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坡村(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周家坡村(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周家坡村隸屬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位於鋼城東北3公里,艾山街道辦事處駐地東約2公里處。東鄰萊鋼焦化廠,南靠萊鋼鐵路編組站,西挨萊鋼運輸部,北與陳家莊村接壤。“黃洋山大街”穿其北境而過,“雙泉路”貼村東南行接鋼都大街,萊鋼的兩條生產鐵路線自村南西接磁萊線。村西2公里是二零五國道。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莊與廠區交織在一起,村莊占地面積1.24平方公里,200戶,612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家坡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萊蕪市
  • 人口:612口人
  • 占地面積:1.24平方公里
史記,發展,經濟,文化,人文自然,人物事件,

史記

1989年所立村碑記載,明朝初年周姓由河北棗強遷此建村,因址在山坡,冠以姓氏,故名周家坡。現村民有劉、周、趙、李、燕、張6姓。
《康熙萊蕪縣誌》載,“黃山保·周家坡”;續修《萊蕪縣誌》載,民國初年,周家坡屬顏莊區·黃山保;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1日歸新甫縣清泥區;1951年屬逯家莊鄉;1956年併入清泥鄉;1958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顏莊辦事處;1985年10月屬城子坡鎮,改稱周家坡居委會;1995年屬城子坡街道辦事處;2001年城子坡街道辦事處改稱艾山街道辦事處,周家坡屬艾山街道辦事處管轄。

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農業生產條件、技術落後,糧食產量不高,祖祖輩輩辛勤勞作,連吃飯問題都不能解決。解放後,村民重點在平整土地上下功夫,新增土地50餘畝,建修8000立方米的小型水庫2個,使過去的“靠天田”變成了“糧食囤”。由於萊鋼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周家坡村大量的土地被徵用。所剩土地不足60畝。1995年村民由農民轉為城市居民。少量土地的耕種、灌溉全由村委會負,全體村民由農業向企業轉型,村民的主要精力轉向商品經濟與第三產業。
境內地下貯藏著豐實的礦產資源,有著大量的無煙煤,周家坡人敢為人先,開個體私營企業之先河。20世紀30年代末,就創辦周家坡煤炭公司,足見村民之經濟意識。
周家坡自明初就在此開拓耕作,繁衍生息,現村中有劉、周、趙、李、欒、張六姓,村人大都儒雅誠實,和睦相處。
戰亂年代,周家坡村屢遭匪患兵侵,民國十六年(1927年)春,土匪李方綱、翟方榮(駐地在蓮花山附近襪子鋪)、搶劫周家坡村,擄走周茂功、劉慶選、劉憲永、劉清田、周楦等當人質。為救人質共送給土匪五千塊大洋,由於送得不及時,周茂功被殘忍殺害。日寇入侵時期,駐清泥溝的閻團經常來周家坡拿錢拿糧,1940年5月20日漢奸小頭目外號叫鄭線繩子、王沫子帶人來村劫掠,燒毀房屋100多間,抓走周俊傑當人質,採取吊子、壓槓子、灌辣椒水等酷刑,強令送去800塊銀元才放回。
周家坡人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9年村里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周茂松任支部書記。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周家坡村許多熱血青年踴躍參軍參戰,先後有20多人奔赴戰場,周俊榮、劉佐周英勇犧牲。那時,男壯勞力為子弟兵抬單架、運彈藥,婦女做軍鞋軍襪,全體村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線鬥爭。為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周家坡人團結互助,共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53年成立變工組、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社長為周俊星,1957年和張莊村聯合建立高級社,社長為劉相祿。

經濟

周家坡人自古勤勞樸實,耕讀傳家,民風淳樸,安守本分,經濟意識強。先前村里流傳著這樣的歌謠,“要想富得快,種地加買賣”。早在解放前,劉清玉的粉坊,周茂山的孵雞坊,劉憲福的抽絲廠,劉清田開設的染坊聞名遐邇。周家坡真正騰飛的起點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周家坡人高瞻遠矚,創辦各項工副業項目,增強經濟收入,人們憑緊靠萊鋼的有利條件,創辦了翻砂廠,利用大企業的邊角料加工後增值,用以養活自己。村委為了提高工廠產品的質量,聘請了技術人員,指導生產和管理,工廠迅速發展起來,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的20世紀80年代,村辦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和第三產業轟轟烈烈發展起來。改革開放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壯志凌雲,雄心勃勃,放下鋤頭,辦起了企業,衝進了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建安公司、購銷公司、鋼鑄廠、機械加工廠等村辦企業雨後春筍般出現。莊稼漢當上了經理、廠長。改革的大潮給周家坡人增添了豪氣,增添了膽氣。有頭腦善經營的一部分能人,率先過上了小康生活。西裝革履,腰掛手機,坐上了小汽車,當上了大老闆。個體私營企業最有成效的當屬慶華機械加工廠。為了發展壯大經濟實體,村委會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在黃羊山大街統一規劃商住樓30棟,面積達8000平方米。截至2001年底在這裡從事個體工商的戶達50家,年創產值1400萬元,實現利稅達68萬元。全村人均收入達4180元。

文化

周家坡人自古崇尚文明。解放前,村小、人貧辦不起學校,請不起先生。20世紀20年代末,國民政府在逯家莊村創辦逯家莊國小,學齡兒童前去該校就學。1955年成立周家坡國小。1994年城子坡中心國小成立,本村四五年級學生併入城子坡中心國小,2002年所有班級學生併入艾山中心國小。畢業於山東工學院的劉具德為本村第一個大學生。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周家坡村考入大專以上學生18名,學歷最高者為華東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劉國明。

人文自然

發源於黃洋山東坡的小河,貼村東緩緩南流至黑沙河,然後匯入汶河。小河有一石橋,名“雙龍橋”,橋碑記載建於清光緒元年,為雙孔橋,寬一丈又三尺,橋高丈余,橋墩為巨型料石壘砌,橋面由長寬厚相同形狀10頁石板拼合,巍然壯觀。橋面相接的街道用碩大青石板鋪就,直至村中央,是當時主要交通街道,人馬車輛川流不息,石面被踏踩得光滑如鏡。此橋已不適應現代交通的需要,主街北移30米,一座富有現代氣息的鋼混結構的新生橋橫亘小河。
雙龍橋西去百米餘,居村正中建有三官廟,氣勢恢宏,磚石結構四梁八柱前出廈。廟脊上有金龍戲珠、飛禽走獸等裝飾物。附近有“村小廟大”之說。廟內供奉著關公、周倉、關平三座神像,東西兩壁有油彩壁畫。廟門朝南,院中柏樹兩株,廟碑記有建廟年代及“首事人”名錄。村南建有土地廟,小巧精緻。兩座古建築皆毀於文革。距關帝廟北50米,有古槐一株,虬勁蒼鬱,三人合圍,樹幹空心,村民田間勞作之隙,聚此談天說地,博古論今,傳播信息,此樹毀於1958年大煉鋼鐵。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周俊榮 劉佐周
二、歷任村支書
1939年-1940年  周茂松(與張莊村一個支部)
1947年-1948年8月   周俊奎
1948年9月-1953年1月 劉同洲
1953年2月-1958年   周俊星
1958年-1960年  李沛篤
1960年-1961年  段登美
1961年-1962年  李豐龍
1962年-1963年  周俊星
1964年1月-1964年12月李沛都
1965年1月-1971年   劉增洲
1971年-2001年  周俊嶺
2001年-   劉振貴
三、歷任村主任
1940年-1946年  周茂松
1946年-1947年  周俊興
1947年-1948年  周俊甲
1948年-1950年  劉同洲
1950年-1953年  周俊奎
1953年-1955年  趙倫德
1956年-1963年  李沛篤
1963年-1964年  周茂山
1965年-1966年4月   劉安洲
1966年5月-1971年   劉增洲
1971年-1973年  周俊嶺
1973年-1993年4月   劉學洲
1993年4月-1996年1月 周俊忠
1996年1月-1999年5月 劉茂國
1999年5月-  劉振貴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周茂發 平頂山礦務局黨委書記
劉俊學 西安陸軍學院教務科科長
劉曰周 華豐煤礦黨委書記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周寶富 中教高級教師
劉振東 高級工程師
劉振義 主任醫師 
新中國成立前農業生產條件、技術落後,糧食產量不高,祖祖輩輩辛勤勞作,連吃飯問題都不能解決。解放後,村民重點在平整土地上下功夫,新增土地50餘畝,建修8000立方米的小型水庫2個,使過去的“靠天田”變成了“糧食囤”。由於萊鋼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周家坡村大量的土地被徵用。所剩土地不足60畝。1995年村民由農民轉為城市居民。少量土地的耕種、灌溉全由村委會負責,全體村民由農業向企業轉型,村民的主要精力轉向商品經濟與第三產業。
境內地下貯藏著豐實的礦產資源,有著大量的無煙煤,周家坡人敢為人先,開個體私營企業之先河。20世紀30年代末,就創辦周家坡煤炭公司,足見村民之經濟意識。
周家坡自明初就在此開拓耕作,繁衍生息,現村中有劉、周、趙、李、欒、張六姓,村人大都儒雅誠實,和睦相處。
戰亂年代,周家坡村屢遭匪患兵侵,民國十六年(1927年)春,土匪李方綱、翟方榮(駐地在蓮花山附近襪子鋪)、搶劫周家坡村,擄走周茂功、劉慶選、劉憲永、劉清田、周楦等當人質。為救人質共送給土匪五千塊大洋,由於送得不及時,周茂功被殘忍殺害。日寇入侵時期,駐清泥溝的閻團經常來周家坡拿錢拿糧,1940年5月20日漢奸小頭目外號叫鄭線繩子、王沫子帶人來村劫掠,燒毀房屋100多間,抓走周俊傑當人質,採取吊子、壓槓子、灌辣椒水等酷刑,強令送去800塊銀元才放回。
周家坡人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9年村里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周茂松任支部書記。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周家坡村許多熱血青年踴躍參軍參戰,先後有20多人奔赴戰場,周俊榮、劉佐周英勇犧牲。那時,男壯勞力為子弟兵抬單架、運彈藥,婦女做軍鞋軍襪,全體村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線鬥爭。為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新中國成立前農業生產條件、技術落後,糧食產量不高,祖祖輩輩辛勤勞作,連吃飯問題都不能解決。解放後,村民重點在平整土地上下功夫,新增土地50餘畝,建修8000立方米的小型水庫2個,使過去的“靠天田”變成了“糧食囤”。由於萊鋼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周家坡村大量的土地被徵用。所剩土地不足60畝。1995年村民由農民轉為城市居民。少量土地的耕種、灌溉全由村委會負責,全體村民由農業向企業轉型,村民的主要精力轉向商品經濟與第三產業。
境內地下貯藏著豐實的礦產資源,有著大量的無煙煤,周家坡人敢為人先,開個體私營企業之先河。20世紀30年代末,就創辦周家坡煤炭公司,足見村民之經濟意識。
周家坡自明初就在此開拓耕作,繁衍生息,現村中有劉、周、趙、李、欒、張六姓,村人大都儒雅誠實,和睦相處。
戰亂年代,周家坡村屢遭匪患兵侵,民國十六年(1927年)春,土匪李方綱、翟方榮(駐地在蓮花山附近襪子鋪)、搶劫周家坡村,擄走周茂功、劉慶選、劉憲永、劉清田、周楦等當人質。為救人質共送給土匪五千塊大洋,由於送得不及時,周茂功被殘忍殺害。日寇入侵時期,駐清泥溝的閻團經常來周家坡拿錢拿糧,1940年5月20日漢奸小頭目外號叫鄭線繩子、王沫子帶人來村劫掠,燒毀房屋100多間,抓走周俊傑當人質,採取吊子、壓槓子、灌辣椒水等酷刑,強令送去800塊銀元才放回。
周家坡人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9年村里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周茂松任支部書記。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周家坡村許多熱血青年踴躍參軍參戰,先後有20多人奔赴戰場,周俊榮、劉佐周英勇犧牲。那時,男壯勞力為子弟兵抬單架、運彈藥,婦女做軍鞋軍襪,全體村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線鬥爭。為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周家坡人團結互助,共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53年成立變工組、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社長為周俊星,1957年和張莊村聯合建立高級社,社長為劉相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