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嘗君

周嘗君(生卒年不詳),戰國時齊國貴族。姓田名文,是齊宗室大臣靖郭君田嬰之子,襲父爵封於薛(今山東滕州市東南),稱薛公,號周嘗君。

基本介紹

  • 本名:周嘗君
  • 所處時代:戰國時齊國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 性別:男
簡介,歷史經歷,

簡介

“戰國四公子”之一,以輕財下士著稱,門下食客至數千人。他先任齊相,發展合縱抗秦勢力,後又任魏相,轉而聯趙、燕等國,附秦攻齊,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權變之臣。

歷史經歷

戰國“七雄”並立,兼併戰爭非常激烈,各國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迫切需要網羅人才,培植親信,擴大自己的勢力,所以當時“養士”之風盛行。孟嘗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史記·周嘗君列傳》),號稱有食客3000,以致“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同上)。為了供養這些食客,他除了在薛地徵收萬戶的租稅外,還大放高利貸,一次可得利息錢10萬以上。由於他供養的食客人數眾多,不免魚龍混雜,其中不乏橫行鄉里,為所欲為者,但也確有不少有為之士,為他出謀劃策,化解危難。例如其食客馮諼曾替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取債息,他把不能還息的債券燒掉,替周嘗君沽名釣譽。周嘗君一度失去齊國相位,他又遊說秦王和齊王,使其復位。周嘗君得以遍仕齊、秦、魏諸國,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與他所豢養的“士”集團的幫助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戰國時代是大動盪、大分化的時代,宗室世襲制度日趨瓦解崩潰,封建制度逐漸確立。結束割據,實現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也是各國統治階級共同嚮往的王霸之業。魏、齊、楚、趙、秦先後走上爭雄的舞台,而政客們則往來於各國之間,向君主們推銷自己的主張,或合縱或連橫,由此展開激烈壯觀的戰國畫卷。周嘗君就是這個時代的風雲人物之一。
齊湣王在位時,周嘗君為齊相,他“上則得專主,下則得專國”,為了要操縱力量較弱的諸侯國,迫使強秦屈服,以達兼併土地、擴展勢力的目的,他主張齊湣王採取遠交近攻的合縱政策。堅持聯合韓、魏,牽制楚、趙。在合縱成功後,周嘗君就向楚國發動了攻勢。公元前301年垂沙之役,齊、韓、魏三國大勝,楚國向齊屈服,秦亦有所畏懼,乃和齊國修好。公元前229年,秦請周嘗君入秦為相,但入秦後遭忌被囚,他依靠食客逃出函谷關,回到齊國。
而後,周嘗君又聯合韓、魏兩國,連年不斷地向楚國和秦國進攻,目的在於迫使強國屈服,不干涉其對外兼併,以便攻取宋國以及淮北的土地,但都沒有成功。
公元前294年,齊國發生了貴族田甲用暴力“劫王”的事件,周嘗君受湣王疑忌,託病歸老於薛,他因此對齊君懷恨在心。不久,周嘗君離薛至魏,為魏昭王相,轉而“西合於秦、趙”,主張合縱攻齊,終至五國合兵,燕將樂毅破齊。齊國幾乎滅亡,周嘗君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齊襄王繼位,孟嘗君“中立於諸侯,無所屬”。他死後,“諸子爭立,齊、魏共滅薛。周嘗君絕嗣無後也”。(《史記·孟嘗君列傳》)
歷史地看,戰國時人心目中祖國的概念尚未如後世那樣牢固。“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同上)。就反映了當時人唯勢利為轉移的處世態度,在合縱連橫的複雜形勢下,東投西靠,獵取富貴功名者甚眾。然而象周嘗君這樣為報一己之私仇,求取利祿功名,一生中做出截然相反的事情者,也是鮮見的。在遭忌離齊後,他可以“輕忘其薛,不顧先君之丘墓”,進說秦相魏冉,“勸秦王令敝邑卒攻齊之事,齊破,文請以所得封君”。後又屢次說動五國聯合攻齊,以致燕軍長驅直入,毀廟掠寶,屠殺齊國人民,自己終於也落得個身死國滅、絕嗣無後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