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西安·比昂科

呂西安·比昂科 ( Lucien Bianco,法國,1930.4.19-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的教授,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專家,前任“中國資料中心”的主任,是法國當代中國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西安·比昂科
  • 外文名: Lucien Bianco
  • 國籍:法國
  • 出生日期:1930.4.19
人物簡介,學術研究,主要著作目錄,論文目錄,

人物簡介

呂西安·比昂科1930年4月19日出生於法國薩瓦省于吉納(Ugine),畢業於尚貝里公立中學和巴黎國立高等師範學院的文學院,獲有在大學講授歷史學的教師資格,後又獲國立現代東方語言學校(Ecole Nation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 Vivantes)現已改稱國立東方語言和文化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的學位證書。1959—1960年任博韋(Beauvais)市的費利克斯-福爾公立中學教師,1960—1961年任巴黎市的伏爾泰公立中學教師,1961—1969年任法國國立高等學院(又譯法國國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課業組主任。1964—1965年在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自1969年起擔任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主任;1977年起擔任法國當代中國研究和文獻中心主任,後任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內設立的法國全國科研中心協作工作組第717號即“當代中國跨學科研究組” 組長。呂西安?比昂科退休後,由皮埃爾?維爾(Pierre Will) 接任法國當代中國研究和文獻中心的主任職務。呂西安?比昂科還曾在1971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教授;1972—1973年任美國安阿伯市密執安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1980年當選為法國研究中國協會(Association Francaise d’Etudes Chinoises)理事會理事,1980年4月26日在巴黎召開法國研究中國協會(Association Francaise d'Etudes Chinoises)成立大會時,與吳德明(Yves Hervouet)共同擔任大會主席。

學術研究

1、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1)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簡史
對法國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簡史,呂西安?比昂科(Lucien Bianco)認為,法國在這一學科研究的早期時代,逐漸擺脫了對當代事實的評論和有關中國人奇異風俗習慣的報告,他同意考狄(Henri Cordier)在《中華帝國及其對外關係通史》(4卷本,1920年版)所說的,此書問世的時代尚屬於該學科的“史前時代”;自1949年以後,在費正清(John King)的推動下,成為一種學科的中國近現代史學得以真正起步,費正清參與編著的《中國沿海的通商與外交》(1953年)、《中國對西方的反應》(1954年)標誌著該學科初見端倪。該學科從此之後得到了很大發展,雖然有時因財政原因而放慢發展速度,但總體而言,發展勢頭是強勁的。
比昂科對不同的歷史斷代法進行了比較和總結: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斷代法是以鴉片戰爭和“五四” 運動為標誌,近代史是1840—1919年,現代史是1919年以後的歷史;日本人採用了同樣的方法;美國人更喜歡以1949年斷代;法國人則將近150年統統歸於“近現代史的名稱之下”。
2)現今的方法與方向
比昂科認為,法國近現代中國史的研究,還未做到使非漢學家們的社會科學觀念達到成熟的水平。他認為對於資料的輯錄和刊布是必不可少的;對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巴黎舞台上那未被熄滅的激情或誘惑,有時有礙於客觀性和理論思考;學科細分(1960—1990)使得科研工作有了隔絕性的劃分,研究人員再沒有閱讀遠離其研究領域的所有出版物,更沒有了解其他社會科學演變;通過社會科學對西方社會的研究而形成的觀念或模式,運用到中國問題上仍然不大可靠,在經濟社會範圍內,中國的經驗既與亞當?斯密(Adam Smith)不相容,又不符合卡爾?馬克思……
在黃宗智(Philip Huang)和馬若孟(Ramon Myers)之間,發生的一場爭論(《亞洲研究學報》第50卷,第3期,1991年8月),直接暴露了在兩位中國近代經濟的主要史學家之間對立分歧的深度,表明和證實了當前的研究方向對一個學科的質疑及其活力。雖然該學科仍處在自我摸索之中,但它卻在勇敢的前進。
比昂科認為今天的研究方式適宜利用延續很長時期的地方史(它同時跨越當代史和中國最後兩個王朝的歷史),尤其要注重最具有豐富、可靠資料的地區,首先是經營園藝集中的江南,其次是日本,稍差一點的也包括西方;特別是根據一種已得到驗證的科學調查方法,以“怎樣”的問題(如共產黨是怎樣做才取得勝利的?)取代了“為什麼”的問題(如為什麼共產黨人取得了勝利?),如《革命成功的保證》一書(陳榮發著,加利福尼亞的柏克利大學出版社)。
3)資料
比昂科認為,中國近現代史的資料比更為古老的時代要豐富得多,但很少有令人滿意或詳實可靠者。經過20年左右,這些史料的狀況已大為改善。自80年代以來,不僅僅是大陸,對於中國台灣和中華帝國的最後幾個世紀的研究,享受到了一種相對的開放。首先是能夠更容易地接觸到北京的國家第一檔案館(明清兩代),和南京的第二檔案館(民國時代),各省的檔案館也開放了,編纂的縣誌也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便宜運用的資料。在書中占有很大比例的“革命史”會令人質疑。由於這些資料往往是“內部”刊物,所以在中國始終都不容易參閱或獲得《文史資料》,但它們在國外卻始終廣為流傳。
法國的著作在國際背景中的地位既脆弱,又具有新穎性。美國和日本的作品占據無可爭議的優勢,在其餘地區的有限份額中,法國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與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俄羅斯並駕齊驅。法國的研究主要是以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的當代中國研究和資料中心、國立科研中心的U.A.1018研究組(近現代中國跨學科研究組),以及近期創辦的《中國研究》雜誌為中心發展起來的。法國的研究在以下幾個領域中的論著經常被國外所引證:經濟和社會史(受年鑑派傳統的迫使)、上海、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史。一段時間以來,大部分都想作有關“文化大革命”和毛澤東思想的論文;今天,大批人都希望研究鄧小平時代,主要是關心其積極方面(經濟改革)。
2、中國農民革命運動
比昂科(Lucien Bianco)對二、三十年代中國鄉村農民暴動的研究認為,農民暴動的主要目的是反對苛捐雜稅,而不是階級鬥爭。……在大部分華北鄉村,地主和佃農之間的關係並不十分緊張。……在村莊之內,是難以用階級觀念來動員民眾的。甚至共產黨在山東的幹部也承認:‘減租減息並不是革命的首要任務,因為它既不能動員大部分農民,也不能極大地削弱鄉村中的封建勢力……實際上,一些幹部發現減輕捐稅負擔是農民大眾的第一要求。

主要著作目錄

1、《中國革命溯源》(Les origines de la revolution chinoise,1967年初版,1987年再版。)
2、《西安事變》(La crise de Sian,這是一篇論文,發表於1968年。)
3、《載於<1945年以來的世界>一書中的<中國世界與朝鮮>》(Le monde chinois et la Coree in Le monde depuis l945,《1945年以來的世界》是莫里斯?克魯澤(Maurice Crouzet)主編的一部書,共兩卷,第1卷為《富國和第三次產業革命》,第2卷為《窮國和一些新的世界的延生》,兩卷均在1973年出版。比昂科的這章書稿《中國世界與朝鮮》收錄在第2卷內。)
4、比昂科與人合著有《冷眼看中國》(Regards froids sur la Chine,於1976年出版。)
5、《當代的印度和遠東》(Inde et Extreme—Orient contemporains,比昂科任主編,比昂科與6位同學共同編輯,博爾達公司於1971和1972年在巴黎出版)
6、《國際工人運動詞典:中國卷》(Dictionnaire biographique des mouvements ouvriers internationaux:la Chine,比昂科任主編,於1985年出版。)

論文目錄

1、《關於毛澤東學說定義的論述》(Essai de definition du maoisme)
2、《有關中蘇衝突的歷史回顧及其前景》(Rappel historique et perspectives du conflit sino—sovieique)
3、《中國的新面貌》(Le nouveau visage de la Chine)
4、《當代中國研究的發展》(1994年在日本出版)
5、《法國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發表於《法國漢學簡況》,1992年)
比昂科還寫有許多有關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文章,此外,他還在各種專業刊物上發表有多篇研究中國問題的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