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楚新

周楚新

周楚新, 湖北仙桃人。企業家,材料科學家和生物信息學家,江蘇加德綠色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南京綠色科技研究院院長,麻省理工學院江浙校友會傑出人物。經過在麻省理工學院(MIT),英特爾(INTEL)和IBM15年的潛心研究,周楚新博士於2001年創立Quantum Intelligence, Inc.(量子智慧型有限公司), 其量子智慧型系統為國防和信息產業做出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楚新
  • 出生地:湖北仙桃
  • 職業:科學家、學者、企業家
個人履歷,主要貢獻,文章與著作,人物故事,

個人履歷

1983年, 中國東北工學院 (東北大學),學士
1987年,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 McMaster),碩士
199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 材料科學專業, 副修電機工程與計算機科學。
1991-1995: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 從事“量子點材料研究”, “量子點材料”後稱為“納米材料”, 1992-2003, 和他的同事,兩位師弟,兩位學生,以及在MIT的導師-科倫布南德副校長共同遊說國會本田議員,甘迺迪議員等,以及布希總統,在2003 年為納米研究立法92億美元。
1992-1994 美國放射性監測儀器(RMD),首席科學家;熔融金屬環保有限公司(MMT)
1995-1999, 受聘美國英特爾(Intel),獲兩項英特爾技術獎 和成果轉化產業化獎, 並將智慧型數據挖掘技術首次用到奔騰的積體電路生產線上。
1999-2002, 受聘美國IBM, 從事智慧型軟體研發和市場, 包括智慧型數據挖掘,智慧型文本挖掘, 並獲 兩次IBM 著作獎。
2001-2008, 創立美國量子智慧型有限公司(Quantum Intelligence,Inc. ), 成功地開發“量子智慧型系統”及 “合作學習代理”, 以實業界首席科學家身份,參加 代號為“生物佐料計畫” (Bio-Spice) 和 “計算機輔助菌種選擇”(CASCADE)。 在國防工業取得多項成就,並獲得政府特殊榮譽與嘉獎。
2005-在美國,中國先後創立加德綠色能源有限公司, Cascade Clean Energy, Inc., 把計算機輔助菌種選擇技術用到污水,污泥,垃圾,煤層揮發性有機雜質和廢氣處理中,並將這些含有生物質的廢物轉化成潔淨能源和其它有用資源。
2009- 創立南京加德綠色能源研發有限公司。
2009-2014南京工業大學特聘教授。
2010- 2014“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畫”引進人才。
2011- 江蘇加德綠色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

主要貢獻

1995-1999年,第一次把數據挖掘和文本挖掘成功用於大規模積體電路生產線
1999 - 把數據挖掘和文本挖掘成功用於生物信息學和生物工程
2003-2009 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矽谷科技委員會主席,把MITCNC潔淨技術從20幾個人發展成“加州潔淨技術公開賽”(CCTO)。 2010年11月17日, 參賽的公司400多家, CCTO在美國有6個分部,,歐洲,日本在2010年也建了分部。 提出綠色科技的六大內涵, 126 個產業鏈。
2005 - 創立計算機輔助菌種選擇與發展工程學科,並套用於國防、藥物選擇與廢物處理等生物工程
2005 - 把計算機輔助菌種選擇技術,用於污水處理,畜禽糞便處理,利用廢物產能,發電。

文章與著作

Siebel 7 Using DB2 UDB V7.x Planning & Installation Guide IBM Publication
Data Into Information NEWS/400, 1998
Zhao, Y., MacKinnon, D.J., Gallup , S.P., Zhou, C., "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 via Agent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on.",
Zhou, C., Zhao, Y., and Kotak, C.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gent (CLA) in Trident Warrior“
Zhao, Y., Wei, S., Oglesby, I. and Zhou, C. “Utilizing the Quantum Intelligence System for Drug Discovery (QIS D2) for Anti-HIV and Anti-Cancer Cocktail Detection”. J. Med CBR Defense, 2009, Volume 7, 2009.
Charles Zhou, et al, “Generate Clean Energy from Wastewater Using Cascade MFC and Cascade Methane Bioreactor ”,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Korea, 2009.
Charles Zhou, et al, “Semantical Machine Understanding”(機器語義的理解), The Defense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 (DTIC®),13th ICCRTS: C2 for Complex Endeavors , 2008.
Charles Zhou, et al,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gent (CLA) for Trident Warrior,The Defense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 (DTIC®), 13th ICCRTS: C2 for Complex Endeavors,2008.
Charles Zhou, et al, ‘Organisms Selection in Microbial Fuel Cell Applications Using a Cascade Clean Energy System’,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Penn State University, May 2008.
“Large Scale Drug Function Prediction by Integrating QIS D2 and BioSpice”, IEEE CS Comp. Sys. Bioinformatics, pp391, Sanford University, 2005.
“Drug Characterization Prediction”, IEEE CS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informatics, pp395, Sanford University, 2005.
“An Algorithm for in Silico Cancer Drug Toxicity and Efficacy Assessments”, Genome Tri-Conference, CHI, Santa Clara, California, March 2003.

人物故事

周楚新,加德綠色能源研發有限公司總裁,南京工業大學特聘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後先後在Intel和IBM工作15年,2001年創辦量子智慧型有限公司,2005年創立加德;發明計算機輔助菌種選擇技術,致力於變廢為寶,發展綠色能源。
美國Intel、HP、Raytheon、Douglas、TI、iRobot等公司有何共通之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這些公司在技術上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鮮少有競爭對手足以與之抗衡。但除此之外,這些赫赫有名的公司還有另一個共同點,即發起人和技術核心人物都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MIT)。
2009年,致力於提倡創業精神的美國Kauffman基金會發布了一份針對MIT創新創業人才的調研報告。這份歷時6年才得以完成的報告顯示:全世界以MIT的校友掌握的技術為核心依託的公司共有25800家,這些公司在2009年共創造了超過2萬億美元的GDP。這個數字意味著,如果這些公司組成一個經濟實體,那么這個實體可在世界排名上位列第十一位,而當年的世界前幾位分別是歐洲共同體(將近20個國家)、美國、日本和中國。
誠然,這些公司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並非全是MIT校友的功勞,其間必然包含著其他學校各類精英的心血和努力,但來自MIT的技術精英們卻是居功至偉。如今,創新創業儼然成為MIT一張閃亮的“名片”,MIT也被冠以“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譽,讓全世界有著創新創業抱負的學子頗為憧憬。
實際上,MIT的全名是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直譯過來即麻省技術學校,其起家時不過是個技校。150年前,威廉·羅傑斯校長創辦MIT,起初並不順利,學校成立的第五年才招到第一個學生。MIT在建校的前60年,因資金短缺,生源不夠,多次在倒閉的邊緣徘徊,4次差點被哈佛收購。時至今日,MIT的規模也十分小,2011年在校本科生僅4299人、研究生才6267人,可能還沒有中國某些大學一年所招學生多。
MIT究竟有何“聖經”,能從一家招不到人的技校成長為世界有名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或許可從其校訓中窺出端倪。MIT的校訓十分簡單直白:Mens et Manus。翻譯過來即為手腦並用,鼓勵學生既動腦又動手,通過手腦並用來創新世界。
手腦並用的校訓並非只是擺設,而是學校一以貫之的人才培養理念,並被切實地踐行著,IAP(Independent Activity Period)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每年的12月底到2月初是MIT的IAP活動月,這一個多月里,學生可以自由地進行獨立活動,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不受限制。每到這時候,MIT的“搗蛋鬼”們會特別活躍。
1988年元月,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我參加了自己的第一個IAP活動。當時,學生們發明了一個叫做“辨認羅德”的遊戲,即把MIT人工智慧專業里一個名叫羅德的教授的頭像印在紙板上,用機器人控制水槍向羅德教授“發射”。遊戲規則是,不管羅德教授的頭像放到哪裡,機器人都應該在1分鐘內辨認出此頭像是不是羅德,如果是,那就可以對準羅德教授的鼻子打水槍。一開始,參加者寥寥無幾,羅德教授知曉後決定“犧牲”自己,發出通知稱:“每天下午4點到5點,我將會取代我的頭像出現在技術廣場,你們可以用機器人控制水槍對準我”。
果然,羅德教授每天都會準時出現,越來越多的學生被吸引過來。然而,一個星期過去了,羅德教授仍然“毫髮未損”,因為學生們設計的機器人還是無法在一分鐘內辨認出羅德,直到IAP快結束時,一個叫海倫的女生設計的機器人,成功地向羅德教授射出第一條水柱,頓時,技術廣場上呼聲不斷。很快,第二個學生設計的機器人也開始了辨認遊戲,但卻故意將水射到了羅德教授的褲子上,羅德教授知道自己被“愚弄”了,也頗為無奈,只得同學生們一同玩笑。
很快,參與“辨認羅德”遊戲的兩個學生海倫和科林,順利地從美國國防部拿到了5萬美元的資金,開始了創業生涯,在MIT創辦了IRobot公司。公司的機器人很快在阿富汗、伊拉克等戰爭中派上用場,成功地辨認並定位出很多地雷。海灣戰爭結束後,探雷的機器人即被改造成機器人吸塵器,漸漸地,IRobot也發展成為全世界技術含量最高的機器人公司。
我自己的第一份“商業計畫書”也是在這樣一個IAP活動中誕生的,在創業啟蒙老師Preston教授的指導下,我完成了一份有關糖尿病監測儀器的商業計畫書。這份計畫書為我後來創辦量子智慧型公司打下了基礎,這個公司從5000美元起步,不到一年時間公司的收入即達到170萬美元。
當然,在IAP活動月,學生們也可以什麼都不做,甚至可以天天到附近的威斯利貴族女子學院玩約會的遊戲。你也可以學品酒、學跳舞,總之,你可以做任何你認為“有創意”的事。我的一個師兄Ron就是利用IAP這段時間,嘗盡了200多種葡萄酒,然後撰寫了一份關於葡萄酒的品酒報告書,畢業後順利地進入一家葡萄酒莊園。一個月後,Ron拿著貼有MIT校標的葡萄酒來到校長辦公室,這種“名優特供酒”的想法巧妙地將葡萄酒“倒”進了很多科學酒鬼的酒杯中。後來,Ron乾脆買下了一個酒莊,自己創業,坐上酒莊莊主的位子。
諸如此類的創業故事,在MIT遍地皆是。而從MIT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自然不會忘記回饋母校。事實上,MIT發展所需的大部分資金都來源於校友捐贈,2011年,MIT150年校慶時,來自矽谷校友的捐款僅一個晚上即達到1億美元。此外,MIT校友還積極投身於社會奉獻,2009年,美國能源部成立“能源高等研究總署”,國會和歐巴馬總統撥款4億美元,然而,在這筆錢到位之前,MIT能源集團早已籌集了3億美元的研發基金。這三年間,這筆基金被用於智慧型電網、智慧型交通、綠色建築、生物質能源、病毒電池、細菌發電以及廢物處理和資源化等項目的技術研發,與此同時,MIT校友在世界各地的能源公司也相繼開張。
在很多人眼中,MIT是一個創新的搖籃,同時也是企業家的搖籃。追根溯源,Mens et Manus——手腦並用的校訓即是MIT的秘訣所在,而中國“理論聯繫實際”的說法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創新創業,應當如此。我希望,未來的中國亦能成為創新的搖籃,同時成為創業者的天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