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短木

周氏短木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和中國地質科學院蔣子堃高級工程師,聯合浙江自然博物館、瀋陽師範大學以及德國波恩大學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我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了距今1.1億年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該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氏短木
  • 拉丁學名:Brachyoxylon zhoui
  • 植物界
  • :短木屬
  • 分布區域:浙江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物種分類,

植物學史

保存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礦化作用而形成的木化石,是地史時期重建古植被面貌和古氣候的重要參數。中生代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由遠古森林形成的木化石被廣泛發現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我國白堊紀時期被發現的木化石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而華南地區的木化石記錄較為少見。
該化石發現於浙江永康地區的早白堊世館頭組地層(距今1.1億年左右)中,其在解剖構造上與之前浙江地區所報導的木化石均不相同。研究團隊人員在與世界各地已報導的相似木化石進行了仔細對比後,建立了一個新種——周氏短木(Brachyoxylon zhoui),並將該新種的種名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古生物所周志炎研究員。

形態特徵

浙江早白堊世時期發育了大量的陸相沉積,除了報導有恐龍骨骼、恐龍蛋等脊椎動物化石外,還有豐富的木化石產出。新發現的周氏短木保存為矽化木,是植物次生木質部的一部分,顯微切片觀察顯示其主要解剖特徵包括明顯的生長輪,具混合型的徑壁紋孔、南洋杉型的交叉場紋孔以及較高的單列木射線,並具有創傷樹脂道。研究人員還對周氏短木的生長輪進行了定量化分析,顯示該植物為常綠喬木,葉持續時間可達3—15年。結合沉積學、孢粉學、古土壤學等其它證據可以推測出,早白堊世的浙江地區受亞熱帶氣候條件控制,且處於相對半乾旱的古氣候環境。
周氏短木
浙江早白堊世松柏類木化石“周氏短木”交叉場紋孔及木射線構造

物種分類

短木屬是中生代常見的一種松柏類木化石,與已滅絕的掌鱗杉科植物具有系統學親緣關係。周氏短木的發現豐富了對浙江早白堊世植被組成和古氣候特徵的認知,也為揭示浙江白堊紀的恐龍生存環境提供了重要證據。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