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戈莊村(山東省即墨區田橫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戈莊村,即墨區田橫鎮轄村。位於窪里東北6.5公里,栲栳灣西岸,有環行車經窪里、王村直達豐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戈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2000畝
  • 人口:2520人。
村莊由來,政區人口,經濟發展,田橫祭海節,

村莊由來

據傳:明初(1638)周姓遷來立村,稱周哥莊。後周姓無,劉姓盛,但村名仍沿用,五十年代改為周戈莊。同治《即墨縣誌》標有周戈莊。
田橫祭海節盛況田橫祭海節盛況

政區人口

2005年該村主要有劉、楊二姓,劉姓830戶,楊姓50戶,總共880戶,2520人。其中:男1470人,女1050人,青壯年勞動力500人。

經濟發展

截止到2005年,全村占地面積2000畝,耕地1300畝,樹林700畝;役畜23頭,生豬存養348頭,雞存欄22300隻;灘涂2610畝,淺海1800畝,築池鮑參養殖154畝;農業機械總動力9800馬力,汽車30輛,機車200輛,拖拉機6台,手扶拖拉機1台;電視880台,有線電視入戶率100%,電話800部;國小1所,衛生室2處。2005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青島市民主法制示範村。
2005年經濟總收入3487萬元,其中:工業收入50萬元,農業收入91萬元,漁業收入2950萬元,畜牧飼養收入145.2萬元,林業收入5.4萬元,建築收入17萬元,運輸業收入42萬元,餐飲業收入35.2萬元,服務業收入114.5萬元,其它收入36.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249元,人均占有糧食130公斤。

田橫祭海節

田橫祭海節發源於田橫鎮周戈莊村,到2008年已有500多年歷史。該節日已發展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知名的民俗節慶品牌。2008年,田橫祭海節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榮膺首屆節慶中華獎“最佳公眾參與獎”。
據專家對田橫境內古文化遺址考證,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田橫區域靠漁獵為生,繁衍生息。當時因認識水平有限,人們無法解釋大自然的神秘現象,對大海懷有深深的敬畏心理,出海捕魚時都要向海神祈福求安。明永樂年間,隨著當地人口聚集,逐漸形成村落,祭海儀式初見規模。至民國初年,田橫祭海形成以家族或船組為單位的集體祭海活動。每逢祭海,是漁村最熱鬧的日子。隨著生產能力提高、科技普及和漁民思想意識的轉變,祭海在保留傳統節日形式的基礎上,由原來純粹向海神祈福求安,逐漸轉變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節日——祭海節。
周戈莊祭海民俗在穀雨前後。俗話說“穀雨百魚上岸”,正是漁民出海作業的好時機。這個村的村民世代以捕魚為業,過去漁民多有海難,在人力所不及的大自然面前,只有崇神拜佛,祈求海神保佑。沿襲日久,便形成了祭海習俗。
以前祭海沒有固定的日期,一般是在出海準備工作(如修船、補網、添置漁具等)就緒後,選個黃道吉日把魚網抬上船,便開始祭海,故祭海又稱“上網”。祭海第二天正式出海。1996年始,以周戈莊為代表的上網祭海日就固定在每年3月18日。
祭海首要的是選三牲:豬、雞、魚。豬以個大的黑毛公豬為佳,宰殺後,將皮下充氣,用開水燙洗刮毛,只留豬脖上一撮黑毛(代表是帶毛的全豬),綁於一張紅漆短腿木桌上,呈昂首挺立姿勢,將火紅的綢布結花披掛在豬頭和豬脖上。雞要選個頭大的紅公雞,魚要用個大的鮮鱸魚。再是蒸麵塑,大的有四五斤重,有盤龍(俗稱升蟲)、壽桃等多種造型,配有多姿多樣的飾花,形態生動,用喜慶顏色繪上油彩。
祭海前要用黃裱紙書寫“太平文疏”。太平文疏由德高望重、富有文采的老人書寫,寫前要先淨手、上香。除對龍王外,財神、天后、仙姑等神靈也要各寫一份。祭海前一天,把船整理得井井有條,在固定位置貼上對聯。比如:主桅桿上貼“大將軍八面威風”,次桅桿上貼“二將軍威風凜凜”,後桅桿上貼“三將軍順風相送”,船頭貼“船頭無浪行千里”,船尾貼“船後生風萬里行”。
整修龍王廟在祭海前幾天開始。各船漁民共同將龍王廟四周打掃得乾乾淨淨,廟前掛上特製的大燈籠,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扎松柏門。松門懸掛匾額,兩邊是二龍戲珠和魚躍龍門等圖案,松門上面掛滿彩燈,再配有大紅對聯。前面是臨時搭在海灘上的戲台。3月18日這天,漁民們從四面八方
匯集到龍王廟前的海灘上擺放供品。一頭頭肥豬披紅掛彩,昂首向前;一排排供桌鋪墊紅布,擺滿精心製作的麵塑;一束束竹竿扎制的“站纓”迎風而立;一片片旌旗齊刷刷迎風飄揚;一列列漁船一字排開,如同待發的軍陣。一聲令下,成百上千掛鞭炮齊鳴,鑼鼓震天,祭海活動進入高潮。祭海儀式一結束,漁民們就招呼過路行人到自家船上來大碗喝酒,大塊吃魚,來的人越多,就預兆著一年的日子越興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