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易學要籍叢書

《周易集解/易學要籍叢書》是巴蜀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文智。

基本介紹

  • 書名:周易集解/易學要籍叢書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開本:0開
  • 品牌:四川巴蜀書社
  • 作者:張文智 等
  • ISBN:7806595805
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媒體推薦

前言
《漢書·藝文志》云:“《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易》一躍而登“眾經之首,大道之原”之寶座。至漢宣帝、元帝時,“有施、孟、梁丘、京氏列於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漢書·藝文志》)其時經學有今文經與古文經之分,列於學官的施、孟、梁丘、京之易學皆屬今文易。經學的傳承注重師法和家法,於《易》學,“施、孟、梁丘之學是師法;施家有張、彭之學,孟有翟、孟、白之學,梁丘有土孫、鄧、衡之學,是家法。家法從師法分出,而施、孟、梁丘之師法又從田王孫一師分出者也。”(《經學歷史》第136頁,中華書局1981年)最終導致經有數家,家有數說,歧義並出,而浸失其本的局面。今文經日漸暴露其弊,古文經因之漸受重視,並於東漢時占據統治地位。“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漢書·藝文志》)而費氏治易,“徒以彖、象、繫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經書·儒林傳》)《周易集解》所取易注,荀爽、虞翻為多。東漢象數易學大家馬融、荀爽、鄭玄、虞翻之學皆與費氏易有淵源關係,費氏之學,因之以顯。
魏晉之際,以王弼玄學易為代表的義理易學興起,大肆攻擊象數易學,並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至南北朝時期,南崇王弼義理易學,北尚鄭玄象數易學。永嘉之亂後,施氏、梁氏之《易》亡,孟、京、費《易》人無傳者。至隋代,王注盛行,鄭學浸微。唐初重南輕北,孔穎達奉詔撰定《五經正義》,於《易》則“先以輔嗣為本,去其華而取其實”,(《周易正義序》)力排漢儒象數,而又力圖融合諸家,但於漢易僅及荀、劉、馬、鄭而未及虞氏。虞翻五世家傳孟喜易學,與京氏易、費氏易頗有同異,乃兩漢象數易學之集大成者。虞氏易學雖代有傳授,然至唐初時早已無人問津。李鼎祚能於其生活之時代讀世人不讀之書,集唐中葉尚存之各家易注。於孔疏百餘年後輯成《周易集解》,對後人探見往聖之絕學,契悟三古之易理、三聖之幽賾,實無他書可替代。
古人言象數,而義理在其中,“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上》)“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同上)“意以象盡,象以言著”。(《周易略例·明象》)象數是易學的根柢所在,無象數,義理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 水;象數蘊含著義理,義理脫胎於象數。二者如水乳之交融,不可偏滯於一方。即便是高揚義理大旗的王弼,也不能完全擺脫象數易學之影響,如王弼譏諷象數易學“卦變不足,推致五行”,但他在注《中孚》六三爻辭時卻說:“三四居陰,金木異性”,金木即屬五行也。如此等等,此不贅述。只重象數就會落人繁瑣、牽強之樊籬,只談義理則易有浮華不實之嫌。《集解》通過“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周易集解序》),併兼采王注、韓注、孔注義理易學之精華,旨在融通象數與義理,將二者合為一璧,突顯象數與義理之不可分。特別是李氏所加之案語,取象直接、便當,足見其易學功底之深厚,既是對象數繁瑣迂迴之反動,又可見其力圖融合象數與義理之苦心。總結前人,啟迪後人,李氏《集解》承前啟後之功亦不沒也。
《集解》集子夏至唐三十餘家之說,而采虞翻、荀爽之說為多,僅虞氏之注即幾占二分之一。概而言之,《集解》所采有卦氣、納甲、爻辰、訊息、陽升陰降、世月、八宮卦、卦變、互體、飛伏、爻位、旁通、之正諸說,拓展《易傳》承、乘、比、應之旨,時有妙解,義無不備,嘆為觀止。“夫《易》廣矣大矣”,因荀、虞等象數之學去古未遠,家法猶存,聖人之意,猶可藉之而見也。雖偶有繁瑣牽強之嫌,但此類詮解也為吾人契悟經意提供了一種廣闊的思維空間,為後人把握《易》旨開創了一條可縱橫馳騁的思維理路。該書被《四庫全書總目》譽為“千百年後,人們得以考見畫卦之本旨者,惟賴此書之存耳,是真可貴之寶笈也”。
為方便今人更好地理解漢代象數易學,並因之上應春秋、戰國之易學,下貫魏、晉、唐、宋之易學,我們整理點校此書,將豎排本整理為橫排本,以饗讀者。所據版本為張海鵬照曠閣本。由於整理時間傖促,整理者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在所難免,敬請方家不吝指正。
張文智
2004年3月2日於濟南

圖書目錄

序言
前言 張文智
周易集解序 李鼎祚
周易集解序 朱睦檸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小畜

卷第四


同人
大有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

文摘

書摘
何妥曰:貞,信也。君子堅貞正,可以委任於事。故《論語》曰:敬事而信。故幹事而配信也。 案:此釋非也。夫“在天成象”者,“乾元、亨、利、貞”也。言天運四時,以生成萬物。“在地成形”者,仁、義、禮、智、信也。言君法五常,以教化於人。元為善長,故能體仁。仁主春生,東方木也。亨為嘉會,足以合禮。禮主夏養,南方火也。利為物宜,足以和義。義主秋成,西方金也。貞為事千,以配於智。智主冬藏,北方水也。故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則智之明證矣。不言信者,信主土,而統屬於君。故中孚雲“信及豚魚”,是其義也。若“首出庶物”,而“四時不忒”者,乾之象也。 “厚德載物”,而五行相生者,土之功也。土居中宮,分王四季,亦由人君無為皇極,而奄有天下。水火金木,非土不載。仁義禮智,非君不弘。信既統屬於君,故先言乾,而後不言信,明矣。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乾寶曰:夫純陽,天之精氣。四行,君之懿德。是故乾冠卦首,辭表篇目,明道義之門在於此矣,猶《春秋》之備五始也。故夫子留意焉。然則體仁正己,所以化物;觀運知時,所以順天;氣用隨宜,所以利民;守正一業,所以定俗也。逾亂則敗禮,其教淫;逆則拂時,其功否;錯則妨用,其事廢;忘則失正,其官敗。四德者,丈王所由興。四愆者,商紂所由亡。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
何妥曰:夫子假設疑問也。後五爻皆放此也。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
何妥曰:此直答言聖人有隱顯之龍德。今居初九窮下之地,隱而不見,故云“勿用”矣。 不易世,
崔憬曰:言據當潛之時,不易乎世而行者,龍之德也。不成名。
鄭玄曰:當隱之時,以從世俗,不自殊異,無所“成名”也。
遁世無悶,
崔憬曰:道雖不行,達理“無悶”也。
不見是而無悶。
崔憬曰:世人雖不已是,而己知不違道,故“無悶”。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虞翻曰:陰出初震,為“樂”為“行”,故“樂則行之”。坤死稱“憂”,隱在坤中,“遁世無悶”,故“憂則違之”也。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虞翻曰:確,剛貌也。乾剛潛初,坤亂於上。君子弗用,隱在下位。確乎難拔,潛龍之志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虞翻曰:中下之中,二非陽位,故明言能“正中”也。
庸言之信,
荀爽曰:處和應坤,故曰“信”。
庸行之謹。
《九家易》曰:以陽居陰位,故曰“謹”也。庸,常也。謂言常以信,行常以謹矣。
閑邪存其誠,
宋衷曰:閒,防也。防其邪而存誠焉。二在非其位,故以“閑邪”言之。能處中和,故以“存誠”言之。善世而不伐,
《九家易》曰:陽升居五,處中居上,始以美德利天下。“不言所利”,即是“不伐”。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此之謂也。
德博而化。
苟爽曰:處五據坤,故“德博”。群陰順從,故物“化”也。《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虞翻曰:陽始觸陰,當升五為君。時舍於二,宜利天下。直方而大德,無不利。明言“君德”,地數始二。故稱“易曰”。九三日:“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
虞翻曰:乾為“德”,坤為“業”,以乾通坤,謂為“進德修業”。宋衷曰:業,事也。三為三公,君子處公位,所以“進德修業”也。
忠信,所以進德也。
翟元曰:忠於五,所以修德也。崔憬曰:推忠於人,以信待物,故其德日新也。
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荀爽曰:“修辭”謂“終日乾乾”。“立誠”謂“夕惕若厲”。“居業”謂“居三”也。翟元曰:居三修其教令,立其誠信,民敬而從之。
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翟元曰:知五可至而“至之”,故可與行幾微之事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姚信曰:知終者,可以知始終。“終”謂三也。義者,宜也。知存知亡,君子之宜矣。崔憬曰:“君子”喻文王也。言文王進德修業,所以貽厥武王,至於九五。至於九五,可與進修意合,故言“知至至之,可與言微也”。知天下歸周,三分有二,以服事殷,終於臣道。終於臣道,可與進修意合,故言“知終終之,可與存義”。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
虞翻曰:天道三才。一乾而以至三乾成,故為“上”。“夕惕若厲”,故“不驕’’也。
在下位而不憂。
虞翻曰:“下位”謂初。隱於初,“憂則違之”,故“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王弼曰:惕,怵惕也。處事之極,失時則廢,懈怠則曠。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
荀爽曰:乾者,君卦。四者,臣位也。故欲上躍居五。下者,當下居坤初,得陽正位。故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

《序卦》曰:“豫必有隨也,故受之以隨。”
韓康伯曰:順以動者,眾之所隨。震下兌上隨:元、亨、利、貞,無咎。
虞翻曰:否上之初,“剛來下柔”,初上得正,故“元、享、利、貞、無咎”。鄭玄曰:“震,動也”。“兌,悅也”。內動之以德,外悅之以言,則天下之人,鹹慕其行而隨從之,故謂之隨也。既見隨從,能長之以善,通其嘉禮,和之以義,乾之以正,則功成而有福,若無此四德,則有凶咎焉。焦贛曰:漢高帝與項籍,其明徵也。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
虞翻曰:否乾上來之坤初,故“剛來而下柔”。動,震,說,兌也。
大亨貞,無咎。
荀爽曰:隨者,震之歸魂。震歸從巽,故大通。動爻得正,故利貞。陽降陰升,嫌於有咎。動而得正,故“無咎”。而天下隨時,
虞翻曰: “乾為天”,坤為“下”,震春兌秋。三四之正,坎冬離夏。四時位正,時行則行,故“天下隨時”矣。隨時之義大矣哉!”
蜀才曰:此本否卦。剛自上來居初,柔自初而升上,則內動而外悅,是“動而悅,隨”也。相隨而大亨無咎,得於時也。得時,則天下隨之矣,故曰“隨時之義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雷,隨。
《九家易》曰:兌澤震雷,八月之時。雷藏於澤,則“天下隨時”之象也。
君子以向晦人宴息。”
翟元曰:晦者,冥也。雷者,陽氣,春夏用事。今在澤中,秋冬時也。故君子象之,日出視事,其將晦冥,退入宴寢而休息也。侯果曰:坤為“晦”,乾之上九來入坤初,“響晦”者也。坤初升兌,兌為休息“入宴”者也。欲君民者,晦德息物,動悅黎庶,則萬方歸隨也。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九家易》曰:渝,變也。謂陽來居初,得正為震。震為子,得土之位,故曰“官”也。陰陽出門,相與交通, 陰往之上,亦不失正,故曰“貞吉”而“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鄭玄曰:“震為大塗”,又為日門。當春分,陰陽之所交也。是臣出君門,與四方賢人交有成功之象也。昔舜“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是其義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虞翻曰:應在巽,巽為繩,故稱“系”。“小子”謂五,兌為少,故曰“小子”。“丈夫”謂四,體大過“老夫”,故稱“丈夫”。承四隔三,故“失丈夫”。三至上有大過象,故與“老婦”、“士夫”同義。體鹹象,夫死大過,故每有欲嫁之義也。
《象》曰:“系小子,弗兼與也。”
虞翻曰:己繫於五,不兼與四也。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虞翻曰:隨家陰隨陽。三之上無應,上繫於四,失初小於,故“系丈夫,失小子”。 艮為居、為求,謂求之正。得位遠應,利上承四,故“利居貞”矣。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王弼曰:雖體下卦,二已據初,將何所附,故舍初系四,志在丈夫也。四俱無應,亦欲於己隨之,則得其求矣。故曰:“隨有求,得”也。應非其正,以繫於人,何可以妄,故“利居貞”也。初處己下,四處己上,故曰“系丈夫,失小子”也。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