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笙(1873—1936), 近代文學翻譯家、小說家。名樹奎,字佳經,又字辛庵、新庵、惺庵、新廠,號知新子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桂笙
- 出生日期:1873
- 逝世日期:1936
- 職業:近代文學翻譯家、小說家
簡介,評價,
簡介
江蘇南匯(今屬上海)人。南社社員。肄業於上海中法學堂,最初在《新小說》雜誌發表小說譯作,後任《月月小說》譯述編輯,專事西方小說翻譯。辛亥革命後,在上海任同盟會機關報《天鋒報》編輯,發起創建譯書公會。曾任天津電報局局長,並經營航運業。晚年寓居上海。為近代中國倡導翻譯西方文學的先行者,主張以西方文學改良中國文學。於西方偵探小說譯介用力最勤,最早輸入並確立“偵探小說”這一名詞,又首創以白話直譯西方小說,並注重兒童讀物譯介。著譯有《新庵諧譯》、《新庵譯屑》、《毒蛇圈》、《八寶匣》、《紅恁案》、《失舟得舟》、《左右敵》、《福爾摩斯再生案》及長篇小說《世界進化史》、《神女再世奇緣》、《飛往木星》與筆記《新庵筆記》、《新庵五種》、《新庵九種》等。生平事跡見《南社叢談·南社社友事略》。
上海人,翻譯家,曾翻譯過《毒蛇圈》、《八寶匣》、《失舟得舟》、《左右敵》、《飛訪木星》、《海底沉珠》、《紅痣案》、《含冤花》等多部小說。他的譯品大都採用當時流行的報章體,即淺顯的文言文和白話文。1906年,他帶頭髮起“譯書交通公會”,並為之撰寫了《宣言》,申明了該會的宗旨。《宣言》闡述了譯書的重要性,提出了譯者所應該遵循的準則,其中說道:
中國文學,素稱極盛,降至晚近,日即陵替。好古之士,惄焉憂之,乃亟亟焉謀所以保存國粹之道,惟恐失墜。蒙竊或焉:方今人類,日益進化,全球各國,交通便利。大低競爭愈烈,則智慧愈出,國亦日強,彰彰不可掩也。吾國開化雖早,閉塞已久,當今之世,苟非取人之長,何足補我之短!然而,環球諸國,文字不同,語言互異,欲利用其長,非廣譯其書不為功。顧先識之士,不新之是圖,而惟舊之是保,抑獨何也?夫舊者有盡,新者無窮,與其保守,無寧進取!而況新之於舊,相反而適相成。苟能以新思想,新學術源源輸入,俾躋我國於強盛之域,則舊學亦必因之昌大,卒收互相發明之效。此非譯書者所當有之事歟!
周桂笙批評了一些文人一味自大,總以為中國文學最佳,無需向別人學習的保守心理,倡導向別的國家學習。他認為如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明的世界、一個競爭的世界,只有取他人之長,才有希望躍為強國;可通過譯書輸入新思想、新學術,使我國力不斷增強。
評價
周桂笙提出:譯書者是新思想的傳播者,責任重大,萬不可草率行事。可譯界的狀況不盡人意,劣質的譯文充斥市場,不但誤導讀者,也給中國的翻譯事業帶來了不好的名聲。在《宣言》中,周桂笙列舉了譯界的種種弊端,批評了一些譯者不負責任的態度,裡面有一段文字是這樣的:
譯一書而能兼信達雅三者之長,吾見亦罕。今之所謂譯書者,大抵能率而操觚,慣事直譯而已。其不然者,則抄襲剽竊,敷衍滿紙。譯自和文者,則惟新名詞是尚;譯自西文者,則不免佶曲聱牙之病。而令人難解則一也。尤其甚者,坊間所售之書,異名而同物也。若此者不一而足,不特徒耗精神,無補於事,而購書之人,且倍付其值,僅得一書之用,而於書賈亦大不利焉。夷考其故,則譯書家聲氣不通,不相為謀,實屍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