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周一新,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行政主任,中共黨員,博士,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專業擅長
國內施行髖膝關節翻修術最多的術者,診治了大量複雜翻修術病人,擅長部分或全關節置換術,支持或參與了設計數個部分膝關節置換,全膝關節置換及翻修,全髖關節及翻修的假體及工具系統。也是數個智慧型化微創植入工具的主要設計者之一。關注病人的安全性、療效和就醫感受。是快速優質康復過程的早期踐行者之一。
人物生涯
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於
英國劍橋大學髖膝關節外科中心研修髖、膝人工關節外科學。2002年6月至2003年3月作為訪問學者於美國哈佛大學Brigham & Women’s醫院, 麻省總醫院進修人工關節外科學。2001年起擔任《中華骨科雜誌》英文編輯,並被遴選為《
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審稿人,2011年起擔任
中國醫師協會關節外科工作委員會秘書長。2013.01擔任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行政主任,2014.12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生導師。
社會任職
擔任International Hip Society (IHS) 委員,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Joint Replacement國際委員,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echnology of Arthroplasty (ISTA)董事,SICOT骨與關節感染委員會創始委員,老年醫學會骨與關節分會關節學組組長,北京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學組副組長,中國康復醫學會骨與關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分會關節外科學組膝關節外科工作委員會創始委員,Jounal of Arthroplasty中文版副主編,《
中華骨科雜誌》通訊編委,《
中華關節外科雜誌》特邀編委,《
中國骨與關節雜誌》、《國際骨科雜誌》、《
實用骨科雜誌》編委等。
主要成就
從事大量髖、膝關節重建與翻修的治療工作,每年施行400餘例複雜(IV型髖高脫、關節融合、小兒麻痹後遺症等)關節置換術與200餘例髖、膝關節(重度骨缺損、假體中周圍感染等)翻修術。在工作中凝練科學問題,創立了“圈”、“點”、“柱”的髖臼重建體系,並提出了延伸固定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設計了ABM 髖臼重建系統(JOA)提出了有效固定長度的概念(JBJS Am)並設計了ABM組配型股骨柄,已獲CFDA批准並投放市場,此外提出《膝外翻的JST(積水潭)分型與處理原則》、股骨有效固定長度理論等能切實解決複雜臨床問題的學術觀點,被業內同仁廣泛接受。
積極將智慧型外科技術引入關節重建手術,是我國首先使用加速感測器-陀螺儀進行手術定位的術者,也是我國首先研發和使用病人個性化切骨模組的醫師。臨床工作中施行大量機器人與計算機導航關節置換術。
針對現有關節假體設計基於西方人群的限制性,首先提出在術中更多考慮髕骨友好”的選擇理念;並針對國人膝關解剖特點,研發更為貼近國人關節特點的人工膝關節初次置換及翻修假體(愛康A3系列,銷售超8萬套);作為Anthem人工膝關節系統(Smith & Nephew)、Orion人工髖關節系統(Johnson & Johnson)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其中部分產品已經在全球上市。
他還建立了國內最大的人工關節翻修患者佇列。在人工關節的失敗機制,尤其是假體周圍感染、假體周圍骨折、金屬腐蝕等方面做了系列研究,發表了系列論文。他最佳化了髖膝關節置換的臨床路徑並制定了術前風險評估模型,出版《髖膝關節置換快優臨床路徑及康復指南》一書。獲得北京市科委資助。主持制定並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工關節置換術技術標準》、《北京髖膝關節置換術質量控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