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成賦》是當代中原詩人王國欽2018年所作的一篇描述天地之中河南登封告成鎮天文、地理、歷史的長篇辭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告成賦
- 作者:王國欽
- 創作年代:當代
- 創作時間:2018年
- 作品體裁:辭賦
- 字數:1235
- 主題:地方天文、地理、歷史
- 描寫景色:天文、地理、歷史
- 描繪事物:告成天文、地理、歷史
作品原文
即倉頡,曾於陽城自立為部族之王,被後人稱為倉帝。
即大禹。因大禹治水有功,舜帝將帝位禪讓給他。“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見《史記 ▪ 夏本紀》)
即王城崗遺址,屬龍山文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新石器時代城址,位於登封市告成鎮八方村東側的土崗上,當地民眾稱“望城崗”。1975年至2005年三十年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考古博物院等專家,先後主持在此發掘的兩座小城和一座大城,1988年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我國早期的新石器文化,其發現地在新鄭裴李崗村。這個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證明漢族先民們早在八千年前已在中原地區定居,並從事以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為主的氏族經濟生產活動。
姬姓,名旦,為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之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人稱周公。
測景(音yǐng,通影)台:周成王繼位後,受命攝政的周公遵照武王遺囑營建新都洛邑,並通過圭表之法“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發現登封陽城夏至時表影長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點上,於是就認定這裡為天地宇宙之中心。
原謂陽城。約公元前2070年,大禹即在此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夏王朝。經中國古都學會權威認定的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等八大古都,鄭州建都最早,而鄭州之建都史即從告成開始。唐代武則天在位期間,曾先後八次遊歷登封。公元696年,武則天為慶賀封禪大功告成,當即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
我國古代最樸素的天文宇宙觀,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因而才有了周公的影測地中之說。九州:即大禹當時所劃分之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而豫州恰居於九州之中心位置。
告成諺云:“天有心地有膽,天心地膽在告縣。”眾星北拱:我國古代認為北極星為眾星之王。周公廟:周公祠之又稱。握髮吐哺: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以“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勸其勤懇理政、重視人才。
即八尺高的表竿,測景台不僅在夏至、冬至測量日影長短,而且持續進行日常觀測活動,所以又稱“量天尺”。表縱圭橫:最初在地上以土築建的橫向短牆為圭,固定於土圭上的木質豎竿為表。立竿見影:樹起表竿就能看到竿影,測景台表竿即成語立竿見影最初之來歷。
從測景台建立至今,已經歷四千多年歷史。按每年三百六十五日計算,大約為一百五十多萬天,故稱之。計漏刻晷:漏即古代計時之漏壺;晷即依照日影測定時刻之儀盤。
測景台背面所刻的一副對聯。
測景台背面所刻的一副對聯。
公曆2010年8月1日(農曆六月二十一日),“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申遺成功。
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於秦。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會善寺:其前身為北魏孝文帝的一所離宮。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四公里嵩山南麓中嶽廟前五百米處,原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鋪(即今西十里舖)村西,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啟母闕: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
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於秦。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會善寺:其前身為北魏孝文帝的一所離宮。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四公里嵩山南麓中嶽廟前五百米處,原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鋪(即今西十里舖)村西,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啟母闕: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
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於秦。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會善寺:其前身為北魏孝文帝的一所離宮。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四公里嵩山南麓中嶽廟前五百米處,原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鋪(即今西十里舖)村西,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啟母闕: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
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於秦。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會善寺:其前身為北魏孝文帝的一所離宮。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四公里嵩山南麓中嶽廟前五百米處,原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鋪(即今西十里舖)村西,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啟母闕: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
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於秦。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會善寺:其前身為北魏孝文帝的一所離宮。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四公里嵩山南麓中嶽廟前五百米處,原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鋪(即今西十里舖)村西,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啟母闕: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
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於秦。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會善寺:其前身為北魏孝文帝的一所離宮。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四公里嵩山南麓中嶽廟前五百米處,原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鋪(即今西十里舖)村西,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啟母闕: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
位於登封市城北三公里峻極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嵩岳寺塔:位於登封市城西北五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內,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筒體磚塔。
位於登封市城北三公里峻極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嵩岳寺塔:位於登封市城西北五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內,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筒體磚塔。
秦獻公於公元前366年測制,在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施行,至西漢太初曆制定之後廢用。太初曆: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漢族曆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
春夏秋冬為四季。四靈:又稱四象,即傳說中的四種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穀有兩種說法:一種指稻、黍、稷、麥、菽,一種指麻、黍、稷、麥、菽。由於我國古代的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所以早期應該是指有麻無稻的五穀。
僧一行(公元673-727)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間創製,因立法依據《易》象大衍之數而得名。後經張說、陳玄景整理,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頒行,使用到天寶十年(公元751年)。開元十二年(公元724),根據修改舊曆的需要,他組織領導了我國首次、世界罕見的全國天文地理大測量工作。
代指十二地支。甲乙丙丁:代指十個天干。月食日食:自然天文現象,是各種曆法中重要的計算及預測對象。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平均狀態,以冷、暖、乾、濕這些特徵來衡量,反映在二十四節氣中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等。物候:是動植物生長、發育及活動規律與非生物變化對節候的反映,反映在二十四節氣中如小滿、芒種、驚蟄、清明等。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申報世界非遺成功。當年陰曆冬至,由文化部和農業部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慶典活動在登封告成鎮舉行。
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雙至:即夏至、冬至。三象:即星象、氣象、物象。兩分:即春分、秋分。
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雙至:即夏至、冬至。三象:即星象、氣象、物象。兩分:即春分、秋分。
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雙至:即夏至、冬至。三象:即星象、氣象、物象。兩分:即春分、秋分。
唐代天文學家,曾將測景台原來的土圭木表更換石圭石表。郭守敬(公元1231-1316):元代著名天文學家,為觀星台的主要修建者,受命主持了全國範圍的又一次大規模天文測量工作,後世稱之為四海測驗。七應之法:即《授時曆》中提出的七應(氣應、轉應、閏應、交應、周應、合應、歷應)。為表彰郭守敬的天文學成就,國際小行星中心於1977年3月將2012號小行星命名為“郭守敬星”;國際天文學會於1981年又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命名。
董作賓(公元1895-1963):著名甲骨文學者,1937年5月寫出《周公測景台調查報告》。伊世同(公元1931-2008):著名天文學家,曾在觀星台籌建中國天文博物院並任院長,1992年由時任國家科委主任宋健題寫院名。
董作賓(公元1895-1963):著名甲骨文學者,1937年5月寫出《周公測景台調查報告》。伊世同(公元1931-2008):著名天文學家,曾在觀星台籌建中國天文博物院並任院長,1992年由時任國家科委主任宋健題寫院名。
語出《詩 ▪ 大雅 ▪ 嵩高》。潁水:即潁河,發源於嵩山支脈陽乾山南麓,經登封過告成,向東南注入淮河。陽乾山是漢代山名,在登封市西北部、君召鄉北境、少室山西側,以其處古陽城之乾方(西北方)而得名。
語出《詩 ▪ 大雅 ▪ 嵩高》。潁水:即潁河,發源於嵩山支脈陽乾山南麓,經登封過告成,向東南注入淮河。陽乾山是漢代山名,在登封市西北部、君召鄉北境、少室山西側,以其處古陽城之乾方(西北方)而得名。
位於告成鎮南部,傳說為許由及巢父歸隱之處。陽城關:又名石羊關,位於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鎮。北魏孝昌二年(526)置此關,名陽城關。元至正六年(1346),改陽城關為石羊關。以關口有怪石如羊而得名。
鴻鵠之志:《史記 ▪ 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史記 ▪ 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杜周甫:即杜密,與陳勝同為陽城老鄉,因為官清廉,得罪宦官被免職回到老家後,仍然對國家十分關心,並批評太守劉勝退職後對政事不聞不問,像冷天之蟬一樣畏手畏腳。
鴻鵠之志:《史記 ▪ 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史記 ▪ 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杜周甫:即杜密,與陳勝同為陽城老鄉,因為官清廉,得罪宦官被免職回到老家後,仍然對國家十分關心,並批評太守劉勝退職後對政事不聞不問,像冷天之蟬一樣畏手畏腳。
即鬼谷子在雲夢山土窯洞中演兵授徒,相傳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即在此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和縱橫術。
嵩山石淙河邊的玉女台下有一石淙洞,水擊石響,淙淙有聲,故名“石淙河”。女皇武則天曾多次到石淙遊樂,兩次令群臣當場賦詩,之後便摩崖刻石,史稱“石淙會飲”。
位於告成鎮冶上村冶上河南岸的半坡地上,中嶽廟四大鎮庫鐵人應為此處冶鐵鑄造。
曲河瓷窯:遺址位於告成鎮東兩公里的曲河村,創燒於隋唐,全盛於宋,衰落於金元。
嵩山八景之一,相傳漢武帝經常在這裡乘涼避暑。
玉溪垂釣:相傳姜子牙不願在朝作官,遂隱居於玉溪湖畔並經常在這裡釣魚。所謂直鉤垂釣、願者上鉤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後周文王發現了姜太公,於是便親臨潁水,迎太公入朝為相。
徐霞客(公元1587—1641):明末著名旅行家和文學家,經四十年考察撰寫有達二百六十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1623年年初,他從鄭州到石淙河,游石淙會飲,看盧崖瀑布,並遊覽嵩山其它名勝。
夫告成者,文化名鎮,為華夏第一都也。君不見字聖先師兮,曾居此所號倉帝;君不見治水大德兮,受禪登位於陽城。陽城者,王城也。憶堯、舜、禹三代帝王,遺址無聲,文化上承之裴李崗;歷夏、商、周三朝風雨,周公攝政,營洛專築其測景台。春秋更迭,武則天八登嵩岳;封禪功竣,古陽城易名告成。而後至今,隸郡歸府,告成已轄屬於鄭州市也。
夫告成者,南北東西,誠天地之中心也。天圓地方,九州縈豫,測景台為帝王治國地之膽;地久天長,眾星北拱,周公廟乃握髮吐哺天之心。八尺之表量天地,表縱圭橫,立竿見影,以丈夫志探尋未知宇宙;百萬餘日合陰陽,日升月落,計漏刻晷,於方寸間實錄過眼滄桑。蒼天神授君權,是謂“道通天地有形外”;俗世民為邦本,實乃“德蘊陰陽無影中”。蓋“中”者,已涵納政治、天文、地理、生態諸文化之意蘊也。中原、中國、中華,無不因之而緣起;中土、中庸、中和,從此廣布而流傳。中州大地“中不中”之俗語,乃“天中”語言之活化石也。
夫告成者,天中原點,謂文化之靈魂也。庚寅六月,“天地之中”凡十一項古建築申遺成功。經兩千數百年風雨,此誠中華民族種類最全、跨代最多、內涵最豐之建築群落也。中嶽廟、少林寺、會善寺,國家寺廟之展示、皇家園林之呈現也;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祭祀文化之凸顯、山嶽崇拜之見證也;嵩陽書院、嵩岳寺塔,儒家理學之發源、筒體塔建之濫觴也。然則,“天地之中”靈魂者何?觀星台是其原點與核心也!
夫告成者,春夏秋冬,曰天文之聖城也。顓頊曆、太初曆,四季四靈、五行五穀,早根植之中原農耕生產;大衍曆、授時曆,子醜寅卯、甲乙丙丁,已服務於天下官府黎民。觀天象持續千秋,從日食到月食,日月經天,測景台首創曆法驗證之本;定時令綿延萬里,從氣候到物候,雙候行地,天之中曰二十四節氣之源。於是乎,春、夏、秋、冬界分於四立、雙至,耘、種、收、藏區別於三象、兩分。品行高邁僧一行,遣南宮說將土圭木表新更為石;四海測驗郭守敬,築觀星台創七應之法廣授天時。董作賓調查天中呈報告,把握昨天之星移斗轉;伊世同籌建天文博物院,敲響今日之鼓韻鐘聲。古人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入選非遺,二十四節氣尤為世界嘆驚不已也!
夫告成者,承古向今,乃鐘靈而毓秀也。嵩高維岳,潁水西來,夏、商、周疊加王城崗;峻極於天,箕山南聳,鄭、韓、秦走馬陽城關。胸懷鴻鵠之志,陳勝王敢問那王侯將相寧有種?為官剛正清廉,杜周甫不屑於謹小慎微若寒蟬。憶老祖之鬼谷授徒,土窯洞中,山曰云夢傳道法;思武皇之石淙會飲,三陽宮裡,崖摩水秀尚高吟。彼冶鐵遺址兮,存幾多秦漢爐渣與模範;此曲河瓷窯矣,證當日唐宋釉彩高水平。箕陰方避暑,久遠詩情當繼續;垂釣說玉溪,而今畫意已傳承。徐霞客果若重生再訪,則益能妙筆生花矣!遙想多少仁人志士,居天下之中,知八方稼穡,夢九州致富,卷四海雲煙。嗚呼,立天中眺望天下兮,嘯海騰龍、龍馬新途、百業正興堪告慰;快矣,自天下回眸天中兮,植桐引鳳、鳳凰涅槃、萬象更新再成功。
詞句注釋
字聖先師:即倉頡,曾於陽城自立為部族之王,被後人稱為倉帝。
治水大德:即大禹。因大禹治水有功,舜帝將帝位禪讓給他。“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見《史記 ▪ 夏本紀》)
遺址:即王城崗遺址,屬龍山文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新石器時代城址,位於登封市告成鎮八方村東側的土崗上,當地民眾稱“望城崗”。1975年至2005年三十年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考古博物院等專家,先後主持在此發掘的兩座小城和一座大城,1988年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裴李崗:我國早期的新石器文化,其發現地在新鄭裴李崗村。這個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證明漢族先民們早在八千年前已在中原地區定居,並從事以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為主的氏族經濟生產活動。
周公:姬姓,名旦,為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之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人稱周公。
測景台:測景(音yǐng,通影)台:周成王繼位後,受命攝政的周公遵照武王遺囑營建新都洛邑,並通過圭表之法“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發現登封陽城夏至時表影長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點上,於是就認定這裡為天地宇宙之中心。
告成:原謂陽城。約公元前2070年,大禹即在此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夏王朝。經中國古都學會權威認定的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等八大古都,鄭州建都最早,而鄭州之建都史即從告成開始。唐代武則天在位期間,曾先後八次遊歷登封。公元696年,武則天為慶賀封禪大功告成,當即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
天圓地方:我國古代最樸素的天文宇宙觀,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因而才有了周公的影測地中之說。九州:即大禹當時所劃分之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而豫州恰居於九州之中心位置。
地之膽:告成諺云:“天有心地有膽,天心地膽在告縣。”眾星北拱:我國古代認為北極星為眾星之王。周公廟:周公祠之又稱。握髮吐哺: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以“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勸其勤懇理政、重視人才。
八尺之表:即八尺高的表竿,測景台不僅在夏至、冬至測量日影長短,而且持續進行日常觀測活動,所以又稱“量天尺”。表縱圭橫:最初在地上以土築建的橫向短牆為圭,固定於土圭上的木質豎竿為表。立竿見影:樹起表竿就能看到竿影,測景台表竿即成語立竿見影最初之來歷。
百萬餘日:從測景台建立至今,已經歷四千多年歷史。按每年三百六十五日計算,大約為一百五十多萬天,故稱之。計漏刻晷:漏即古代計時之漏壺;晷即依照日影測定時刻之儀盤。
道通天地有形外:測景台背面所刻的一副對聯。
德蘊陰陽無影中:測景台背面所刻的一副對聯。
庚寅六月:公曆2010年8月1日(農曆六月二十一日),“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申遺成功。
中嶽廟: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於秦。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會善寺:其前身為北魏孝文帝的一所離宮。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四公里嵩山南麓中嶽廟前五百米處,原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鋪(即今西十里舖)村西,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啟母闕: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
少林寺: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於秦。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會善寺:其前身為北魏孝文帝的一所離宮。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四公里嵩山南麓中嶽廟前五百米處,原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鋪(即今西十里舖)村西,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啟母闕: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
會善寺: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於秦。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會善寺:其前身為北魏孝文帝的一所離宮。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四公里嵩山南麓中嶽廟前五百米處,原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鋪(即今西十里舖)村西,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啟母闕: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
太室闕: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於秦。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會善寺:其前身為北魏孝文帝的一所離宮。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四公里嵩山南麓中嶽廟前五百米處,原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鋪(即今西十里舖)村西,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啟母闕: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
少室闕: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於秦。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會善寺:其前身為北魏孝文帝的一所離宮。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四公里嵩山南麓中嶽廟前五百米處,原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鋪(即今西十里舖)村西,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啟母闕: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
啟母闕:其前身為太室祠,始建於秦。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會善寺:其前身為北魏孝文帝的一所離宮。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城東四公里嵩山南麓中嶽廟前五百米處,原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邢家鋪(即今西十里舖)村西,是漢代少室山廟的神道闕;啟母闕: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東漢三闕"。
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市城北三公里峻極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嵩岳寺塔:位於登封市城西北五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內,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筒體磚塔。
嵩岳寺塔:位於登封市城北三公里峻極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嵩岳寺塔:位於登封市城西北五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內,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筒體磚塔。
顓頊曆:秦獻公於公元前366年測制,在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施行,至西漢太初曆制定之後廢用。太初曆: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漢族曆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
四季:春夏秋冬為四季。四靈:又稱四象,即傳說中的四種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穀有兩種說法:一種指稻、黍、稷、麥、菽,一種指麻、黍、稷、麥、菽。由於我國古代的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所以早期應該是指有麻無稻的五穀。
大衍曆:僧一行(公元673-727)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間創製,因立法依據《易》象大衍之數而得名。後經張說、陳玄景整理,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頒行,使用到天寶十年(公元751年)。開元十二年(公元724),根據修改舊曆的需要,他組織領導了我國首次、世界罕見的全國天文地理大測量工作。
子醜寅卯:代指十二地支。甲乙丙丁:代指十個天干。月食日食:自然天文現象,是各種曆法中重要的計算及預測對象。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平均狀態,以冷、暖、乾、濕這些特徵來衡量,反映在二十四節氣中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等。物候:是動植物生長、發育及活動規律與非生物變化對節候的反映,反映在二十四節氣中如小滿、芒種、驚蟄、清明等。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申報世界非遺成功。當年陰曆冬至,由文化部和農業部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慶典活動在登封告成鎮舉行。
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雙至:即夏至、冬至。三象:即星象、氣象、物象。兩分:即春分、秋分。
雙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雙至:即夏至、冬至。三象:即星象、氣象、物象。兩分:即春分、秋分。
兩分: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雙至:即夏至、冬至。三象:即星象、氣象、物象。兩分:即春分、秋分。
南宮說:唐代天文學家,曾將測景台原來的土圭木表更換石圭石表。郭守敬(公元1231-1316):元代著名天文學家,為觀星台的主要修建者,受命主持了全國範圍的又一次大規模天文測量工作,後世稱之為四海測驗。七應之法:即《授時曆》中提出的七應(氣應、轉應、閏應、交應、周應、合應、歷應)。為表彰郭守敬的天文學成就,國際小行星中心於1977年3月將2012號小行星命名為“郭守敬星”;國際天文學會於1981年又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命名。
董作賓:董作賓(公元1895-1963):著名甲骨文學者,1937年5月寫出《周公測景台調查報告》。伊世同(公元1931-2008):著名天文學家,曾在觀星台籌建中國天文博物院並任院長,1992年由時任國家科委主任宋健題寫院名。
伊世同:董作賓(公元1895-1963):著名甲骨文學者,1937年5月寫出《周公測景台調查報告》。伊世同(公元1931-2008):著名天文學家,曾在觀星台籌建中國天文博物院並任院長,1992年由時任國家科委主任宋健題寫院名。
嵩高維岳:語出《詩 ▪ 大雅 ▪ 嵩高》。潁水:即潁河,發源於嵩山支脈陽乾山南麓,經登封過告成,向東南注入淮河。陽乾山是漢代山名,在登封市西北部、君召鄉北境、少室山西側,以其處古陽城之乾方(西北方)而得名。
峻極於天:語出《詩 ▪ 大雅 ▪ 嵩高》。潁水:即潁河,發源於嵩山支脈陽乾山南麓,經登封過告成,向東南注入淮河。陽乾山是漢代山名,在登封市西北部、君召鄉北境、少室山西側,以其處古陽城之乾方(西北方)而得名。
箕山:位於告成鎮南部,傳說為許由及巢父歸隱之處。陽城關:又名石羊關,位於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鎮。北魏孝昌二年(526)置此關,名陽城關。元至正六年(1346),改陽城關為石羊關。以關口有怪石如羊而得名。
鴻鵠之志:鴻鵠之志:《史記 ▪ 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史記 ▪ 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杜周甫:即杜密,與陳勝同為陽城老鄉,因為官清廉,得罪宦官被免職回到老家後,仍然對國家十分關心,並批評太守劉勝退職後對政事不聞不問,像冷天之蟬一樣畏手畏腳。
王侯將相寧有種:鴻鵠之志:《史記 ▪ 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史記 ▪ 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杜周甫:即杜密,與陳勝同為陽城老鄉,因為官清廉,得罪宦官被免職回到老家後,仍然對國家十分關心,並批評太守劉勝退職後對政事不聞不問,像冷天之蟬一樣畏手畏腳。
鬼谷授徒:即鬼谷子在雲夢山土窯洞中演兵授徒,相傳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即在此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和縱橫術。
石淙會飲:嵩山石淙河邊的玉女台下有一石淙洞,水擊石響,淙淙有聲,故名“石淙河”。女皇武則天曾多次到石淙遊樂,兩次令群臣當場賦詩,之後便摩崖刻石,史稱“石淙會飲”。
冶鐵遺址:位於告成鎮冶上村冶上河南岸的半坡地上,中嶽廟四大鎮庫鐵人應為此處冶鐵鑄造。
曲河瓷窯:曲河瓷窯:遺址位於告成鎮東兩公里的曲河村,創燒於隋唐,全盛於宋,衰落於金元。
箕陰方避暑:嵩山八景之一,相傳漢武帝經常在這裡乘涼避暑。
垂釣說玉溪:玉溪垂釣:相傳姜子牙不願在朝作官,遂隱居於玉溪湖畔並經常在這裡釣魚。所謂直鉤垂釣、願者上鉤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後周文王發現了姜太公,於是便親臨潁水,迎太公入朝為相。
徐霞客:徐霞客(公元1587—1641):明末著名旅行家和文學家,經四十年考察撰寫有達二百六十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1623年年初,他從鄭州到石淙河,游石淙會飲,看盧崖瀑布,並遊覽嵩山其它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