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請代奏乞力拒俄請合眾公保疏代麥孟華作》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呈請代奏乞力拒俄請合眾公保疏代麥孟華作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竊俄人脅割我旅順、大連灣,薄海人民成為痛憤。舉人等來自田間,側聞朝議曲從其請,鹹慮旅、大既割,諸國接踵,立即危亡,不勝憂憤惶惶。不揣疏賤,敢冒斧鉞,以自貢其毣毣之愚。西人之覷我久矣,瓜分之圖,騰布宇內。特今俄割旅、大,英、法必不肯獨讓,法割滇、粵,英割長江,日割福建,眈眈逐逐,紛至疊來,二萬里之幅員,一旦可以立盡。皇上豈忍以祖宗二百餘年之天下,一朝瓦解而亡哉?又豈忍率土四萬萬之臣民,一朝而盡為奴隸哉?
今日救亡之術,惟曰力拒俄請而已。然俄人橫暴,要求不得,必繼以兵。中國甲午以後,兵事廢墜,以敵強俄,舉人等固知其必不能戰也。雖俄人鐵路未成,運兵艱阻,中國之羸,尚可一戰;然懾於屢敗,兵氣不振,舉人等又知諸臣之必不敢言戰也。然猶敢謂力拒俄請者,何也?各國公法,授受土地,各國皆有自主之權,若他國強索,則有不允一例。泰西此例,名為普魯打士。俄人橫肆妄求,我可援據公法,峻卻勿許。俄鐵路方為烏蘇里江水漲沖斷,不能運兵,海參威之兵,不過數萬,彼自度力薄,未必遽敢用兵也。彼即用兵,我閉門自守,斷不與戰,布告天下,請局外之國公斷,度英與日本必將出而助我。
頃路透電報,謂英與日本保中國自主之權。又聞英人已馳電俄廷,限其割地之議,徵兵調艦,即出而干預其事。彼豈必有愛於我哉?又豈必能仗公義以責俄人哉?俄奪還日人之東三省也,日人銜之刺骨,但迫於大義,無可如何。今俄義始利終,日人固有辭矣。且日與中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日本必先受其害。故甲午以後得我償款,盡以購械練兵,必思得當於俄,乃可自固。英之與俄,更不兩立。俄之出歐洲也,英既扼之黑海矣,西不得志,折而之東;英懼其出不可複製也,思聯與國,扼其海口,且欲及其鐵路未成,一戰以挫其凶焰。中國誠堅持不許,以俟英、日之居間。彼既執公義,復便私圖,二國併力,既足制乎俄人,返復侵地,更有德於中國。此舉人等所以敢決英、日之助我,而請之可以堅拒也。
若謂俄人強悍,英、日未必力持,英、日助我,他日又求酬報,如此則有公保之法足以應之。西人最講平權之法,若強大兼併弱小,或一國獨據險要,勢力不均,大局有害,則各國可出而阻之。俄之強盛,諸國之所素畏也,更有出口之海,則諸國皆非其敵,故旅、大之事鹹跂踵以俟其變。若昌告萬國,捐旅、大為公地,而使諸國通商,在彼既可平權,又能獲利,自必樂為聽從;在我雖失二地,可緩分裂,亦屬有裨大局。俄人雖悍,度未必敢犯萬國之怒也。若患俄舍而他顧,更肆要求,則合眾公保,可絕其望。
夫瑞士彈丸之國也,立為公地,遂晏然於歐西諸大國之間,百年來不被兵禍。土耳其危亡之國也,見敗於俄,都城垂破,六大國公保其地,遂以復存。我雖削弱,固未如土之危敝也。地大物博,殆百倍於瑞士也。諸國涎我商務,日求口岸,誠布告各國,許其遍地通商,訂立約章,合眾公保。諸國畏俄之強,無利尚能保土,豈獲此通商大利,獨不助我以制俄哉?俄雖悍暴,安能萬里以與諸國抗哉?與其割要地於強俄,以致瓜分之立見,孰若求公保於各國,然後變法以圖存。天下存亡,在此一舉。
伏望皇上遠慮事變,堅忍力持,勿圖旦夕之苟安,勿畏虛言之恫喝。上焉,拒俄請以聯英、日;次焉,求公保以絕俄交;然後發憤變法,力求自強,則我國家將有所賴。若猶委曲順就,苟且求安,則親俄而求其庇,已誤於前;畏俄而徇其求,復誤於後,禍變之來,必有不忍言者。事幾得失,間不容髮。乞皇上慎審先事之幾,無殆噬臍之悔。不勝惶迫屏營之至,伏乞皇上聖鑒。謹呈。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