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濤

周湘濤,廣東梅州梅縣區人,醫學家,現為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湘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梅縣南口鎮 
  • 出生日期:1937年
  • 逝世日期:2005年2月26日
  • 職業:醫學家
  • 畢業院校:台灣國防大學香港大學
個人簡介,主要成就,院士逸事,業餘廚師,故里尋訪,赤子情深,

個人簡介

周湘濤:病理學家 籍貫:梅縣南口鎮荷泗大平寺山下村
1937年出生於荷泗大平寺山下村,在家鄉山下村的展文學校上國小,後在當地梅興中學上國中。1951年移居香港,由香港中文大學著名數學教授、叔父周紹棠資助完成中學學業。1956年香港金文泰中學畢業後考上台灣國防大學醫學系。1963年畢業後在香港大學任教,1967年因發表《膽道組織研究》論文而榮獲香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博士。1968年起在紐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受聘工作3年。1974年獲授英國皇家病理學院院士,1975年移居澳大利亞,1985年獲授澳洲皇家學會會員。2005年2月26日病逝。

主要成就

畢生從事診斷性組織化學、電子顯微鏡及實驗性病理學研究。曾獲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基金獎學金,並受聘為該組織博士後研究員。多次出席國際病理學會議,1978年應邀在第十屆臨床病理解剖全球會議擔任肝病專題討論會主席並發表“肝內膽管癌”的專題講演。曾在國際病理學會議及相關醫學雜誌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中文專著有《電子顯微鏡原理與套用》。

院士逸事

業餘廚師

許多親人朋友都知道周湘濤喜歡下廚做菜,而且有一手看家的烹調技藝,但大部分人不知道這個大學者為什麼會有這門活計。記者在閱讀周老先生自撰的《病理懷感》時才找到這個答案。周老先生在做病理醫師時因為嚴格的專業訓練,意外地培育了一個專業外的“副產物”:刀工。周老先生在文中記述:刀工始於訓練初期用肉眼視察屍體和外科切除標本的病灶和周邊組織,以利刀切下大小及厚度適宜的組織塊,以製作切片供顯微鏡觀察之用,病理醫師的 精確眼力及 優良刀工,造就了許多卓越的業餘廚師。周老先生就是其中一個。在記者收集到的一些照片中,就有周老先生穿著廚師服裝、戴著廚師帽子,滿面笑容,操刀捉勺,下廚烹製菜餚的情景。乍看之下,以為是賓館酒店的大廚,誰知竟是一位享譽國際醫學界的大學者!

故里尋訪

梅城西去約30公里,在梅縣荷泗與興寧徑南交界的地方有個小山村叫大平寺山下村,這是已故著名病理學家周湘濤院士的故里。
記者驅車來到周湘濤院士的故居,這是一座早已沒人居住、幾乎被廢棄的傳統客家老屋。三堂兩橫結構,背靠一座矮山丘,前面一口綠水塘。老屋正面有一堵擋風牆,主客均從兩邊旁門出入。記者進入裡面,大門上方依稀可見“都閫第”三個模糊不清的大字,周湘濤當年出生和居住的房子已經鐵鎖生鏽,門窗破損,滿目瘡痍。村中一位84歲的阿婆羅香群向記者介紹說,這屋子當年人丁興旺,住有二三十戶人家,上百號人口。現在大家生活好了,都另外建有新房子,所以老屋才沒人居住。周湘濤小時候乖巧可愛,大家叫他“阿湘”。羅阿婆1948年嫁到村裡的時候,“阿湘”還在興梅兩縣鄉賢共同捐資興建的梅興中學讀國中。他不但書讀得好,還勤於做家務,一回到家就幫母親飼養雞鴨,十分能幹。後來,“阿湘的書越讀越好”,直到他離開村里到外面去深造,之後的情況羅阿婆就不知道了。不幸的是,由於歷史原因,周湘濤一家在“文革”中受到冤屈,有兩位親人因此失去了生命。據羅阿婆說,“阿湘”的弟弟也很聰明好學,還考上了大學,但由於受家庭背景的影響斷送了上大學深造的機會。記者找到周湘濤的弟弟、移居廣州多年的周湘慶。“慶叔”告訴記者,他比兄長小8歲。兄長少年離鄉長期在外地讀書做學問,受家庭背景的影響,養成他一心向學,不問政治的特點。他離鄉外出後只在1986年回過一次家鄉,時間也很短暫,兄弟雖然見了一面,但並未暢敘。所以,對兄長在外的有關情況特別是學術上的成就了解不多。只記得小時候學校的老師經常表揚兄長勤奮好學,成績很好。特別是國文和化學學得最好。兄長作文寫得生動形象,常被老師在班上朗讀和貼堂。
周湘濤1963年大學畢業時,已通過美國境外醫師考試,在朋友介紹下,受聘為費城女子醫學院內科助教。當時,因為他的父親在香港去世,他從台灣到香港向美領事館申請簽證。因美領事館一時未回復何時可領證,在焦急等待之中,恰逢香港大學醫學院徵聘病理助教。他應徵後很快約談,不多日便得到港大通知。這時,周湘濤有些不安,因為病理學不是他的興趣,但他的叔父卻對他鼓勵有加。
來到港大後,他最初的工作是屍體解剖和帶領醫科學生實習。當時只有四位病理助教主持瑪麗醫院每年六百多例屍解,工作非常忙碌,為了完成任務,他們每天挑燈夜戰,實在太累了,就在辦公室過夜。港大是全英語教學,每次課前都必須認真做好準備,雖然很忙,但周湘濤很快就喜歡並勝任了香港的工作。正是得益於英國良好的教育制度和健全的醫療法律,提供眾多的屍體解剖病例,為周湘濤奠下了深厚的病理基礎。
周湘濤畢生獻身人類的醫學事業,他從事解剖病理研究40多年,是國際解剖病理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知名學者。他曾經應邀到許多國家講學,交流和傳播醫道,我國一些大學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邀請他回國作專題學術講座。2005年他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去世時,世界上許多地方的學者、友人都親臨悼念。

赤子情深

2013年5月中旬,記者通過視頻電話,連線採訪到遠在大洋彼岸、澳大利亞墨爾本居住的周湘濤的遺孀及其親屬。周院士的遺孀不會講國語,幸好她的親人中有能講粵語且能聽懂國語的,記者雖不善粵語但能通其意,所以此次採訪就成了一次特殊的國語、粵語還外加一點英語的大雜燴。可惜的是,雖我們這么辛苦努力,但周院士留下的資料並不多,他的家人和親屬也無法提供更多的相關事跡詳情,實在是一件憾事。儘管如此,周院士的親屬在接受採訪前後及在視頻會話中所表現出來的誠懇待人的文明舉止,給記者留下了美好印象。
記者通過走訪周院士的國內故居及其親屬鄰舍了解到,周院士的少年時代經歷了慘痛的家庭變故。由於他父親的歷史原因,在“文革”中,他的母親和弟弟因此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周院士背負痛失兩位至親的沉重打擊,在異域他鄉頑強地走好自己的人生旅途,他在叔父的資助下完成中學學業,也是在叔父的支持鼓勵下走上成材道路。這些經歷促使他形成潛心學術的人生格調。雖然如此,故國家園依然是他魂牽夢縈、難以割捨的生身之地。祖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之後,他先派自己的妻子回國旅遊探路,接著自己也踏進國門回到這個無限傷心而又難捨難棄的故鄉。據周院士的女兒回憶,在她父親臨終躺在病床上的最後日子裡,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故鄉和國內親人。口中多次喃語:我要回去……赤子情深,催人淚下!
歲月滄桑,逝者如斯,留給人們許多深深的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