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東嶽廟

周村東嶽廟

周村東嶽廟位於澤州縣周村鎮周村村北黃沙嶺下晉陽高速路南的周村村北。周村東嶽廟一進兩院,現存正殿、關帝殿、財神殿、鐘鼓樓,占地22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

基本介紹

  • 創建年代:宋、金、明、清
  • 地理位置:澤州縣周村鎮周村村北黃沙嶺
建築歷史,建築結構,出土文物,東嶽廟圖片,

建築歷史

周村東嶽廟始建無考,宋元豐五年(1083年)重修,明宣德二年(1427年)、明隆慶四年(1570年)再次重修,以後歷代均重修。清代又在廟東增加文廟一座,在北部增加高台寺一座,在其東北增加迎祥觀一座,使此一區內形成一個古廟群落。數百年後,清代增加部分盡數滅跡,獨留東嶽廟三殿及西廂之關帝殿依然巍峨矗立,成為今天周村之標誌性建築。

建築結構

正殿、關帝殿、財神殿分別為宋、金建築,元、明、清、民國歷代重修。舞樓在清代改為鐘鼓樓。該廟至今被澤州縣糧食局周村糧站占用,故所有殿宇被表以磚牆,並作了防護性裝飾。儘管如此,其正殿、關帝殿、財神殿依然為宋、金原物。各殿雖經歷代重修,但其主要構件依然為宋、金遺物。進入廟內,正殿、財神殿、關帝殿一字排開,雄偉壯觀,氣勢不凡。

出土文物

2014年1月9日,澤州縣周村鎮周村發現一通落款怪異的石碑。後查證得知,這通刻滿日寇士兵名字的石碑,是當年侵華日寇為紀念所謂的戰死軍人所立的“忠魂”碑,其對侵略進行赤裸裸美化的行徑,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又一罪證。
東嶽廟發現日軍石碑
東嶽廟為古鎮道觀少見的典型宋金遺存,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底,國家投資開始對年久失修的東嶽廟進行落架大修。
整通石碑,除“昭和”“陣歿者”多少有些日文固有的特點外,石碑上的文字是繁體漢字。
石碑高超過2米,寬約0.8米,落款為“昭和十五年十月十八日建之,笠原部隊、大野部隊。”碑上有“春季晉南及同反擊戰陣歿者芳名:自昭和十五年四月十六日至同六月二十日。”等文字,石碑背面刻得密密麻麻,很容易就可分辨出是日本人的名字。
記者仔細清點,石碑上刻有所謂的“陣歿者”為115人,其中“陸軍少佐”1人,“大尉”“中尉”各3人,“少尉”1人,“曹長”6人,“軍曹”1人,“伍長”27人,其餘為“上等兵”73人。
日軍曾四度侵占晉城
2013年11月澤州縣編撰的《澤州碑刻大全》,發現這通“忠魂”碑雖被收錄其中,但對其的來歷沒有任何解釋和說明。“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侵華日軍曾經四度占領晉城可是,查遍資料,至今也沒有查到當年日軍占領晉城的頭子是誰。
1938年2月26日,在飛機大炮掩護下,日軍占領晉城縣城。在大肆宣揚“大東亞共榮圈”“中日親善”的同時,2500多名無辜百姓被殺,燒毀房屋4000餘間。同年4月19日,日軍突然撤離向北而去;1938年7月28日,一個日軍師團的一部從南路進攻晉城,殺害百姓5000餘人,燒毀房屋12000餘間。這股日軍駐紮縣城40餘天后,也向北撤離;1939年7月19日,日軍三個師團的部隊由河南北上,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第三次占領晉城縣城。雖然這些日軍在當年的8月25日撤離,可在一個多月時間裡,燒毀房屋24000餘間,多達12000名百姓被殺害;1940年4月24日,日軍分屬兩個師團的部隊分南北兩路第四次進犯晉城。此次,日軍大規模掃蕩就有20多次,21500名百姓被殺,38000餘間房屋被燒毀。當時晉城人口35萬,由於日軍掠奪財物難以數計,除部分人逃命外,被餓死的百姓竟達一半之多。
日軍四次占領晉城期間,曾遭遇在此駐紮的我國軍隊的奮力抵抗,但與“忠魂”碑中提到的“自昭和十五年四月十六日至同六月二十日”,在時間上並無交集。“昭和十五年”為公元1940年,時值抗日戰爭最殘酷的戰略相持階段。至於碑上提到的“笠原部隊”“大野部隊”到底屬於侵華日軍的哪支部隊。
採訪中許永爐認為,很顯然,所謂的“忠魂”碑,是侵華日軍出於遮人耳目的目的,公開美化自己的侵略行徑而立。
可能是敗退回晉城所立
2014年1月12日,在澤州縣旅遊文物局,文物科科長王鵬飛得知“忠魂”碑的情況後,非常重視。
東嶽廟開始修繕過程中,在廟內地底下發現許多保存完好的石碑。對東嶽廟修繕開始後,對廟宇周圍的房屋進行拆除時,在一堵很狹小的圍牆形成的隔斷內,發現了這通石碑。由於施工很忙,文物部門沒有來得及對石碑上的文字進行查看,當時就暫將石碑立在廟內西側一角。
無獨在周村村內,還有一通刻於民國年間的石碑,碑文為楷體豎書24個字:“晉城縣周村鎮地區警備隊長前田美大尉功德政去思碑”。去思碑一般是人們表達對做好事的離任官員的思念,而這通“去思碑”無疑是當地漢奸為美化日本侵略者而立,如今反而成為日軍侵華的鐵證。由於“去思碑”上沒有明確的時間,所以無法判斷與“忠魂”碑之間的關係。

東嶽廟圖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