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動脈栓塞指周圍動脈被來自某個部位的血栓或栓子堵塞,繼而造成遠端發生急性缺血,表現為急性缺血性疼痛和壞死,並直接影響生活的自主性。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peripheral arterial embolism
- 就診科室:血管外科
- 常見病因:動脈栓子引起
- 常見症狀:疼痛,肢體麻木發涼,肢體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與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引起急性周圍動脈栓塞的主要原因是動脈栓子(血栓或其他類型栓子),心臟是栓子最常見的來源,合併心房纖顫或二尖瓣狹窄時,左心房血流紊亂,流速減慢,容易形成左房血栓。其他可引起血栓的心臟病包括心肌梗死,心室壁瘤和心肌病;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的感染性血栓來自二尖瓣或主動脈瓣贅生物;遠端的血栓栓子也可以起源於近端主動脈或大動脈病變(如動脈瘤、動脈粥樣硬化合併潰瘍)。少見情況是靜脈栓子經過未閉的卵圓孔或室間隔缺損,進入動脈而引起栓塞。另外,來自鈣化瓣膜的鈣質碎片、動脈粥樣硬化的膽固醇結晶、惡性腫瘤的癌栓及其他異物都可以成為栓子,但極為少見。以下情況可在原位形成動脈血栓,少數的閉塞性動脈硬化的病例可以發生急性動脈栓塞,而閉塞性脈管炎與結節性多動脈炎則罕見,在某些血液異常如真性紅細胞計數增多症或冷沉球蛋白血症中,儘管血管正常,但血液凝固性增加也可以發生急性動脈栓塞。動脈的穿透性外傷,置入動脈導管及動脈旁路移植,以及非心血管系統疾病如膿毒血症、肺炎、腹膜炎、結核病潰瘍性結腸炎等都可能引起動脈栓塞。
臨床表現
周圍動脈的血栓栓塞的臨床表現取決於栓塞的部位、持續時間及嚴重程度,急性動脈栓塞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引起的栓塞發病年齡較年輕,冠心病引起者發病年齡較大,在急性肢體動脈栓塞中,最常見的是下肢髂股動脈栓塞,好發部位在髂股動脈分叉處及股動脈遠端。
1.疼痛
疼痛是最早出現的症狀。半數患者於起病後下肢突然發作的劇烈疼痛。性質為銳痛,從小腿向足部放射,同時有組織缺血的表現。
2.感覺異常
患側肢體在疼痛的同時,伴有麻木發涼的感覺,栓塞遠端皮膚感覺減弱或消失,近端出現感覺過敏,有針刺感及觸痛。如果為淺表動脈栓塞,栓子所在部位可以有壓痛。
3.運動功能障礙
栓塞導致肢體肌肉急性缺血,活動時疲乏無力,肌力減弱,嚴重者癱瘓,被動活動肢體時,伴疼痛深反射消失。
4.肢體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
由於栓子阻塞了血流,動脈痙攣以及繼發性血栓形成,栓塞遠端的動脈搏動消失,如髂動脈栓塞時,股動脈,膕動脈,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消失。
5.皮膚改變
一般於栓塞部位10cm以下出現缺血性皮膚改變,表現為皮膚蒼白、花斑樣或發紺。由於動脈供血減少或中斷而靜脈血液的排空,皮膚溫度較低,有冰涼感,肢體周徑減小。皮膚改變與脈搏搏動消失並存為組織缺血的證據。
另外,栓塞發生於側支循環豐富的部位時,症狀可以不明顯,或表現為間歇性跛行,但如果行走路程進行性縮短,提示病情繼續加重。
檢查
1.彩色都卜勒超聲檢查
明確肢體缺血嚴重程度,判斷栓塞大致部位。
2.磁共振血管造影
判斷閉塞段遠端動脈流出道,為動脈旁路手術準備。
3.血管造影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它可以提供最為詳盡準確的病情資料,例如病變部位、範圍、程度,為血管成形手術或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依據。
4.心電圖與X線檢查
可以了解原發病情況。
5.超聲心動圖檢查
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病因學依據,也為防止再次栓塞而行病因治療。
6.實驗室檢查
為缺血程度的評估和必要的手術前準備提供重要參考。
診斷與鑑別診斷
根據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基礎疾病(如二尖瓣狹窄、心房纖顫,機械瓣植入術),動脈栓塞的病史,突發的臨床症狀和相應的缺血體徵,診斷周圍動脈栓塞一般不困難。診斷時需要明確:是否動脈栓塞,栓塞的部位,皮膚感覺消失的部位。主要鑑別診斷是急性動脈血栓形成。
治療
1.急性動脈栓塞的治療
以手術取栓為主,處理的原則是積極控制內科疾病,主要是心衰,儘可能改善心臟功能,以提高手術耐受力;儘快手術,解除肢體缺血;術後密切觀察,減少灌注損傷對全身各系統的影響。
手術併發症主要是缺血再灌注損傷,患肢出現明顯腫脹,並可能伴有骨筋膜室綜合徵表現。併發症的全身表現包括代謝性酸中毒、高血鉀症、心肺功能不全、急性腎衰竭等。
2.截肢
對缺血嚴重已出現不可逆性肌肉壞死徵象,小腿肌肉僵硬、腫脹和皮膚壞死的患者宜緊急截肢。
3.溶栓治療
對部分患者,無法耐受手術,可行股動脈穿刺置管溶栓。
4.介入治療
採取微創方法吸栓或機械取栓。
5.內科治療
可予以抗凝、擴張血管、解痙等治療,緩解患肢症狀。
預防
1.積極治療和預防引起血栓的原發疾病是防治周圍動脈栓塞的關鍵。
2.在進行導管插入和手術的過程中,手法要輕柔,防止使血管壁上的斑塊脫落或操作時帶入異物造成血栓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