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霖

周天霖

周天霖(1860—1926),字雨生,貴州大定人。清光緒乙酉(1885)科拔貢,入國子監。累任雲南直隸州州判、四川直隸州候補知州、四川直隸州知州。

基本介紹

  • 本名:周天霖
  • :周雨生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大定樂公底(今大方牛場)
  • 出生日期:1860年2月 
  • 逝世日期:1926年9月 
人物生平,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周雨生(1860—1926),諱天霖,貴州大定人。生於清鹹豐十年庚申(1860)二月,世居大定樂公底(今大方牛場)。自幼聰慧過人,啟蒙於牛場坡東街口周家塾館。品學優異,成績前茅,兼習武術,塾師常讚不絕口。因參加郡試獲頭名,得補大定府學生員,由朝廷發給生活補貼。所學涉及諸子百家,善賦填詞,頗得作文之法,時貴州提督、學政無不翹指驚嘆其才氣。府學畢業,清光緒乙酉(1885)經省試取拔貢,並獲進京就讀於國子監。
周雨生在京就學,衣著整齊,注重禮節,以謙謙君子敬上禮下。京城學者名流,無不敬重其風采,稱其乃孔孟禮學之人。學成朝考,遂揭榜選任雲南直隸州州判。
赴任不久,周雨生因覺未如其所願,不遂其志,乃返鄉梓,從教於鄉梓本家塾館。後由於光緒戊子(1888)、辛卯(1891)兩次進京朝考,可惜皆名落孫山。不得已又返桑梓,以授業解惑為業。凡其門生,多入府州庠序,成為人才,且以翰墨擢官。
周雨生不僅文彩出眾,且通騎射、精技擊。傳道授業,文武皆備,其弟子“莫不掇拾巍科、騰驤雲路”。
周雨生性至孝,贍養父母,以滿足父母嗜好,未嘗間斷。父母患病,親煎湯餵藥,悉心侍奉;父母去世,徹夜守靈,撮土砌石,親力親為。
光緒丙申年(1896),周雨生再次赴京朝考,得選四川直隸州候補知州。光緒戊戌年(1898),周雨生正式上任,擢四川直隸州知州,誥授奉政大夫,官秩五品。光緒丁未(1907),回籍續業為師。此時,土匪猖獗,為捍衛桑梓,周雨生出資購買器械,以兵護送商賈來往牛場坡一帶趕集,一時使牛場坡集市繁榮興盛、商賈雲集。
光緒庚戌(1910)與辛亥(1911)之交,鄉梓恰值荒年,田地無收,饑民四散流亡。周雨生見此情景,遂散財貸粟,接濟鄉民渡過難關。並為鄉民健康,“又創設戒菸會、濟臘會,以及興學、建廟、施棺、舍藥”等,可謂行善積德,惠被鄉梓。
民國時期,塾館改為學校。為提高教學質量,升格學校,周雨生不顧年邁,多次顛仆於大定與牛場坡之間,竭力要求官辦牛場坡學校。時國民黨大定縣當局不允許官辦,反而勒令學校停辦,引起鄉民不滿,鄉民紛紛請求周雨生想辦法解決。民國十年(1921)孟夏,周雨生次子周光煥正在黔軍總司令袁祖銘部下任職,周雨生以探望兒子為由赴省城貴陽找到袁祖銘,袁祖銘對周雨生訴求官辦牛場坡學校給予很快批覆。周雨生帶著袁祖銘批文回到大定交與縣長李鎮坤,大定縣方把牛場坡學校升格改為官辦,名為“大定縣立第七初高兩級國小校”,由政府下撥教育經費。民國《大定縣誌·學校志》載:“縣立第七初高兩級國小校:樂公底;縣長:李鎮坤,所長:饒家琳,區董:周天霖(即周雨生);民國十年八月;校長一,學監一,教員二;學生六十人;由縣經費局取資;自民國十二年試辦,十三年二月呈報成立。”
周雨生大半生在家鄉從教,心中總是想著家鄉教育,為家鄉培養人才,為國家輸送棟樑。其為人師表,乃周禮儒學之典範。其為家鄉教育事業不遺餘力,耗費畢生心血,其拳拳赤子之心難於言表。
周雨生卒於民國十五年丙寅(1926)九月,享年67歲。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冬,葬樂公底水頭上大山中,丙山壬向。民國三十年辛巳(1941),因其德高望重於桑梓,加之以子貴,遂重修墳立碑。其墓碑、墓牆、桅斗均有當時貴州政要和達官貴人為之題詩題詞勒於墓石。如黔軍總司令袁祖銘、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軍長王天培、貴州省長周西成、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彭漢章、國民革命軍第十軍參謀長周源稷、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師師長王天錫、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四師師長王天生、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師副師長周汝顯、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師師長楊勝治、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五軍軍長柳際明、國民革命軍第一百○二師師長柏輝章等皆未吝筆墨。貴州辛亥元老之一的周素園也為其撰《清故奉政大夫四川直隸州知州周君墓志銘》。

史料記載

清故奉政大夫四川直隸州知州周君墓志銘
君,諱天霖,字雨生,世居大定之樂公底。貴州諸周皆寄籍,十九遷自湘、贛。父,筱溪,議敘知縣:君,其仲子也。總角逸群,記誦賅洽,綜貫六藝,含英咀華。郡試冠軍,補府學生員,旋以優等食廩餼歸。方典型取法乎上,歐褚結構,深造其樊。督學使者嘆異,拔充乙酉(1885)科選貢,升之成均。京雒衣冠,鹹挹其風采,鄒魯耆舊,欽承其禮容。襟抱恢拓,學益大進。朝考報罷,揭選得雲南直隸州州判,非其好也。返里下帷,有翱翔館之志。戊子(1888)、辛卯(1891)兩試,連薦不售。卞和獻玉,猥懷璧而暗投;伯牙絕弦,痛知音之難遇。可止則止,退而講學,執經請業,無遠弗屆。及門高第,多附驥以顯名;有子象賢,甫勝衣而游泮。濟濟焉,彬彬焉。樂得英才而教育,王天下不與存也。
尤異者,君獨步文壇,兼嫻武術,騎射、技擊罔不精妙。宗黨後進,一經指授,莫不掇拾巍科、騰驤雲路。性至孝。養,則先其意,雖菸酒之嗜,必豐必腆,勿敢以非時匱;疾,則報其勤,雖餿溺之微,必躬必親,勿敢以子婦代;葬,則慎其終,雖撮土片石,必周匱而儼恪,勿敢以輕心掉。侍庭幃三十年,中間以二老敦促,再詣吏部,改官四川直隸州知州。投牒輒歸,仍依膝下。狄仁傑之望雲,吾知勉矣;溫太真之延譽,何足算乎?革命以還,草澤糜沸。君捐資購械,捍衛梓桑。仲弓訓子,梁君易操,高密置鄉,黃巾羅拜。君仁而能武,爰克厥威,方之前修,殆無遜色。庚、辛之交,歲大荒歉,饑饉荐臻,民卒流亡;君散財貸粟,全活千計。平仲儉身,親戚待以舉火;孟嘗對客,侍史已遣存問。又創設戒菸會、濟臘會,以及興學、建廟、施棺、舍藥,從善如流,揮金如土。倘所謂己立立人,富而好行其德者耶。至其忠貞自律,寬厚接物,直諒以規友,身廉介以勵末俗。百行淳備,無美弗臻。已春秋六十有七,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九月二十九日,考終里第,即以十六年(1927)冬月十七日葬於樂公底祖塋側山之陽。
孤子光煥以書來告曰:“先子卜葬匆遽,墓誌未具,且遺命嘗言:‘爾曹他日,必乞素園文吾墓。’敢請夫褒大潛光,宏宣隱耀,古之道也。”彼達官顯宦,國史自有甄輯,閭巷耆艾,格於律令,紀述之任,責在私家。漢人銘志,蔡中郎為之最伙,然陳太丘、郭林宗、朱公叔諸碑,鹹明德概,靡侈勳業,千禩流傳,膾炙人口。余才愧中郎,而望實如君安在?古今人不相及也。爰摛藻擷辭,式章休問。銘曰:
行莫高於寡悔,德莫盛於無稱。在儒家曰至善,征佛法亦上乘。萬事皆可以幸致,惟中庸為不可能欽,惟夫子道由人弘駟馬之門。來者方興,貽謀示範,繼繼繩繩。
前貴州軍政府行政總理宗弟培藝撰
七十三叟遵義劉天經書
中華民國三十年歲次辛巳(1941)十月初九日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