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馬蜂螫型遊走性水腫

呈馬蜂螫型遊走性水腫

羅阿絲蟲病的皮膚症狀:成蟲移行於皮下結締組織,由於其代謝產物的作用,引起變態反應,在局部形成發展迅速的卡拉巴腫即絲蟲性腫塊(亦稱遊走性腫塊),可伴全身發熱、局部劇痛、皮膚瘙癢。腫塊直徑5~10cm,或呈馬蜂螫型遊走性水腫,較一般水腫為硬,且有彈性,有時紅腫狀似丹毒,可發生於原發部位,也可遷延至其他部位,腫塊持續2~3天,多見於前臂、手指間、大魚際肌部及大腿、腓腸肌部、腰部等處,腹股溝部、陰囊部也可出現。成蟲可從皮下爬出體外,也能侵入各臟器,如胃、膀胱等。偶有侵入聲門裂或尿道內引起嚴重症狀者。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皮膚
  • 相關疾病:多發性末梢神經炎 淋巴水腫 小兒營養不良 丹毒絲菌病 絲蟲病 麻疹 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 脛前黏液水腫 新生兒水腫 四肢淋巴水腫 全身黏液性水腫 小兒營養不良性水腫 類丹毒 盤尾絲蟲病 皮膚絲蟲病
  • 所屬科室:其他科室 其他綜合
  • 相關症狀:呈馬蜂螫型遊走性水腫 充血 低蛋白血症 腹水 肝源性水腫 肝腫大 頸靜脈怒張 劇痛 末梢神經炎 氣喘 腎源性水腫 特發性水腫 體重減輕 體重增加 突發、無痛的局部水腫 消瘦 心包炎 心悸 心力衰竭 心源性水腫 血管神經性水腫 營養不良 右心衰竭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虻叮咬人體吸血時,微絲蚴可被吸入,約經7天在斑虻體內發育為感染期幼蟲,當虻再次吸血時,感染期幼蟲即自喙逸出至人體皮膚上,經吸血創口而侵入人體,在人體內約經1年發育成熟。成蟲移行於皮下結締組織而發病。
1、傳染源:病人為惟一傳染源。雖非常猿猴可感染羅阿絲蟲另一種夜現周期型生理株,但它不能感染人體。
2、傳播途徑:傳播媒介為斑虻屬,主要為分斑虻和靜斑虻,俗稱馬蠅或紅蠅。有人報告非洲曼蚊也可能為重要傳播媒介。
3、易感人群:人對羅阿絲蟲普遍易感。流行區因反覆被傳播性斑虻叮咬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獲得性免疫里。

檢查

多數病人除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外,並無其他臨床症狀。主要臨床為反覆發作的皮膚腫脹,稱為卡拉巴腫,是由於成蟲移行於皮下結締組織,短暫停留某處時,其代謝產物刺激局部產不劇烈炎症反應所致。劇痛腫塊有搔癢感,多見於腕部和踝部,出師呈紅色,直徑2―3cm,漸擴大至10―20cm,持續數日至數周,蟲體離去腫塊消失。成蟲亦可侵入其他臟器,當侵犯眼球前房時,常從結膜下移行,引起嚴重的結膜炎。侵犯心臟時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此外,尚可引起腦病,末梢神經炎和關節衍等。

鑑別診斷

心源性水腫:常見於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或慢性心包炎等。心源性水腫的特點為:
1.水腫逐漸形成,首先表現為尿量減少,肢體城中,體重增加,然後逐漸出現下肢及全身水腫。
2.水腫先從身體的下垂部位開始,逐漸發展為全身性水腫。一般首先出現下肢可凹陷性水腫,以踝部最為明顯。
3.伴有右心衰竭和靜脈壓升高的其他症狀和體徵,如心悸,氣喘,頸靜脈怒張,肝腫大,甚至胸、腹水等。相關檢查有:心電圖,X線檢查,超聲心動圖,放射性核素與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運動耐量和運動峰耗氧量測定等。
營養不良性水腫:又稱低蛋白血症(hypoproteinemia)是一種營養缺乏的特殊表現,由於長時間的負氮平衡,以致血漿蛋白減少,膠體滲透壓降低,出現全身性水腫為其特徵。特點是水腫發生前常有消瘦、體重減輕等表現。皮下脂肪減少所致組織鬆弛、組織壓降低,加重了水腫液的瀦溜。水腫常從足部開始逐漸蔓延全身。治療方面治療病因與調整營養同時進行。
特發性水腫:該型水腫為一種原因未明或原因尚未確定的(原因可能一種以上)綜合徵,多見於婦女,往往與月經的周期性有關。
腎源性水腫:水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也是腎臟疾病的常見症狀之一。水腫可以由許多原因引起,不同的水腫有不同的特徵。由心臟病引起的水腫叫心源性水腫或心性水腫;由肝臟病引起的水腫叫肝源性水腫或肝性水腫;同樣,由腎臟疾病引起水腫就稱為腎源性水腫。腎源性水腫是全身性水腫的一種,是腎小球疾病的常見症狀,是由於腎臟疾病導致體內水、鈉瀦留,引起組織疏鬆部分不同程度的水腫。
突發、無痛的局部水腫:變態反應性水腫表現為突發、無痛的局部水腫。屬變態反應疾病範疇,忽然發生的、無痛的、硬而有彈性的局部性水腫,多見於面、舌、唇等處,是血管神經性水腫的特點。
多數病人除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外,並無其他臨床症狀。主要臨床為反覆發作的皮膚腫脹,稱為卡拉巴腫,是由於成蟲移行於皮下結締組織,短暫停留某處時,其代謝產物刺激局部產不劇烈炎症反應所致。劇痛腫塊有搔癢感,多見於腕部和踝部,出師呈紅色,直徑2―3cm,漸擴大至10―20cm,持續數日至數周,蟲體離去腫塊消失。成蟲亦可侵入其他臟器,當侵犯眼球前房時,常從結膜下移行,引起嚴重的結膜炎。侵犯心臟時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此外,尚可引起腦病,末梢神經炎和關節衍等。

緩解方法

流行區普查普治以控制傳染源。消滅斑虻孽生地,使用殺蟲劑殺滅斑虻蚴蟲。進入流行區應加強個人防護,避免斑虻叮咬史,塗用昆蟲驅蟲劑等。藥物預防可選乙胺嗪每天5mg/kg連服3d,每月用藥一個療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