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健,男,生於1954年1月。自幼受家庭的影響喜愛學習書法,臨多家名帖對二王貼情有獨鐘,對歐陽中石、啟功、楊再春等書法大家的作品更為崇拜。現為中國書協會員(國家一級書法師)、中國名人協會書法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宣傳教育委員會會員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傳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泰安市
- 出生日期:1954年1月
- 職業:書法家
- 主要成就:中國書協會員
中國名人協會書法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 - 代表作品:《龍》、《穩如泰山》等
簡歷,經歷,
簡歷
周傳健,字泰山墨石,山東泰安人,又名周傳建,生於1954年1月。自幼受家庭的影響喜愛學習書法,臨多家名帖對二王貼情有獨鐘,對歐陽中石、啟功、楊再春等書法大家的作品更為崇拜。現為中國書協會員(國家一級書法師)、中國名人協會書法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宣傳教育委員會會員、 中國文化管理學會泰山文化會館副館長、泰安天東畫院副院長等。
幼年隨泰山五老叔父王鴻信先生學習書法、創作,後隨全國著名書法家兄長王向立先生學習行草狂寫,站在唯物辯證的高度上,去理解書法、學習書法、弘揚書法藝術,提高自己並發揚和傳承翰墨文化,並在北京多次深造,作品多次在全國展出獲得金獎、銀獎,受到各級領導的多次好評,並被國外友人收藏。
經歷
周傳健八歲練習毛筆字,如今已人過六十載的他仍堅持天天練習書法,“形如流水、字如其人”,就是不少認識周傳健人對他的印象。
小時候沒條件,只能用樹枝或石塊在地上寫字,到了上學讀書的時候,趁老師不注意偷上幾根老師用剩的粉筆頭在牆上寫,總之,一有空閒便會寫字。
周傳健對書法痴迷來自專一。也許是受家庭的影響,周傳建的父親周慶領就是個愛讀書、愛寫字的人,父親對於文言詩詞、歷史名著很有研究,寫字也主要是以行書為主,潛移默化中,父親的良好習慣在周傳建身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他說:“沒有辦法,愛好很難被其他所取代,投入了幾乎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專供在了寫字看書上,對家庭的照顧自然就少了……”講到這,他很感謝妻子對他的理解和支持,對於兒子,周傳建也說到“愧”對他很多,從兒子上大學到找工作,他幾乎沒操過心,全是兒子一人打拚,如今,兒子學業、事業的成功離不開和他一樣堅韌的性格。對漢字的情有獨鐘,達到了近乎痴迷的狀態,與他專一書法是離不開的。周傳建告訴記者:“當了一輩子教師,教學時毛筆、粉筆不停地寫,現在依然是天天寫字,而且達到了日寫千字,有時寫高興了也不覺累,在桌前一站就是幾個鐘頭。”對於自己的作品,周傳建件件保留,因為這一幅幅字、一張張紙,代表了他幾十年的人生,照他的話說,就是“筆下有故事,紙上有人生”。
周傳健對人生:樂觀積極 不要消極。擅長行書的周傳建對於隸書、楷書、小篆等字型也頗有研究,一有時間就會臨摹、練習,他說道,“其實人生很豐富,有了藝術追求,就要去更好地去創造藝術,用藝術改變人生。”他回憶道,文革期間,學習環境受到影響,寫字的機會少了,這使他一度很苦惱,但並沒打破他對那種筆尖人生的追求,那樣的環境下,他還是堅持在家中地板和牆壁上練習,寫完再擦掉。到了文革後期,在學校辦牆報、黑板報又給了他不錯的寫字機會,從那時起,只要學校一辦牆報或黑板報,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他心裡,寫字跟做人一樣,要腳踏實地、從容坦蕩,無論做什麼,一步一個腳印,功夫用到了,離成功就不遠了。因此,他鼓勵年輕人應珍惜時光,多讀書、多學習,吸收更多的知識趕走浮躁,日積月累,慢慢沉澱。面對困難,要努力進取,倍加堅持,積極樂觀的去面對挑戰。
周傳健說,“文化是用來傳承的”。寫字對他來說不僅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書法是一種文化,是傳統文化更是經典文化。跟隨周傳建學習書法的人有很多,不乏自己教過的學生,就連7歲的孫女周鑫宇也對爺爺的書法很感興趣,從小就喜歡看他寫的《金剛經》《道德經》《陋室銘》等作品,更是能臨摹練習爺爺的字型。周傳建告訴記者:“年輕人就是希望和未來,有了他們的努力,文化才會更好的傳承,如今科技發展迅速,電子鍵盤逐漸代替了傳統的手寫,但這樣會使人們的手寫能力退化,一些重要事務,比如考試還是以手寫為主,因此,堅持手寫字不僅是文化傳承,更是現實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周傳建也鼓勵身邊年輕人多練字,勤手寫。談到對未來的規劃,周傳建笑說:“人過了五十,就知天命了,但還是需要有一種精神,一種力量,有了精神和力量的支撐,就有了不窮的動力。”採訪即將結束時,周傳建又開玩笑的說:“這種精神也許就是理想,任何時候都要心存理想,而且永不破滅,至於這種力量,也許就是大家都在說的‘正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