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泉村隸屬萊蕪市萊城區雪野鎮,位於萊城西北35公里、雪野鎮政府北約2.5公里處。東與魯地村、嶺東村相接,北鄰娘娘廟村,西接西峪村,南鄰上游村。全村現有405戶,1405口人,耕地1043畝,總面積7000餘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呂祖泉村
- 地理位置:萊城西北35公里
- 面積:7000餘畝
- 人口:1405口人
基本概況,教育狀況,經濟狀況,歷史人物,
基本概況
據《朱氏譜碑》記載,元朝末年劉、邱兩姓居此。因此地缺水,相傳呂洞賓雲遊到此地,點地為泉,故名呂祖泉。
抗日戰爭初期,呂祖泉村隸屬七區所轄;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屬萊北;同年,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以區轄村,呂祖泉村屬雪野區;1945年10月,三縣合併,復稱萊蕪縣;1951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雪野區為12區,呂祖泉村隸屬12區;1955年,萊蕪縣又恢復地名區,呂祖泉村隸屬雪野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呂祖泉村屬大廠鄉;同年10月,上遊人民公社成立,呂祖泉村劃歸上游公社;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呂祖泉村隸屬上游辦事處;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呂祖泉村隸屬上游鎮;2001年,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合併為雪野鎮,呂祖泉村屬雪野鎮所轄。
呂祖泉村村民世世代代飲用呂祖泉水。泉旁有井,泉井相通,井深15米,岩縫深鑿而成,井口巨石上23道井繩磨出的深溝顯示著它的滄桑。井前的幾棵古柳蒼鬱繁茂、柳枝依依,與附近大街上的青石板路面、河上的石橋相互照映,風光旖旎。
村中的青石板橋,南北走向,9孔,寬4.2米,長21米,兩端引橋各3米;橋高3米,為三層巨大青石板鋪成。橋頭四角飾以石獅,石五星等。始建於明朝萬曆8年,命名為“廣濟橋”,在橋北頭立碑紀念。清末重修,又立碑文。解放濟南時,兩碑因阻礙軍車通行而被砸毀。村西1966年修建的東風大橋,是“趙州橋"式的石拱大橋,為原萊明路的必經之道,曾經為萊蕪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修建過程中,呂祖泉人捐款捐物,投工投料,立下了汗馬功勞。時經40來年,依然矗立村頭。村南的渡槽、村中的石橋無不凝結著他們的智慧。
教育狀況
1995年,新萊明路建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由村兩委規劃,在路兩旁蓋起了兩排商品房,從事餐飲、維修等服務業經營,帶動了全村的經濟發展。
1997年,村民集資修建的呂祖泉村國小落成。30餘間教室寬敞明亮,校園內花團錦簇,既是校園,又是花園,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呂祖泉村人才輩出。王佑春是清末萊蕪草把子事件農民起義的重要領導者;黃明遠(原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畢向榮(原浙江省農業辦公室主任,農村工作部部長);朱慶賢(九江市委常委)等,是建國前後傑出的革命工作者和領導人。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10月,呂祖泉村共考取大學生25人,中專生19人。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後,呂祖泉人瞅準了花椒市場的巨大潛力,採取山地承包到戶的方式,進行大面積種植。近幾年來,花椒產量不斷提高,銷路一直很好,價格一再攀升。現今,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承包地,每到採摘季節,遠遠望去,滿山遍野都是火紅的顏色,甚為美觀。僅此一項,人均年收入達300餘元。
為使農業增產增收,呂祖泉村又修建東、西兩乾渠,總長度達4500米,修渡槽一架,長370米,高17米,橫貫東、西兩山腰,又修攔河壩4座。累計擴大灌溉面積500畝,科學種田,科學管理,糧食產量穩中有升,解決了溫飽的問題。
為解決村民吃水難的問題,1992年,投資35萬元,打3眼深井, 戶戶安裝了自來水,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村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青年結婚,不講排場。村裡有集體公墓,所有喪事都由“理事會”出面負責處理。這項措施的施行,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
這裡山青林茂,一排排樓瓦房炊煙裊裊。村旁萊明路上,一輛輛高速車賓士南北。走進呂祖泉,你不僅領略到她的悠久歷史,也會讓你感受到她的現代氣息。
歷史人物
一、烈士英名錄
朱日祿 畢慶思 張兆祿 畢延榮 王連相
柏成連 李豐忠 孫漢寶 王德祿 朱慶壽
二、歷任村支書
1949年10月一l954年11月 於立明
1954年11月一l956年1O月 王企同
l956年11月一1958年10月 朱慶會
1958年11月一1961年10月 王德貞
1961年11月一1964年lO月 朱慶凡
1964年11月一1977年7月 韓寶珍
1977年8月一1980年10月 馬冠仁
1980年11月一1982年lO月 謝方正
l982年11月一l983年l0月 張宣義
l983年11月一1988年8月 王德貞
1988年8月一l992年3月 韓紀佑
1992年10月一1998年10月 朱效義
1998年11月一 馬延軍
三、歷任村主任
1949年10月一1958年l0月 王立孝
l958年l1月一l961年l0月 王立福
1961年l1月一1982年10月 王德貞
l982年11月一l983年lO月 謝方正
1983年11月一1988年10月 柏建順
1988年11月一1991年10月 朱效文
1991年l1月一11998年lO月 朱效生
1998年11月一2002年2月 王光水
2002年3月一 李祖福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黃密遠 曾任廈門警備區副司令員,1990年病逝於福建廈門
畢向榮 原名畢純思,曾任浙江省農村工作部部長、溫州醫學院黨委書記等職,1987年離休
朱慶賢 曾任九江市處級幹部
張廷秀 原萊蕪縣商業局局長,離休後享受處級待遇,已故
王慶禮 現任萊蕪市公安局助理調研員
畢於軍 現任萊蕪市中級人民法院執行局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朱效德 中學高級教師
朱效之 艾山衛生院副主任醫師
六、呂祖泉的傳說
相傳,這個村的人們吃水相當困難,每天要到離村5里路遠的東峪去挑。那時,村中有個朱張氏,心性歹毒,尖酸刻薄。她的兒子常年在外做工,身邊只有兒媳李氏。李氏纖弱賢慧,謹言慎行,每日織布紡線,燒水做飯,還要到數里外的東峪溝挑水,對婆母從不違拗。儘管如此,張氏仍嫌這嫌那,動輒打罵。鄰居親戚好言相勸,張氏全當耳旁風。她為了讓李氏打水不在路上歇息,便找人做了兩個尖底木桶,可憐李氏從此每日挑水,往返數里,不得歇息,苦不堪言,張氏見了卻喜在’心裡。
有一天,烈日當空,李氏肩挑兩桶水,累得汗流如注。走至村頭,恍惚見前面一人騎馬由北向南行來,到了李氏面前,下馬施禮,欲求水解人馬之渴。李氏雖擔心婆婆打罵,但見人馬渴極,便頜首許允。過路人見李氏果然心地善良,便說:“大嫂以後就不用到遠處打水了。這桶水下有泉,會滿足你們整個村的人飲用。”李氏聽後,似信非信,便彎腰提桶,桶下已是清水汩汩。李氏感激涕零,忙磕頭感謝,求問恩人姓名,他告訴李氏說:“吾乃呂洞賓也。”言畢,飄然而去。
後來人們在這裡鑿石穿井,擴其水源,將井命名為“呂公泉”。飲水思源,後來將村名也改為“呂公泉”。清朝中期,又將村名改稱為“呂祖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