呉

呉,拼音:wú,注音:ㄨˊ,釋義:古同“吳”。

呉,同“”。見《魯峻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呉
  • 外文名:name of warring state; surname
  • 拼音:wú
  • 注音:ㄨˊ
  • 字義:古同“吳”
  • 部首:口
  • 總筆畫:7
  • 部外筆畫:4
  • 筆順:丨フ一フ一ノ丶
  • 筆順編碼:2515134
基本信息欄,字義,古籍解釋,字源解說,

基本信息欄

詞條:呉
拼音:wú
注音:ㄨˊ
字義:古同“吳”
部首:口
結構:上中下結構
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
異體字:吳、𤯂、𡗾、𠯵、㕦(huà)、𡗿
總筆畫:7
部外筆畫:4
86五筆:KNGW
98五筆:KNGW
倉頡:RVNC
鄭碼:JZAO
統一碼:5449
四角:26801
筆順:丨フ一フ一ノ丶
筆順編碼:2515134

字義

呉(wú)
釋義:古同“吳”。見《魯峻碑》:“於是門生汝南乾商、沛國丁直、魏郡馬萌、渤海呂圖、任城呉盛、陳留誠屯、東郡夏侯弘等三百廿人追惟在昔。”
隸辨·平聲·模韻·呉字》:“《魯峻碑》:任城呉盛。按:《說文》‘吳’從口從夨,《碑》變作呉(去掉口)。《集韻》云:‘俗從天,非是。’”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𡗿𡗾《唐韻》午胡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𠀤音吾。國名。《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注》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為荊國,十二年,更名吳。 亦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
《說文》郡也。《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為三吳。《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為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為三吳,其說不同。
《齊語》西服㳅沙西吳。《注》雍州之地。
天吳,水神也。《郭璞·山海經贊》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說文》姓也。《廣韻》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方言》大也。《說文》大言也。《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嘩也。
《魯頌》不吳不揚。《說文注》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攺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文》吳,舊如字。何承天云:從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按《說文》《釋文》俱雲吳作㕦讀,非。而《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韻會》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惟正韻收吳入禡韻,詩朱注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集韻》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注詳虍部七畫。《釋名》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於此,虞其志也。
與娛通。《詩·周頌》不吳不敖。《疏》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嘩為聲。故以娛為嘩也。定本娛作吳。

字源解說

“呉”是篆文“吳”最為接近的字形,是“吳”的異體字。甲骨文的字形與“”的字形相似,像一個人傾側著頭部舞蹈。金文“吳”為區別於“”,再加“口”另造“”代替,強調且舞且唱,製造娛樂。造字本義:且歌且舞,助興娛樂。篆文“吳”略有變形。當“”的“搖頭吟唱”本義消失後,再加“”另造“”代替,強調女子與歌舞的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