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坎村古建築群

呈坎村古建築群

呈坎,古名龍溪,位於黃山東南麓。唐末,江西南昌府羅天真、羅天秩堂兄弟倆,舉家遷入歙縣,“擇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龍溪,改名呈坎”,呈坎古建築群主要的建築時代為明初至清末。

呈坎匯集了不同建築風格的亭、台、樓、閣、橋、井、祠、社及民居等,石雕、磚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築藝術在這裡得到發揮,呈坎是中國保存的皖南民居、明清建築最集中,最富特色,最具有觀賞價值的村落。

2001年,呈坎村古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呈坎村古建築群
  • 地理位置: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
  • 著名景點:文獻祠堂
  • 所處時代:明初至清末
  • 保護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    號:國發〔2001〕25號
  • 編    號:318-124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呈坎,位於黃山東南麓,古名龍溪,原為歙縣地,現屬黃山市徽州區管轄。唐末,江西南昌府羅天真、羅天秩堂兄弟倆,舉家遷入歙縣,“擇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龍溪,改名呈坎”,並“築室而居焉”(元張旭《羅氏族譜序》)。呈坎,作為羅氏家族的聚居之地,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呈坎羅氏,枝繁葉茂,人才輩出,成為歙縣“八大家”之一(據羅氏族譜載,歙縣“八大家”為槐塘程、呈坎羅、棠樾鮑、長林鄭、山前汪、溪南吳、岩鎮呂和葉有曹)。
呈坎村呈坎村

建築特點

村落布局
整個呈坎村落布局按照《易經》中的“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風水理論選址布局,村中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是中國唯一一個按先天八卦建村的典範,也是現今發現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八卦古村落。同時呈坎村內古老的龍溪河宛如玉帶,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過,形成八卦陰陽魚的分界線;村落周邊矗立著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個方位,共同構成了天然八卦布局。人文八卦與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使呈坎成為中國古村落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這裡歷來被視為徽州的風水寶地。深奧的“易經·八卦風水”之說,與人類生存環境、社會和諧、村落民居建設神秘的維繫在一起。
呈坎村民居呈坎村民居

文物遺存

綜述
歷史由於呈坎交通閉塞,自古以極少受到戰爭劫難。所以,這裡的古民居星羅棋布,古民居、古祠堂、古橋、古徽雕(磚、木、石)古屋、古亭、古台、古樓閣、古井、古文化遺址等,古蹟眾多,保存具有特出代表的古建築有:羅東舒祠(寶倫閣)他是中國民間發現規模最大、建築藝術最高的民間家族祠堂。皖南宋代“長春大社”;固若金湯的“燕翼堂”。還有中國古代最高層建築的明代“三層樓”就有八幢,元代“環秀橋”,“隆興橋”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單孔橋。還有宋代建築“老虎洞”為宋代經典建築。羅氏後裔還保留著朱熹的《羅氏宗譜》序說、《熹又識》蘇軾的“序贊”等等。其中呈坎古匾是家族世代榮耀顯貴標誌。從宋代、元代、明代、到清代現保存完好的董其昌林則徐等歷代名人題寫的牌匾歷代名人古匾。保存最古老的木匾是宋代的“大司成”,為元代高官“李孟”於元至大四年(1311年)所題、贈給國子監祭酒羅綺的,已有七百年歷史。“彝倫悠敘”匾長度6米,寬2.5米,它是中國古匾中保存最大的木匾,為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所題。
呈坎村古建築群呈坎村古建築群
長春社
長春社位於村南首,是村民祭記土地神、五穀神之所;位於村中銜巷交叉口處的鐘英更樓是打更巡夜供瞭望和報時之場所;橫跨眾溪的環秀橋、隆興橋則是聯繫村東、村西和南向進出該村的交通要道,兩座石橋還是村人遊憩休息之所;位於該村五街九十九巷的15處民居建築是村民世代生產生活居住的私宅和家園。既有顯赫的官邸,也有素樸的民宅,還有徽商的寓居所。這些建築除正房外,有些還保留有廚房、私塾、花園、雜院等。
羅東舒祠
村北羅東舒祠,占地5畝,建築面積達3000平方米,面闊達26—29米,進深達79米, 4進4院,一進比一進高,後寢多達11開間,是集石雕、木雕、彩繪於一身的家廟建築。羅東舒祠內還藏有從元到民國等各時期倖存的匾額34塊。因而呈坎又享有“古匾之鄉”之譽。其中高懸於享堂棟樑的董其昌書“彝倫攸敘”匾,高達2.15米,寬達5.15米,堪稱“古匾之最”。享堂階檐石每塊都長達5米,寬達1米,高達0.2米。享堂南面還有內則(即女祠),女祠雖小,但卻開創了再婚婦女也可入主祠堂的先河,比棠樾女祠(清代)早。2001年,國務院在公布第5批“國保單位”時,將許多地方前4批的同類“國保單位”都進行了合併,唯獨羅東舒祠卻沒有被與“呈坎古建築群”合併。由此可見羅東舒祠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羅東舒祠羅東舒祠
隆興橋
村南明代“隆興橋”,俗稱新橋。位於觀音山嘴,系前羅19世祖羅彌達所建。清代前羅31世祖羅澤之捐資維修。橋面高出地面8米,寬6.6米,長46.6米,橋面兩側有條石供人休息。隆興橋是江南保存規模最大的單孔石拱橋。
環秀橋
前街上街元代“環秀橋”,俗稱黑橋,為梁式花崗岩條石橋,有兩個石墩,橋寬4米,長25米,高4米,橋面由10米長、0.4米見方的花崗岩條石鋪成,系後羅17世祖羅環秀遺孀程氏於元初始建,前羅13世祖羅東舒曾易巨石助建。後羅15世祖羅旦於元末重修。
環秀橋環秀橋
十字街橫街
十字街橫街,又名孫家巷,羅會泰宅,俗稱老虎洞,實名老虎祠,族譜記載為元代所建。底層高達6米,兩層的建築高達11米,比現代3層樓還高,宛如古堡,非常堅固。牆體施工精細、門樓透雕精美,大門有東西2個,還有碩大斗拱、粗壯樑柱、精美仰蓮、底層雙層梁架結構與頂部平安藻鼎、樓層地磚、樓檐窗前梳妝檯等。

文物價值

呈坎村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至今完整保存著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價值的古建築群體。古村落古以其獨特的村落布局、建築特色、風水理論以及雕刻藝術,為各類文化藝術的研究人員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和研究基地。徽州古民居建築不僅講究外形的恢宏、奇偉,而且刻意追求屋內的裝飾美。呈坎村建築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同樣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等建築實物中。因此呈坎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呈坎村古建築群呈坎村古建築群

文物保護

1996年,呈坎村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20世紀90年代起,安徽省、黃山市等文物部門先後投入1300多萬元,對呈坎古建築進行保護性修復,初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原地維修、成片保護的模式。
2013年年初,呈坎被國家文物局列為中國3處文物保護樣板工程之一。整個樣板工程概算約8000萬元,涉及古建築約30處,其中古民居約占80%左右。一期工程包括10幢古建築的維修保護以及古村落的安防、消防、防雷等基礎設施建設。
2014年,徽州區政府重點打造“一環兩核”,即呈坎、靈山、潛口環形保護區和岩寺、西溪南保護核心徽州古建築保護區。制定了《徽州區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實施方案》,投資1.2億元,全面完成全區177處古建築的保護利用工作,實現古建築保護利用全覆蓋。

歷史文化

呈坎村文化
早在宋代被理學家朱熹譽為:“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今天又被國內外諸多名專家學者冠為:“中華八卦經典、徽州風水寶地”它是中國著名的“國寶之鄉”。
呈坎古村:“山形交錯水色清澄;人情龐實;倫理端嚴;有田可耕;有水可漁;脈祖黃山;五星朝拱;可開百世不遷之族;因而古人認定這裡是理想的人居環境,遂舉家遷此。擇地築室而居焉”。呈坎四面高山,有利於夏避東南颶風,冬避西北寒風事業惡劣天氣,又利於避火防災。從高處看村落,呈坎位於八座小山環抱之中,山與山似連非連,形似八卦的八個方位,它們分別是:東面:靈金山、峰山;西有:龍山、鯉王山;南臨:觀音山、馬鞍山;北靠:葛山、長春山等八座山峰,成不規則分布四周。而山與山之間則有梯田相互連線,地形成八卦之坎卦,即外八卦。整個呈坎村就在八座山、夾一河的盆地中。整個村落按《易經》“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風水理論選址布局,巧借山水形勢,形成二圳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呈坎位於黃山風景區的南麓北緯29°55′,東經118°15′;在徽州區通往黃山的公路佛子嶺段折向東北五公里處,北距黃山40公里,南距徽州區政府駐地--岩寺鎮15公里。
呈坎村
交通信息:
1、如果是從黃山市(屯溪)到呈坎,請在離火車站1公里的黃山汽車站找屯溪到呈坎的班車。再一個辦法就是先從屯溪坐車到徽州區(岩寺)小公車可能3元錢就夠了,到了徽州區(岩寺)以後再找徽州區到呈坎的公車,
2、屯溪和岩寺到呈坎的小公交到呈坎班次都不很多,但徽州區到呈坎的距離是15公里左右。從黃山風景區湯口到呈坎,可以坐從黃山風景區到歙縣或徽州區岩寺的班車,45公里左右,班次不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