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新是山西文壇的一個非常具有個性的作家。呂新1986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那是個幽幽的湖》,就讓山西文學界吃了一驚。呂新那獨特的藝術感覺、獨特的敘述方式、獨特的語言風格、獨特的想像回憶,完全有別于山西傳統的文學創作套路。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評選於8月11日正式揭曉,我省著名作家呂新先生傾情創作的中篇小說《白楊木的春天》喜獲中篇小說獎。《白楊木的春天》以頗具個性的文筆,表現特殊年代裡知識分子的家庭生活及個人精神歷程。呂新系我國當代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20多年來創作了500多萬字的長、中、短篇小說。其中,主要作品有《撫摸》《草青》《成為往事》《阮郎歸》《掩面》《米黃色的朱紅》等。
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西
- 職業:作家
- 主要成就:中國當代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
- 代表作品:《那是個幽幽的湖》、《白楊木的春天》
- 獲獎榮譽: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作家簡介
創作年表
年份 | 作品名稱 | 篇 幅 | 刊物(出版社)名稱期號 |
1986 | 那是個幽幽的湖 | 短篇小說 | 山西文學 1986年第2期 |
湖邊閒話 | 隨 筆 | 山西文學 1986年第2期 |
白色詩箋 | 詩 歌 | 山西文學 1986年第4期 | |
1987 | 天上有個月亮 | 短篇小說 | 青海湖 1987年第7期 |
白色山谷 | 短篇小說 | 火花 1987年第4期 |
傳說 | 短篇小說 | 中國西部文學 1987年第7期 |
現代詩卷 | 詩 歌 | 山西文學 1987年第5期 |
舊衣服 | 詩 歌 | 山西文學 1987年第8期 | |
1988 | 瓦楞上的青草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 1988年第9期 |
那些年,那冬天 | 詩 歌 | 山西文學 1988年第2期 | |
1989 | 帶有五個頭像的夏天 | 中篇小說 | 黃河1989年第1期 |
舊地:茅草一片金黃 | 中篇小說 | 收穫 1989年第2期 |
消逝的農具 | 中篇小說 | 中外文學 1989年第6期 |
農眼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 1989年第1期 |
哭泣的窗戶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 1989年第1期 |
繪在陶罐上的故事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 1989年第1期 |
草垛邊暗紅的或金黃的風景 | 短篇小說 | 黃河 1989年第1期 |
社員都是向陽花 | 短篇小說 | 黃河 1989年第1期 |
圓寂的天 | 短篇小說 | 山西文學 1989年第2期 |
河東 | 短篇小說 | 當代作家 1989年第4期 |
山下的道路 | 短篇小說 | 收穫 1989年第5期 |
山谷對面的房子 | 短篇小說 | 作家 1989年第5期 |
那兒有一群鳥 | 短篇小說 | 作家 1989年第5期 |
青草遮斷他的歌聲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 1989年第8期 |
帶六個抽屜的低櫃 | 隨 筆 | 山西文學 1989年第6期 | |
1990 | 手稿時代:對一個圓形遺址的敘述 | 中篇小說 | 中外文學 1990年第2期 |
秋水 | 短篇小說 | 作家 1990年第1期 |
五月的最後一天 | 短篇小說 | 當代作家 1990年第1期 |
雨季之瓮 | 短篇小說 | 鐘山 1990年第3期 |
空曠之年 | 短篇小說 | 作家 1990年第11期 |
人家的閨女有花戴 | 短篇小說 | 青年文學 1990年第7期 |
後窗 | 隨 筆 | 山西文學 1990年第7期 | |
1991 | 葵花 | 中篇小說 | 小說家 1991年第1期 |
發現 | 中篇小說 | 花城 1991年第6期 |
山中白馬 | 短篇小說 | 芳草 1991年第2期 |
太陽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 1991年第4期 |
雨季 | 短篇小說 | 延河 1991年第7期 |
高山的語言 | 短篇小說 | 春風 1991年第12期 |
大雪 | 短篇小說 | 山西文學 1991年第6期 |
柵欄 | 短篇小說 | 山西文學 1991年第6期 |
面壁而坐 | 隨 筆 | 山西文學 1991年第8期 | |
1992 | 黑手高懸 | 長篇小說 | 當代作家 1992年第1期 |
南方舊夢 | 中篇小說 | 莽原 1992年第1期 |
南方遺事 | 中篇小說 | 花城 1992年第2期 |
夜晚的順序 | 中篇小說 | 青年文學 1992年第2期 |
殘陽如血 | 短篇小說 | 北京文學 1992年第6期 |
到黃村去 | 短篇小說 | 北方文學 1992年第7期 |
環形山谷 | 短篇小說 | 春風 1992年第9期 | |
1993 | 撫摸 | 長篇小說 | 花城 1993年第1期 |
五里一徘徊 | 中篇小說 | 收穫 1993年第3期 |
輜衣 | 中篇小說 | 青年文學 1993年第11期 |
隱蔽 | 中篇小說 | 人民文學 1993年第11期 |
陰謀 | 中篇小說 | 山西文學 1993年第11、12期 |
中暑 | 短篇小說 | 上海文學 1993年第11期 |
回顧與眺望——《撫摸》序語 | 隨 筆 | 山西文學 1993年第4期 |
《仿佛山區輪迴的語言》自序 | 隨 筆 | 山西文學 1993年第4期 |
陪你笑一次 | 隨 筆 | 山西文學 1993年第11、12期 | |
1994 | 沙子 | 中篇小說 | 小說林 1994年第1期 |
中國屏風 | 中篇小說 | 花城 1994年第1期 |
遊園驚夢 | 中篇小說 | 江南 1994年第2期 |
我們的穀倉 | 中篇小說 | 大家 1994年第3期 |
荒書 | 中篇小說 | 收穫 1994年第4期 |
砒霜 | 中篇小說 | 鐘山 1994年第6期 |
傍晚 | 短篇小說 | 山西文學 1994年第12期 | |
1995 | 光線 | 長篇小說 | 花城 1995年第3期 |
芬芳 | 中篇小說 | 江南 1995年第1期 |
小姐 | 中篇小說 | 人民文學 1995年第1期 |
父親,把咱們的雨傘拿出來給他用用 | 短篇小說 | 山西文學 1995年第12期 |
回憶 | 隨 筆 | 作家 1995年第7期 |
寫出自己想寫的東西(創作自白) |
隨 筆 | 《蔚藍色天空的黃金 |
1996 | 一個秋天的晚上 | 短篇小說 | 作家 1996年第4期 |
陰沉 | 中篇小說 | 花城 1996年第6期 |
我聽見青草附近有大聲音 | 中篇小說 | 大家 1996年第5期 |
梅雨(連載) | 長篇小說 | 大家 1996年第6期 | |
1997 | 梅雨(連載) | 長篇小說 | 大家 1997年第2—3期 |
綢緞似的村莊 | 中篇小說 | 花城 1997年第2期 |
青紗帳 | 中篇小說 | 山花 1997年第8期 |
暈黃的歡樂 | 短篇小說 | 灕江 1997年第4期 |
副虹 | 短篇小說 | 長江文藝 1997年第5期 |
被畫匠法隆先生無意中繪在牆上的羅順紋究竟是個什麼人? | 短篇小說 | 作家 1997年第6期 | |
1998 | 高大的春天 誠實的麥田 明亮的孩子 | 短篇小說 | 作家 1998年第1期 |
引渡 | 短篇小說 | 灕江 1998年第1期 |
八位作家和二十四本書 | 隨 筆 | 花城1998年第3期 | |
1999 | 家峪兄,已經半夜了 | 中篇小說 | 山花 1999年第1期 |
深紅的農事 | 中篇小說 | 鐘山 1999年第6期 |
八月黃昏 | 散 文 | 青年文學 1999年第8期 | |
2000 | 米黃色的朱紅 | 中篇小說 | 花城 2000年第1期 |
多么熟悉的聲音 | 中篇小說 | 山花 2000年第10期 |
我們 | 中篇小說 | 上海文學 2000年第10期 |
石灰窯 | 短篇小說 | 作家2000年第3期 | |
2001 | 草青 | 長篇小說 |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1年5月 |
瓦藍 | 中篇小說 | 花城 2001年第4期 |
在十二月漫長的黑夜裡 | 中篇小說 | 山花 2001年第10期 |
翩翩 | 短篇小說 | 作家 2001年第2期 |
“靠小說來呈現”——對呂新的書面訪談 | 訪 談 | 花城 2001年第6期 | |
2002 | 成為往事 | 長篇小說 | 鐘山 2002年第4期 |
2003 | 我理解的青苔 | 中篇小說 | 花城 2003年第3期 |
烏 | 中篇小說 | 中國作家 2003年第9期 | |
2004 | 魚鱗天:輕輕地說 | 中篇小說 | 花城 2004年第2期 |
我把十八年前的那場鵝毛大雪想出來了 | 中篇小說 | 當代作家評論 2004年第3期 |
十月 | 中篇小說 | 山花 2004年第9期 |
四季分明 | 隨 筆 | 山花 2004年第9期 | |
2005 | 黃花 | 中篇小說 | 上海文學 2005年第4期 |
永遠年輕 | 隨 筆 | 青年文學 2005年第17期 | |
2006 | 木蝴蝶 | 中篇小說 | 鐘山 2006年第2期 |
尖螞蟻(原名:三年來我們的形勢和困難) | 中篇小說 | 長城 2006年第2期 |
初夏 | 中篇小說 | 佛山文藝 2006年11月上期 | |
2007 | 阮郎歸 | 長篇小說 | 花城 2007年第4期 |
蘋果被施了魔法 | 隨 筆 | 《在那雲飛浪卷的南海上:中國作家南海行》,花城出版社 | |
2008 | 一天 | 中篇小說 | 花城 2008年第3期 |
2009 |
啞嗓子 | 中篇小說 | 十月 2009年第1期 |
- 出版作品
- 評論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