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均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傳染病臨床醫學專家,尤其在肝病領域造詣甚深。他的醫學著述頗豐,曾在國內外發表醫學專著19本,論文近百篇,共達200多萬字。1965年編著的 《傳染性肝炎》是我國第一本肝炎專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病毒性肝炎專著之一; 1980年主編的《病毒性肝炎》與1988年主編的《病毒性肝炎》第二版,是我國具有權威性的肝炎專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慶均
- 國籍:中國
- 個人著作:《傳染性肝炎》是
- 性別:男
基本簡介,主要貢獻,
基本簡介
周慶均個人簡介:
1921年出生。祖籍為今天的廣東省東莞市常平鎮橋梓村。1947年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六年制)。歷任中山醫科大學(前身為中山醫學院)內科學、傳染病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寄生蟲病學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傳染病、寄生蟲病學會主任委員,廣東省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肝炎臨床與血液檢測中心主任。並擔任六份學術刊物副主編、編輯委員、顧問等職務。
1976年主編的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內科學》、擔任編委及撰稿人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傳染病分冊》、與有關專家合作的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傳染病學》和大型內科參考書《內科理論與實踐》等均是有價值的著作。
主要貢獻
1965年編著了我國第一本肝炎專著《傳染性肝炎》。
1980年主編的《病毒性肝炎》與1988年主編的《病毒性肝炎——第二版》是我國具有權威性的肝炎專著(均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1984年主持全國實施對新生兒及兒童普遍進行B型肝炎疫苗預防注射,首先在東莞市推行,對控制B肝流行起了重要作用。在當時國內外尚屬創舉,香港在1988年底才試行。
曾擔任主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內科學》,擔任《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傳染病分冊》的編委及撰稿人,並曾與有關專家合作編寫《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傳染病學》。
他有七項科研成果曾獲得國家獎勵。其中三項研究成果在臨床醫學上均有很大的價值。《中西醫結合搶救重症肝炎的研究》將重症肝炎的生存率提高一倍。這項科研成果獲1978年全國醫學科學大會獎,並成為以後全國診治重症肝炎方案的基礎。他在《病毒性肝炎與原發性肝癌關係的研究》提出兩者可能具有因果關係的論述,是一項達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此種論點的提出,在國內外均屬首次。此項研究獲1980年廣東省高等教育局科技成果獎。《肝炎注射液的研製》是由周教授策劃並親自領導,與廣州僑光製藥廠合作,經許多實驗室理論研究和大量臨床觀察,為肝病人提供優良的治療藥物。研究成果獲1986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國第一本肝炎專著問世
病毒性肝炎對人類的肆虐可追溯到公元前,而人類開始真正認識病毒性肝炎只有40年的歷史。在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史上,周慶均教授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席位。
1958年,他目睹病毒性肝炎在我國許多地區廣泛流行,從那時起,他便瞄準目標,把研究肝炎的防治作為自己主攻方向。那時,他不辭勞苦地深入到學校、機關、工廠、農村進行肝炎的防治工作,足跡遍及全省數十個縣、市。多少個晚上,他伏案揮毫,總結經驗,在夫人盧淑儀的協助下,寫就了20萬字的《傳染性肝炎》一書,1965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此書是我國第一本肝炎專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肝炎專著之一,對其後的肝炎研究影響深遠。應廣大醫務工作者和出版社的要求,1980年已經晉升為教授的周慶均在該書的基礎上擴充了內容,主編了35萬字的《病毒性肝炎》專著,仍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出版後深受歡迎,被評為廣東省高等學校1980年“科技成果獎”。此書後來被送往台灣作學術專著交流展覽。周慶均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以後又對該書作了全面修訂,1988年完成《病毒性肝炎》第二版,仍由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成為有價值的科技書。
步入中年以後,周慶均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除了教好本科學生、研究生和國內外的進修生外,他一有空隙就靜心整理自己的醫療實踐,不停歇地著書立說。40多年來主編及編寫的參考書、教科書達二百多萬字,其中包括參與《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內科理論與實踐》、《高等學校傳染病學教科書》、《傳染病學參考書》等全國性大型工具書的寫作,親自執筆寫就部分重要章節。此外,他還撰寫了近百篇關於傳染病學、寄生蟲病學方面論文,在國內外發表,備受醫藥衛生界好評。
首次提出肝炎與肝癌關係論述
周慶均待人熱誠,忠厚,但在學術的探求上決不人云亦云。他最反對一個人成名後,為了保持名譽而安分守己,靠吃“老本”過日子。
他在醫壇奮戰四十多個春秋,從不安於現狀,總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攀登。正是憑著這種勇於開拓的精神,他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遠在1964年,根據多年臨床觀察和流行病學調查,周慶均就首次在專著中提出病毒性肝炎與原發性肝癌有關係的論述。在此之前,國內外醫學界尚未提及這個論點。之後,他在研究中進一步充實和論證了這一論點。他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發現:肝癌病人有肝炎史的比胃癌病人有肝炎史的多8倍;對肝癌病人進行B型肝炎帶菌(表面抗原)調查,陽性率比對照組多8倍以上;臨床觀察到有些肝炎病人長期遷延不愈,以後發展為肝癌;原發性肝癌切除及活檢癌外組織的形態觀察,120例肝癌中,大部分癌外組織同時有肝硬化和肝炎病變;他詳細觀察並總結B型肝炎病毒感染合併原發性肝癌30例後,作出上述結論。
周慶均的這一研究成果,證明了病毒性肝炎與原發性肝癌關係密切,這就說明了防治肝炎的重要性。這項研究,於1980年獲得廣東省高等學校科技成果獎。
研究領域碩果纍纍
重症肝炎(肝壞死),歷來生存率較低。眼見著一個個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被死神奪去了生命,周慶均心裡異常難過。醫生的神聖使命驅使著周慶均潛心鑽研,為攻克重症病毒性肝炎而不懈地努力。他通過總結過去全廣州市收治重症肝炎的死亡病例和治療成功病例的研究,並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一套較完整的臨床早期診斷重症肝炎的指標以及中西結合的治療措施,使重症肝炎的生存率由23%提高至46%。這項成果,榮獲1978年全國醫學科學大會獎狀。
在周慶均看來,學術研究永無止境。1982年。他指導研究生在國內首先開展有系統的對重症肝炎患者血漿胺基酸變化的研究,發現各種肝炎患者其血漿中的胺基酸成份混亂與病情的嚴重性成正比,主要表現為支鏈胺基酸減少,芳香族胺基酸增多,造成支鏈胺基酸與芳香族胺基酸比例失衡,尤以重症肝炎為甚。這些檢測結果對早期診斷重症肝炎有意義。
1981年,周慶均在廣東省首次發現非甲非B型肝炎,並寫出了我國第一篇較完整、系統的包括有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觀察、實驗室檢查的綜合報告,對防治肝炎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這項研究,獲中山醫學院科技成果獎。1982年在國內外首先套用吡喹酮治療病毒性肝炎合併華支睪吸蟲感染獲得良好效果,為兼患此兩種病例的患者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治療措施。
為推廣新藥完全放棄專利費
1984年,周慶均與廣州僑光製藥廠等合作研製“肝安注射液”,獲得成功。
“肝安注射液”是以支鏈胺基酸為主的肝病用特種胺基酸注射液,以調整肝病時的胺基酸平衡失調。治療重症肝炎的生存率提高至70%(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肝安注射液),治療肝昏迷有效率達90%,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該項研究成果獲1986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受到有關方面的矚目和好評。新華社、中國新聞社、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科技信息報以及香港幾家報紙、均及時作了報導。
這種注射液不僅療效好,而且價錢較美國同類產品低得多,當時美國同類產品一瓶價格需100美元,他研製出的此藥僅需10多元人民幣。而此項研究成果,他完全是免費贈送給了製藥廠家,目的是讓更多的人用的起這種藥,使它能得到更廣泛地推廣。
周慶均出身西醫,但善於發掘祖國醫藥的寶庫,套用中藥亦頗有心得。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在國內首先研製、套用“清肝酶片”、毛冬青、雲芝、“健肝靈”治療遷延性、慢性肝炎,取得一定療效,曾獲得1979年廣東省科學大會獎狀。1984年,應香港中文大學中藥研究中心的邀請,周慶均赴港參加了一次國際性的學術會議,並在會上發表了關於用中草藥治療肝炎的學術報告,贏得了與會者的讚譽。
1984年末,冷雨霏霏,寒風凜冽,但中山市石歧製藥廠卻是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來自全省的有名傳染病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聚首一堂,聽取周慶均介紹套用國產“阿糖腺苷”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學術報告,反映良好。會上,他介紹套用該藥治療慢性B型肝炎與慢性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五十七例的臨床總結。他說,通過設立對照組觀察及治療前後對B型肝炎病毒複製(增殖)指標的檢測,證明國產阿糖腺苷具有較好的近期抑制B型肝炎病毒複製作用。專家們認為,此項研究,填補我國套用國產阿糖腺苷治療B型肝炎的空白。
率先推行B肝疫苗注射
為了更好地預防肝炎,1984年至1985年在有關單位的支持和協助下,周慶均教授對東莞和茂名兩市全體新生兒和兒童普遍進行B型肝炎疫苗預防注射。在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東莞全市人口一百多萬,茂名市區人口四十多萬)的兩個城市進行此項預防注射,以控制B型肝炎流行的大膽嘗試,在當時國內外尚屬創舉。後來,對新生兒及兒童普遍進行B型肝炎疫苗預防注射在全國範圍實施,事實證明,此措施對控制B肝流行起了重要作用。而這種做法香港在1988年底才試行此法。
科技之花滿園開 挑李遍天下
四十多年來,周慶均一邊在科圃園地上辛勤耕耘,一邊在講台上孜孜不倦地培育英才,碩果纍纍,除了培養大量本科學生外,並培養了四名碩士學位研究生,兩名外國進修生,還負責好幾屆全國、全省傳染病學進修班的教學工作,培養了數百名高級傳染病學專業人才,可謂科技之花滿園盛開,挑李之果遍布全國。他曾多次被所在單位評為先進工作者,兩次被評為廣東省高等學校先進代表。
周慶均的主攻方向是肝炎,但對其他傳染病的研究亦有很高的造詣。早在1957年至1959年間,他就執筆總結了《恙蟲病555例的臨床分析》、《30例恙蟲病死亡病例的病理及臨床分析》兩篇論文,為我國最大系列的恙蟲病臨床材料和唯一的病理材料,豐富了我國有關恙蟲病的文獻。同一期間,在有關單位的協助下,他在廣東省首次發現肺出血型鉤端螺旋體病,並撰寫成文(當時國內外尚未見有此種類型鉤體病的報告),為臨床診治這種兇險的鉤體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1987年6月退休後的周慶均與夫人移居香港,但退而不休,仍擔任廣東省政協常黍,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諮詢組副組長;深圳市人民醫院顧問等。還滿腔熱情地著書立說,近年還在香港出版了《癌症防治新知識》。繼續不懈地致力於我國的教育、衛生事業。
有詩讚周慶均道:
肝炎聖手周慶均,
杏壇飛出一顆星;
醫德高標父母者,
著書立說濟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