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伋(1702-1777),字位能,號定溪,新建縣厚田鄉社林村人。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殿試二甲第二十三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供奉協辦,充日講官起居注事。
基本介紹
- 本名:周學伋
- 別名:周定溪
- 字:位能
- 號:定溪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西省新建縣
- 出生日期:1702年
- 逝世日期:1777年
- 主要作品:《學庸講義》、《時文》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主要成就,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周學伋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成誦,終身不忘。十歲善文,操筆立就,不需刪改,自成名篇。其學貫古今,功底深厚。年近二十,與父親周萬達、兄長周學健齊名,比之宋代“三蘇”,序載《三周合稿》。
周學伋長游名儒大師之門,學與文日進,二十三歲考取新建縣學第三名庠生。二十五歲,歲試考取新建縣稟生,享受膳食補貼。三十歲,乾隆八年(1743)福建鄉試中式舉人。
乾隆十三年(1748)壬子,屢試必中,時年,乾隆戊辰科中進士,選入翰林。當年七月,其兄周學健在江南河道總督任上,遭人參罪,周學伋因此受到牽連,革職抄家,被逮入獄。
乾隆十五年(1750),周學伋受皇恩遣歸故里,租住在省城東街范姓小房子,迫於生計,以教書育人的為業。
乾隆戊寅(1758)春,周學伋再次回到家鄉社林村,他的名聲播於鄉里,與生米郡城的鄧公宣、五溪的丁步上齊名,號稱“十里三名士”。此後,新建縣的英俊傑出之士,大多出其門下。
生米唐夢熊,貢生唐旭公之祖,初與周學健友善,等到周學伋閱其文,曰:“汝不可以我為友,我亦不當與汝為友。”唐心服口服,於是就執弟子之禮相見。開始上課後上交文稿,被周學伋三次毀掉,唐不知所措說:“若此奈何?”同學鄧友對他說:“先生的文章,法律警言,必脈、理、神、氣無不吻合。”於是,唐心情放鬆了起來。此後,嚴格遵守文章準則,文學才華大有進步。後與鄧先達,南邑人,依賴周學伋之力考中進士。
錢州毛受松,起初鄉試不中,以學生之禮拜見周學伋,曰:“先生當代名儒,吾鄉偉望,願賜教。寫文章,難道有口訣嗎?”周學伋曰:“有,須借文一觀。”看後說:“火候未到也。”周學伋為他詳解,批註點圈,暢談多日。毛受松豁然開朗,說道:“真是命中注定呀。”此後,毛壽松考中舉人,再捷報進士。
厚田有個名叫譚公鑒的舉人,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談到周學伋,馬上面露謙色。曰:“與先生相差甚遠,我若沒有先生,幾乎受困於瑞郡多個讀書人手裡,又有誰能給我解圍啊?”
傳聞譚公鑒在瑞郡書院閱卷,輕薄瑞郡的讀書人沒有一個能寫文章,公憤,學子們把很多文章訂成一冊交給譚公鑒,譚解釋不清,有的詞義也不熟悉,彷徨失措。星夜馳歸找周學伋幫忙,周學伋為他解釋對的,訂正錯誤,囑咐他去批改。完成後,譚公鑒星夜馳騁瑞郡,把卷子發給學生,瑞郡書院的學子們沒一個不服的,譚公鑒因此提升了自已的威望。假如周學伋不是因家難回到故里,他哪有時間批改如此簡單的文章,讓瑞郡書院的學子進步呢!
乾隆四十二年(1777),周學伋憂憤成疾,卒於家鄉社林岡,終年七十五歲。
個人作品
周學伋自從回到故里社林後,沉醉《經》《史》,盡心竭力三十多年,注釋《六經》,可惜只有《學庸講義》、《時文》留存。他的文章淵博精翠,恬靜醇粹,一些心浮氣躁的人是不能領會的。
主要成就
豐城的袁矩,愛慕周學伋的才華。他把周學伋《時文》與周學健的文章刊登《十家稿》。
親屬成員
周學伋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周萬達,雍正癸卯(1723)詩經中式舉人,誥贈資政大夫;其兄周學健,雍正癸卯(1723)殿試二甲第六名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福建巡撫、閩浙總督、江南河道總督、太子少保等要職;他的大舅子裘曰修,清代名臣,乾隆四年(1739)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吏部侍郎、軍機處行走、禮、刑、工部尚書,加太子少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