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偉(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

周宏偉(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

周宏偉,男,漢族,重慶合川人,中共黨員,1965年1月生。現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副院長。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廢物地下處置專委會副主任、《力學與實踐》、《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等編委、北京力學會常務理事。曾赴波蘭、德國、法國、新加坡、丹麥、荷蘭、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開展合作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宏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重慶合川
  • 出生日期:1965年1月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個人簡介,個人履歷,研究方向,科研獲獎,榮譽稱號,教學情況,代表論文,

個人簡介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65年1月
學位:博士
職稱: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
現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副院長。
周宏偉

個人履歷

1985年畢業於重慶大學,獲學士學位;
1991年畢業於西安礦業學院,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8年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8年12月-2000年9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博士後;
2000年12月-2004年6月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教授
2004年7月破格晉升為教授。
曾於1999年1月-5月,被波蘭西里西亞工業大學聘為客座研究員
2000年12月-2001年3月,被香港大學聘為附屬研究員;
2004年1月-2月,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聘為訪問研究員;
2004年7月-8月,被香港大學聘為訪問研究員
2005年2月-3月,被德國Clausthal工業大學、法國傅立葉大學聘為訪問教授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工程力學、岩石力學、滲流力學、複合材料、採礦工程研究。
負責國家973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歐盟第6框架計畫項目1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1項。作為學術骨幹參加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研究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科研獲獎

(1) 破斷岩體表面形貌與力學行為研究,獲200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
(2) 熱力耦合作用下岩石的宏細觀結構演化與強度特徵,獲2010年度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3) 裂隙岩體力學的分形研究,獲2001年度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三完成人

榮譽稱號

2003年入選教育部度“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
2004年入選教育部首屆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05年獲14屆“孫越崎優秀青年科技獎”;
2006年獲第2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並被評選為“北京市優秀教師”;
2009年獲“全國力學優秀教師獎”及“首都教育先鋒教學創新個人”
201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教學情況

主講《材料力學》、《結構穩定理論》、《高等滲流力學》、《分形幾何與岩石力學》等課程,擔任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工程力學”負責人和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負責人,負責並主講的課程《工程力學》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2008),教學成果曾獲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1)。

代表論文

發表論文70餘篇,被SCI收錄16篇、EI收錄30餘篇。 代表論文:
1. H.W. Zhou, H.Y. Yi, L.L. Gui, G.M. Dai, R.D. Peng, H.W. Wang, Leon Mishnaevsky Jr.Compressive damage mechanism of GFRP composites under off-axis loading: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2013, 55, 119-127(SCI).
2. H. W. Zhou, C. P. Wang, B. B. Han, Z. Q. Duan. A creep constitutive model for salt rock based on fractional deriva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11, 48(1), 116-121 (SCI, EI)
3. H. W. Zhou, L. Mishnaevsky Jr., P. Brøndsted et al. SEM in-situ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on damage growth in GFRP composite under three-point bending test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12), 1199-1208 (SCI)
4. H. W. Zhou, Y. H. Zhang, A. M. Li, D. Y. Qiu. Experimental study on moving boundaries of fluid flow in porous med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 53(16), 2438-2445 (SCI)
5. H. W. Zhou and H. Xie. Anisotr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rock fracture surfaces subjected to profile analysis. Physics Letters A, 2004, 325(5-6): 355-362 (SCI)
6. H. W. Zhou, Z. Q. Yue, L. G. Tham, H. Xie. The shape of moving boundary of fluid flow in sandstone: video 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 and stochastic modeling approach.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2003, 50(3), 343-370 (SCI, EI)
7. H. W. Zhou and H. Xie. Direct estimation of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a fracture surface of rock. Surface Review and Letters, 2003, 10(5), 751-762 (SCI, EI)
8. H. W. Zhou, H. Xie and M. A. Kwasniewski. Developments in characterization of surface topography of rock joint.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1, 11(7): 481-489 (SCI)
9. 周宏偉, 謝和平, 左建平等. 賦存深度對岩石力學參數影響的實驗研究. 科學通報, 2010, 55(34): 3276-3284
10. 周宏偉,何金明,武志德. 含夾層鹽岩滲透特性及其細觀結構特徵.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09, 28(10), 2068-2073 (EI)
12. 周宏偉, 謝和平, 左建平. 深部高地應力下岩石力學行為研究進展. 力學進展, 2005, 35(1): 91-99
13. 周宏偉, 謝和平. 岩體中滲流形貌演化的隨機理論描述. 岩土工程學報, 2001, 23(2): 183-186 (EI)
14. 周宏偉, 謝和平. 孔隙介質細觀滲流DLA效應的實驗研究. 石油學報, 2001, 22(3): 52-57 (EI)
15. 周宏偉,謝和平,M. A. Kwasniewski. 粗糙表面分維計算的立方體覆蓋法. 摩擦學學報, 2000, 20(6): 455-459 (EI)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