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西安·弗洛伊德

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年生於維也那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他於15歲時進人了工藝美術學校。由於猶太人的背景,1933年他們全家遷往倫敦,1939年弗洛伊德進入英國聖工會繪畫學校,受業於校長莫里斯門下。這個時期他的繪畫題材寬泛,並計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其繪畫較為精緻入微但卻開始具有某種後來的敏感,如他一此靜物植物結合的畫面以及人物肖像《少女與綠葉》(1948)、《女孩和白色的狗》(1951)、《弗蘭西斯?培根)(1952)、《巴廷頓畫室》(195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西安·弗洛伊德
  • 外文名:Lucian Freud
  • 出生地維也那
  • 出生日期:1922年
簡介,生活經歷,

簡介

他的作品是倫敦佳士德與蘇富比拍賣會上當代藝術家的最高價,在2002年已經於泰德現代畫廊舉辦了大型回顧展,他已經被公認是英國最偉大的當代畫家之一。盧西安·佛洛伊德於1922年出生於德國柏林,1933年與家人移民英國,從此落地生根成為英國公民。但是從他的名字與血緣人們總是會將他與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聯想在一起,他的確就是佛洛伊德的孫子。
在這些作品的嚴謹精緻中,可以看出畫家受到安格爾、丟勒、荷爾拜因、門采爾等人的影響。
從40年代到80年代,他定居在倫敦,無論作為藝術家還是普通人,弗洛伊德都被認為是難以相處的。他將自己處於孤僻和封閉的狀態,遠離喧囂的國際藝術潮流,更多地向自己領域的縱深開掘。其繪畫對象從不敘述戲劇性的事件,基本上以室內肖像、裸體肖像為主。這也使他成為一個定型的畫家.而他也就在室內從親近的人身上不厭其煩地刻畫著某種近乎神經質的狀態,他喜歡畸形而病態的主題。其作品風格粗率、性感而注重繪畫性。如《畫家的母親》(1972)、《諾斯》(1978)、《夜之畫像》(1985)、《自畫像》(1985)。他的畫而結構緊縮而有力,其所描繪的胴體通常是繃緊而飽滿。筆觸顯露,有時呈現出無序、粗鄙的狀態。在這點上他的一些作品具有某種表現性的效果。他個喜歡人們過多將注意力集中在色彩卜,他說:“我不要人們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種‘生命的色彩’”。
他的繪畫風格在60年代以後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他說:“如同我的記憶,我總是試圖做相同的事。”然而正是這種反覆的強悍的風格卻使他贏得了極大的讚譽。在90年代的中國,弗洛伊德的風格對“新生代”潮流的興起只有強烈的感召力。中國的藝術家們正是在表達人對現實的“異樣”感覺上,尋找到“弗洛伊德式切人”,這當然為弗洛伊德所始料未及,但這也正顯示了他作品跨越時空的魅力。
弗洛伊德家族中的另一個天才人物,那就是呂西安·弗洛伊德。1940年,
呂西安·弗洛伊德
他早期作品中的一張自畫像刊載在英國享有盛名的雜誌《地平線》時只有17歲。如今,
他是英國最受尊敬的畫聖。就像他的祖父探索情感那樣,他以其敏銳的目光、真實而具創新的筆觸去畫人體。他特別愛畫親人。1961年,他以懷上其女貝拉的女友做模特兒畫像,《 懷孕的女孩》就是其傑作之一。後來,他們又有了另一個女兒埃絲特。貝拉經常為其父做模特兒,今天,她也是一位著名的設計師。她在1990年創立自己的品牌前,曾為眾多的著名品牌工作,父親給她的禮物就是為其繪製了品牌式樣。她承認自己從未真正讀過曾祖父的書,但她還是想給他人這樣的建議:當你注重自己的外表時,你的內心也會感覺良好。談到父親,她承認,為其當模特兒就是觀察他的最好方式 。據說,這位偉大畫家是個不知悔改的唐璜式人物。

生活經歷

他就是她——畫家筆下的父親母親
--------------------------------------------------------------------------------
1970年,呂西安的父親去世了。他的母親無法承受如此沉重的打擊,曾試圖自殺。為了幫助母親能夠從丈夫死亡的陰影中走出來,在此後5年多的時間裡,呂西安幾乎每天早晨都要用車接母親去吃早餐,然後再將她接到他的工作室為她畫像,每天4個小時,從不間斷。
倫勃朗曾經畫下了他母親的尊嚴和虔敬,而呂西安則畫下了他母親的如孩子一般的無助,生活的磨難所帶來的心靈的破碎和絕望,以及風燭殘年在憔悴的面容上的呈現,死亡在遠處悄立所投下的暗影。儘管呂西安的母親穿著完好,但實際上她卻幾乎像是毫無防護地裸露在世界面前一樣。
在這漫長的1800多個日子裡,呂西安常常在畫架前,沉思著停下手中的畫筆,向母親默默凝望,他時常會有些恍惚,仿佛走入了母親的世界,而往昔的歲月一點點地從心頭漫過,像是一首陳舊的歌謠或者褪色的電影,在記憶中飄搖。
呂西安的家庭是富足而安詳的,他的祖父是著名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父親恩斯特是一個建築師,母親露西在這樣的家庭里不用做任何家務,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呂西安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如果不是因為納粹的反猶浪潮,這樣一個猶太家庭本來可以在柏林幸福地生活下去。1933年,呂西安的父母不得不離開德國,全家移民到英國倫敦去。
倫敦的新生活使呂西安興奮,和許多在藝術上有天賦的孩子一樣,他的好動和調皮使父母頭痛,但他在繪畫上展露的才華也給了家人以莫大的慰藉和希望。祖父支持他作畫,父親看了他雕刻的一匹馬後,答應送他到工藝美術學院去讀書,母親在歷經這場顛沛流離後,對家庭的依戀更加深刻,她鼓勵呂西安在繪畫上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每天與母親面對廝守的日子,觀察著母親的一言一行,捕捉她瞬間的表情,揣摩她內心的變化,呂西安對這個生養他的婦人有了更深的理解。母親是平靜的,像一滴水。有些人的沉靜里蘊含著深厚的激情,而母親的靜默里則有著巨大的悲愴和絕望。順著她的目光看過去時,呂西安看到了年少時的母親初為人婦的羞澀喜悅;與丈夫孩子歡聚時的幸福;被迫流亡英國時的驚惶恐懼;老之將至時的落寞孤單;晚年喪偶時的痛不欲生……一些片段,一點淚光,一聲嘆息,一種人生;一個母親的一生,一個普通女人的一生。呂西安實實在在地走入了這個婦人的世界,隨著她的目光穿越數十年的光陰,他不再是兒子,而她也不是母親,他就是她。
拍賣與收藏界的又一大心頭所好——呂西安·弗洛伊德,由於威廉·費維爾堅持不懈的推廣和闡釋,這位著名心理學家的孫子近年一再引起人們的關注。對他的關注可以說是從各個領域展開的,他的性格孤僻可以從遺傳學上去看,也可能是因為納粹統治時期全家逃亡英國的顛沛所知;其言行的乖張跟作品的震懾力不相上下,正如他如凡人一般有妻有子有女,但卻自稱是個“同時代對子女最不聞不問的父親”,他把時間和熱情全數留給了藝術和自己的內心。他用三十年養成了不易相處的脾氣,又花近七十年建構了不驕不躁的風格,最後他的願望只有——“我想畫下自己走向死亡”。隨著呂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日漸受到矚目,紛至沓來的收藏家和拍賣行很少有真的知音,他們要的就是儘快擁有他日漸升值的作品,而知音可能只有當年的弗蘭西斯·培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