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橋幫腔花鼓戲

周橋幫腔花鼓戲

周橋幫腔花鼓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蕪湖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蕪湖縣紅楊鎮的《周橋幫腔花鼓戲》,原系外地流入周橋及周邊地區的劇種,流傳至今已有700多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當地較為盛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橋幫腔花鼓戲
  • 分類:戲曲劇種
  • 特色:風格樸實,鄉土氣息濃郁
  • 聲腔:濃郁優雅、清麗委婉
起源,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

起源

幫腔花鼓戲是由民間山歌、民間小調演變而成。

特色

通過長期演出實踐和本土化探索,在演技、唱腔等技藝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聲腔與流派主要為:陶腔、悲腔、慢陶腔、四平調、北扭子等。戲曲起源初期均以男演員為主,後經發展演變成以男女合演為主體。演出中不需要任何樂器伴奏,只依靠鑼鼓、砸板掌握節奏。烘托氣氛及唱腔尾聲由後台眾人幫腔,一唱眾和。成為一個唱、念、做、打並重的完善劇種。幫腔花鼓戲具有較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聲腔古樸優雅、清麗委婉,唱腔圓潤、優美、舒緩,表演藝術多姿多彩,風格樸實,鄉土氣息濃郁。

非物質文化遺產

支持創意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依託縣新蕪文化創意、殷港文化創意產業園孵化器平台,加大創意文化產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力度,重點培育創意廣告、工業設計、遊戲開發、藝術創意、時尚創意、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和新興廣告媒體等文化方面專業技術人才,鼓勵文化產業與建築、旅遊、園林、農業、體育等領域融合發展。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以蕪湖縣“木榨榨油技藝”、“花橋渡採茶燈”、“周橋幫腔花鼓戲”、“九十殿廟會”、“葛山村板龍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重點,加大資金投入,出台扶持政策,深入進行保護、發掘、再現和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