟困難期間蘭州農校於1963年夏停辦,他帶領三個無家可歸的學生到位於榆中縣高崖鄉的學校農場從事生產。當地農民貧困的狀況使他的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為農民搞科研成為他強烈的願望。沒有地,就在農場一個廢棄的糞坑裡開始了
育種生涯,從事小麥和亞麻育種。
文革期間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1969年蘭州農校搬遷到
天水市的清水縣,在一些同志的幫助下,他頂著“
白專道路”的政治壓力,十年動亂期間科研工作不僅沒有中斷,相反,深入農村反而使他將育種與生產更加緊密的結合了起來。
科技報國
1978年,他右派問題得到糾正。不久,第一個
亞麻品種天亞2號問世,抗條銹
小麥品種清山782、清農1號相繼育成。
1982年,加入
中國共產黨,同年被評為副教授,並作為
甘肅省唯一的科技人員代表,出席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他更加勤奮地工作,新的小麥亞麻品種不斷育成。八十年代以來,當選為
甘肅省農學會和甘肅省種子協會常務理事、甘肅省作物協會理事。
1986-1995期間,他主持了兩屆全省冬小麥攻關協作項目。為了使科研成果更快的轉化為生產力,他一手抓育種,一手抓推廣,1985年組織地、縣種子部門建立起育、繁、推網路系統,將育種、區域試驗、示範、繁殖與供種、宣傳、培訓、推廣作為一項系統工程。
1992年,他被評為研究員。在甘肅省農業廳和外專局的幫助下,1993年起先後與
加拿大圭爾夫大學、
義大利國家新技術能源環境委員會(ENEA)、
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等國外科研教學單位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係。針對甘肅
隴南地區是全國小麥
條鏽病最重要的越夏
菌源基地和小種易變區的情況,1993年起他與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甘肅農科院植保所、陝西農科院植保所等單位合作攻關,逐步形成了以實現隴南小麥條鏽病持續控制為目標的思路。在他的主持下,協作組每年在隴南召開會議,並邀請國內外鏽病專家與會進行研討和交流。
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先進個人、甘肅省勞動模範、甘肅省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1993年起享受
國務院特殊津貼,並於2000年被評為
甘肅省首位科技功臣。
2011年8月20日凌晨,因病醫治無效在
蘭州逝世,享年80歲。
個人生活
忘我工作
1963年,在位於農村的學校農場開始育種不久,周祥椿教授身患
肝炎,醫生曾要求他全休,但他只是每月到
蘭州取些藥,一天也顧不上休息,最終竟奇蹟般地得到康復。
1969年7月,學校已下遷清水,但種在蘭州的
試驗田尚需收穫脫粒,他獨自一人用
鏈枷打麥,在腹瀉不止的情況下,一乾就是20天。他用廢標籤和破襪子繞的線做雜交用的掛牌,用廢信封當種子袋,在育種最初的8年裡,硬是沒花國家一分錢。為了研究
亞麻的開花習性,他曾徹夜不眠進行觀察,有了
花葯開裂的時間在凌晨0-2點的重要發現。學校下遷清水後,試驗地旁的河流山洪暴發,在3年裡使試驗地灌漿期間的小麥全部倒伏平鋪在地面,他和課題組的同志腳踩淤泥,將選種圃的材料用竹竿一行行挑起來進行選擇與鑑定。
1974年冬,由於工人失職,
冬灌閒地的水大量湧入
小麥試驗地,造成地面結冰,90%以上的小麥死亡,使即將出圃的大量材料毀於一旦,多年心血付之東流。為了加快育種進程,七十年代他三下
海南,睡過地鋪、長椅和方桌,自己砍柴做飯。他始終將天災人禍和種種困難當作對他信念和意志的考驗。“事業是我的生命,工作是我的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在這種心態下,他始終全身心地投入
科研,數十年來,節假日很少休息,暑假寒假都在忙碌中度過。上級組織三次安排他到
昆明等地療養,他對這些地方十分嚮往,但為了工作他都一一放棄。
一次外出,他被三輪車撞斷兩根
肋骨,仍堅持不住院,第二天到辦公室將有關資料抱回家,在傷後十天內忍疼坐在沙發上書寫完成一個項目的
立項報告。
他說他有很多遺憾,父母臨終前因要播種試驗而未能回家盡孝,老伴僅有微弱光感並還有嚴重的糖尿病和多種併發症,可他一年有半年多不在家,家庭和生活的重擔還是落在一級殘疾的老伴身上,對此,他感到非常內疚。
真誠隨和
八十年代以後,儘管周祥椿教授獲得了許多榮譽,但他始終定位自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出差經常坐
硬座,乘長途汽車。他對人真誠隨和,與許多專家、技術人員和農民建立了真摯的友誼,為組建育、繁、推網路系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他認為,在科研工作中,合作可以產生1+1>2的效果。在條鏽病控制的研究上,他虛心向
植物病理專家們學習,大家齊心協力,使
育種和
病理真正做到來“化合”。他大學裡學的是
俄語,為了搞好與國外的合作,63歲開始利用旅途和業餘時間學
英語,幾年後與外國專家他不僅能直接進行學術交流,而且在生活方面盡顯幽默與詼諧,使雙方相處的日子非常融洽。外國專家都“喜歡這個善良、真誠、隨和、有一顆年輕的心的老人”。在外國專家的幫助下,他從國外引進了四千多份小麥
種質,從中篩選出一批寶貴的抗病材料和優質材料,對組建抗條銹
基因庫起了重要的作用。周祥椿在國外發表的4篇論文,英文就是由外國專家主動幫助完善。由於合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義大利農業遺傳學家喬治·貝尼托(Giorgi Benito)和
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冬小麥項目首席科學家漢斯·布朗(Hans-Joachim Braun)也因此獲得我國政府頒發的“
友誼獎”。他在推廣項目中尊重所有合作者的意見,申報獎勵時儘量照顧基層的同志,採取民主辦法,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大大調動了農技工作者的積極性,由他主持的“甘肅省防治冬小麥條鏽病3113工程”項目因此而於2000年被評為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
主要成就
科研綜述
據悉,周祥椿同志共主持育成小麥品種38個、亞麻品種4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2億畝,新增效益30億元以上,為
甘肅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選育的小麥品種種植面積占全省冬小麥播種面積的40%。有33項研究成果獲獎,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6項,4個推廣項目分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和二等獎。
小麥育種
通過穿梭選育和雜種後代異地同時選擇和鑑定等措施,周祥椿教授使育成的
小麥品種在不同生態區域種植均有顯著的增產效果,在適應性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改變了過去甘肅小麥品種普遍不宜跨區種植的局面。
小麥條鏽病防治
由於甘肅
隴南為
中國防治小麥
條鏽病的關鍵地帶,周祥椿教授在育種中貫徹利用多種抗源並在
鏽菌越夏區和越冬區合理布局的原則,延長了品種抗性保持的年限,並在國內率先育成慢條銹品種和高溫抗性品種,對控制我國條鏽病的危害作出了重要貢獻。
亞麻育種
亞麻育種取得了開拓性成就,周祥椿教授育成的天亞2號
豐產性和
適應性取得重要突破,成為
中國八十年代中期播種面積最大的亞麻品種;天亞4號為我國第一個高抗
白粉病的亞麻品種;天亞5號為我國首批高抗
枯萎病的品種之一,其播種面積一度接近全國亞麻總播種面積的40%,對恢復和發展我國病區的亞麻生產發揮了關鍵作用。
所獲榮譽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並和知名科學家
袁隆平等第一批上台領獎;
全國農業勞動模範;
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先進個人;
甘肅省首位科技功臣;
甘肅省勞動模範;
甘肅省優秀專家;
全省有突出貢獻的科技推廣工作者;
甘肅省“園丁獎”獲得者。
人物評價
周祥椿同志作為一名科技人員,是科技屆的一面旗幟。1955年畢業時,他主動放棄留校任教的機會,連續三次寫申請要求到邊疆艱苦的地方去,最終被分配到蘭州農校。2009年調入省農科院後,工作環境、專業發展空間、創新平台進一步最佳化,他帶領他的團隊,頑強拼搏,夜以繼日地工作,無論是科研作風還是敬業精神,無論是為人品格還是學術追求,都為科技人員留下了無價之寶。他本該於1992年退職修養,但由於懷著終生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和強烈的工作熱情,他不顧身患多種疾病的折磨,做出延長退休時間的決定,工作到了生命的盡頭。
周祥椿教授學風嚴謹,求真務實,大量的科研工作都要親自動手,每年胳膊都要被太陽灑得脫一層皮,雖年過70還是這么乾。他堅持申報科研成果不摻水分,經濟效益寧少勿多。如有一個項目年推廣面積398萬畝,有人提出改成400萬畝給人影響就不同了,可他堅持不變。沒有轟轟烈烈,周祥椿教授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在人,他一生為人低調,主張默默奉獻,痛恨浮誇唱高調。是一個為甘肅農業做出重大貢獻的首位科技功臣,被廣大農民民眾譽為“隴南育種王”的平凡老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吃的是草、擠的是奶的孺子牛,一個真正的農民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