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師庸

周師庸

周師庸(1927-2011), 男,浙江寧波人。中國著名的煤化工專家、套用煤岩學學科及其套用的開拓者、遼寧科技大學教授、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國際煤焦會議諮詢委員會會員、國際煉鐵會議煉焦分會主席。195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1952—1961年北京鋼鐵研究總院工程師;1961年—1976年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設計研究院工程師;1976—1986年鞍山熱能研究院高級工程師;1986—2000年鞍山鋼鐵學院教授。1988—1989年以訪問科學家身份接受美國西肯塔基大學煤科學研究中心邀請做科研工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發明四等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國家科委金獎1項,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師庸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寧波市
  • 出生日期:1927年8月26日
  • 逝世日期:2011年7月13日
  • 職業:煤化工專家
  • 畢業院校:195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
  • 代表作品:套用煤岩學、套用煤岩學概論、煉焦煤性質與高爐焦炭質量
  • 性別:男
  • 籍貫:浙江寧波
主要經歷,主要業績,

主要經歷

1927年8月26日,出生於浙江寧波一個普通人家,自幼勤奮好學,抗日戰爭時期,借課本自修,1946年在省立寧波中學高中畢業後,在上海“隆達利香精香料廠”工作,自感專業知識欠缺,於1949年秋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分配到北京重工業部綜合工業研究所(後改為鋼鐵研究總院)開展煤焦化學研究。此後34年間,隨著研究室的分合,周師庸教授服從黨組織安排,輾轉遷徙到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設計研究院和鞍山熱能研究院,於1986年調入遼寧科技大學(原鞍山鋼鐵學院),直至2000年底退休,繼續被學校返聘。周師庸教授在煤焦領域辛勤工作了近60個春秋,窮其一生,為我國煉焦事業發展開創新領域、研究新方法、培養新一代。2011年春節期間還在抱病親自修訂再版的《套用煤岩學》,直至5月份住進醫院,2011年7月13日18時25分與世長辭,享年85歲。

主要業績

周師庸教授的一生是為我國煉焦和煉鐵事業可持續發展奉獻心血的一生。他開創了套用煤岩學新學科,並將其套用於生產實踐,為煤化學、煤化工的基礎研究和煉焦配煤的實踐套用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大力發展鋼鐵工業,擴大煉焦煤資源是其中首要任務。周師庸教授頻繁地深入煤田一線,建立了各種煤質指標,與同事共同建立了常規配煤方法,為當時新建各鋼鐵聯合企業確定煤源和配煤方案,為不同容積高爐提供合格焦炭,為國家的重工業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生產領域曾一度將成份十分複雜的煤作為均一物質處理,其弊端顯而易見,為從理論上解決這一問題,周師庸教授創造性地將煤田地質學中的煤岩學引入煤加工利用領域,開創了煤化工領域一個新的分支學科——套用煤岩學,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周師庸教授著作等各類學術著作,科研立項層次高、數量大,一生共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譯著2部、專著2部。其中,1985年冶金出版社出版的《套用煤岩學》是其長期科研工作的結晶,該書在1986年國際書展中,獲得國內外同行專家們高度評價並獲冶金部優秀科技書籍獎。為對此著作補充近10年來的新成果,1991—1993年間在《燃料與化工》期刊上連載《套用煤岩學概論》;
80年代以來,曾主持並參加“焦炭性質及質量控制因素研究”課題,得出若干在學術上有價值的規律並為企業創年經濟效益7000餘萬元,“焦炭性質及其質量控制因素的研究” 獲199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高揮發份、弱粘結性大同煤在煉焦配煤中的作用”項目,使低灰、廉價、儲量豐富的動力煤變成煉焦用煤,既降低焦炭灰份,又擴大煉焦煤資源,累計經濟效益達億萬元,1983年獲國家發明四等獎;“煤岩配煤”項目將經驗配煤提高到科學配煤,並獲顯著經濟效益,1985年獲新疆自治區科技成果二等獎;“酒泉鋼鐵公司焦炭質量預測”項目,在方法有突破,年經濟效益300萬元以上,1990年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鐵合金專用焦研製”項目,用非煉焦的大同塊煤製成優質鐵合金專用焦,節省了優質煉焦煤,大幅度降低了電爐能耗,年經濟效益900萬元,1985年獲冶金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此外,還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和四等獎1項;80年代後期主持的“煤制工程材料”項目,將煤不經轉化直接作為化工原料,製成熱塑性塑膠,並加工成管材,在1991年國家科委舉辦的“全國火炬高新技術及其產品展銷會”上,獲金獎。發表有影響的論文50餘篇,譯著兩部,專著兩部,並多次參加國際會議。曾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冶金部優秀科技工作者,是第一、二、四屆鞍山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市優秀科技工作者。
周師庸教授一直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為生產服務,直到晚年仍被國內外的企業聘為高級技術顧問,不僅根據各合作單位用煤的特點,預測焦炭質量及確定計算公式(稱為周師庸法),還將科研領域從煤和焦炭,擴大到焦炭在高爐中的行為,獲得前所未有的信息和成果。
周師庸教授用一生踐行了“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優良師德師風。30多年前,他協助鋼鐵企業建立煤岩實驗室並培養操作技術人員;80年代初,他主辦培訓班,為國內相關單位的人員講解煤岩學、傳授套用煤岩學技術。二十餘年的心血凝聚成《套用煤岩學》、又二十餘年的心血凝聚成《煉焦煤性質與高爐焦炭質量》,這兩部專著不僅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也為我國煤化工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支持。周師庸教授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和冶金工業部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他一生孜孜以求、勇於創新,勤奮不綴、嚴謹治學,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春雨般無聲地滋潤著學生的心靈、深深地影響著周圍的年輕人。如今,他的學生遍布海內外,在各自的崗位上謹遵師訓,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十分出色地承擔著各自的責任。他的最大心愿是,他晚年的科研觀點得到認可和實行,延長我國極度匱乏的優質煉焦煤的使用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