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書院

周南書院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河南知府汪楫創建。作為當時河南府重要的官方書院,清代名儒武億等出任其山長(書院的“掌門人”),培養了一大批有用人才。該書院今為敬事街國小,至今仍育人不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南書院
  • 創辦時間:公元1689年
  • 所屬地區:河南洛陽
  • 創建人:汪楫
  • 知名人物:武億
書院概述,發展歷史,

書院概述

周南書院由時任河南知府汪楫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創建,原址位於老城區西南隅,因毗鄰明清河南府重要驛站——周南驛而得名,由於書院內塑有唐相狄公仁傑像,又名狄梁書院。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時任河南知府趙於京及洛陽知縣將書院移至老城區東北隅府署(又名府衙是府一級的衙門)左,改名天中書院,新置田4頃43畝10分4厘為膏火田,重要建築有堂房3間、講堂3間及後堂3間。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河南知府張漢重修書院後,復名為周南書院。除原有建築外,又祀倉頡於後堂,以漢賈誼以下十六人配。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署府李光型、署縣朱續志設齋房6所(各3間),又詳請以本府鹽規銀95兩5錢8分,各署公費中撥銀38兩,租銀37兩1錢7分,共銀512兩7錢5分,為每年山長修房屋及生徒膏火(多指求學的費用)之資。
隨後,知府曹元仁加意培植,為了安靜起見,將狄公祠遷祀西廊舊八臘廟,又別祀倉頡於他所。自此,書院便成了專為諸生弦誦(指學校教學)之地。

發展歷史

1901年,張之洞、劉坤一等開明紳士聯名上疏,提出將書院改為學校。清政府於同年9月頒發諭旨,“著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即改為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為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國小堂”。
在此大背景下,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月,時任洛陽縣知事徐仁麟改周南書院為洛陽縣官立高等國小堂,成為我市第一所新式國小堂,之後又相繼改稱為洛陽縣立高等國小校、洛陽縣第一高等國小校、洛陽縣立第一完全國小,並於1933年開始招收女學生。
1938年,日軍轟炸洛陽,學校遷至偃師李村老君洞廟內上課。次年,更名為洛陽縣模範中心國小。至日軍占領洛陽,學校被迫停辦。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先後更名為洛陽市第一完全國小、洛陽市東北隅完全國小等,今為敬事街國小,至今仍育人不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