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博士
職稱: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畢業院校/時間:
1994年內蒙古林學院森林保護專業本科畢業,
1998年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病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2007年獲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保護專業和比利時魯汶大學植物病理專業、微生物專業聯合培養的博士學位。2004-2010年期間4次計2年於比利時魯汶大學開展合作研究。
社會兼職:
北京植物病理學會和中國林學會森林病理分會會員,中國林學會青工委常務委員。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針對包括外來入侵生物的重大森林病蟲害,開展病原物的系統發育生物學和分子生態病理學研究,以及病害的預警和防治研究工作。形成了重大森林病害系統發 育生物學的研究體系和方法及資源平台,揭示了病理學過程中不斷發生的病原分化現象;建立了森林病原真菌與害蟲共生關係的模式研究平台和體系,創新性提出了 共生關係的理論模型。
獲獎情況:
2005年第三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獎;
中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首屆(2008年度)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屆(2009年)優秀博士論文;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第三屆(2012年)傑出青年獎;
2012-2014年度國家林業局“十佳優秀青年”。
工作成就與主持課題:
主持省部級課題(項目)9項,包括: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課題《林業入侵物種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技術》、973項目課題《農林生態系統對危險生物入侵的抵禦 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落葉松八齒小蠹伴生真菌的生物生態學習性和系統發育》、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樹木潰瘍病原多樣性及其生態地理分布和 危害調查》等;主持其它項目(專題或課題)5項。
《中國樹木潰瘍病原多樣性及其生態地理分布和危害調查》:
樹木枝幹潰瘍類病害是我國主要人工林造林樹種的重大病害,真菌性病原造成的潰瘍斑能夠直接致死寄主,廣泛威脅著林業生態建設的良性發展。針對森林資源豐 富、氣候地理特徵多樣和病害常年嚴重發生等特點,多年來建立起了我國樹木潰瘍類病害真菌菌種資源平台,目前收集保存有覆蓋全國8個氣候帶14個氣候區、 20科85種寄主的1669株菌種,菌種存活率常年維持在90%以上,為世界規模較大的同類資源菌種保存庫之一,發展起與國際主要真菌保藏機構的資源交流 機制;利用菌物形態學、生物生理學和基於多基因的聯合分子序列的分析方法,發現在寄主和地理特徵作用的分子生態病理過程中,我國樹木潰瘍病害的主要真菌類 群Botryosphaeria屬真菌明確分化為14個種包括2新種5新紀錄種,優勢致病種B. dothidea種群的遺傳結構出現地理種群的分化,記錄新寄主14屬17種植物;Cytospora屬真菌分化為6種包括1新種2新紀錄 種;Ophiostomatoid fungi真菌分化為12種包括3新種和8新記錄種;Phaeomoniella屬真菌分化為3種包括2新種。上述系列發現為全國範圍內人工林的栽植、培 育和經營提供了病害風險管理和防治的指導依據。
《落葉松八齒小蠹伴生真菌的生物生態學習性和系統發育》
森林生物災害的調控依賴於有害生物種群成災機制的明確,森林病原物和害蟲長期在同一生態系統內協同進化形成了穩定的共生關係,直接引起有害生物種群的數量 暴發和致病力增強,導致災害形成。作為一種特殊的種間互作關係,小蠹蟲與伴生真菌的關係成為種群成災機制的模式研究體系。揭示了我國北方油松林生態系統內 重大林業入侵害蟲紅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與長喙殼類真菌間的協同入侵現象和共生機制。發現北美普遍發生的引起松林衰退的根部重要病原物Letographium procerum在我國北方4個省份的油松林生態系統內廣泛存在,是與入侵害蟲協同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基於DNA信息的遺傳分析表明該入侵病原微生物在進 入我國後可能已經發生適應性變異分化出新種L. sinoprocerum。病原真菌類群及其中的優勢種發生頻率與害蟲的發生危害明顯相關,以及長喙殼真菌對成年油松的致病性,證明了蟲-菌之間的協同危 害寄主的共生關係。研究結論擴展了入侵生物在新的棲境內形成嚴重危害的原因認識,為制定新的可持續控制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對歐亞大陸廣泛分布並造成嚴重 危害的4種(含1變種)齒小蠹屬(Ips)害蟲伴生菌的研究,明確了齒小蠹屬昆蟲與長喙殼類真菌間的種特異性伴生機制。這些害蟲儘管形態和遺傳特徵都十分 相似,但與各自穩定伴生、形成共生關係的強致病性長喙殼類真菌種類都各不相同,再結合特定的寄主種類,蟲-菌組合在長期的自然進化過程等中形成了特有的協 同進化現象,即“寄主-小蠹蟲-伴生菌”的種特異性伴生關係的發生。該發現進一步揭示了真菌與昆蟲之間種特異性共生的協同進化關係,為解釋有害生物種群爆 發危害提供了全新的途徑。
《林業入侵物種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技術》、《農林生態系統對危險生物入侵的抵禦機制》
松材線蟲病是一種以松材線蟲為主導病原的,綜合多種生物及非生物因素互作的複合病害系統,是一種危害松樹的毀滅性病害,國際、國內的重要檢疫對象。利用 RNAi沉默方式證明了松材線蟲致病機制的分子特徵。對松材線蟲纖維素酶基因的分離、克隆和測序的基礎上,體外合成siRNA進行功能基因的干擾和表達沉 默,基因表達和生物學效應分析為複合病害系統致病機理的酶學說提供了直接證據;松林內棲真菌是影響松材線蟲種群建立和傳播擴散的關鍵生物因子。黑松和馬尾 松內棲真菌與感病松林內松材線蟲種群間都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在病害複合系統模擬體系下,優勢內棲真菌種類和媒介昆蟲對松材線蟲種群結構及其動態變化有顯 著影響,同時影響松材線蟲個體發育及線蟲種群的繁殖和擴散行為;篩選並確立了關鍵環境因子對病害的作用閾值,建立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地 統計學的方法,綜合松材線蟲、媒介昆蟲的適生性和寄主植物的分布區域,直觀、定量地描述了松材線蟲病在我國的適應性分布範圍,為病害的區域治理和國家巨觀 治理決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發表論著:
Yan-Li Wang, Quan Lu (Corresponding author), Cony Decock, Yong-Xia Li, Xing-Yao Zhang. 2015. Cytospora species from Populus and Salix in China with C. davidiana sp. nov. Fungal Biology, 119(5): 420-432 (IF=2.139)
Qing-Tao ZHANG, Quan LU (Corresponding author), Ming HE, Cony DECOCK & Xing-Yao ZHANG. 2014. Cytospora palm sp. nov. (Diaporthales, Ascomycota), a canker agent on Cotinus coggygria (Anacardiaceae) in Northern China. Cryptogamia Mycologie, 35(3): 211-220 (IF=1.153)
Yanli Wang, Quan Lu (Corresponding author), Xiuzhen Jia, Jiang Liang, Xingyao Zhang. 2013. First Report of Branch Canker Caused by Cytospora atrocirrhata on Populus sp. and Salix sp. in China. Plant Disease, 97(3): 426. (IF=2.455)
Xing Yao Zhang, Quan Lu (Corresponding author), Richard A Sniezko, Rui Qing Song, Gary Man. 2010. Blister rust in China: Incidence and impacts. Forest Pathology, 40: 369-381. (IF=1.740)
Jia Ping Zhao, Quan Lu (co-first author), Jun Liang, Cony Decock, Xing Yao Zhang. 2010. 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 a new record of pathogenic fungus from some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trees in southern China. Cryptogamia Mycologie, 31(4): 431-439 (IF=1.044)
Quan Lu, Cony Decock, Xing Yao Zhang (Corresponding author), Henri Maraite. 2009. Ophiostomatoid fungi (Ascomycota) associated with Pinus tabuliformis and Dendroctonus valens (Coleoptera) in northern China and an assessment of their pathogenicity on mature trees.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and Molecular Microbiology), 96: 275-293 (IF=2.091)
Quan Lu, Cony Decock, Xing Yao Zhang (Corresponding author), Henri Maraite. 2008. Leptographium sinoprocerum sp. nov., an undescribed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Pinus tabuliformis – Dendroctonus valens in northern China. Mycologia, 100(2): 261-276 (IF=2.359)
Haibing Ma, Quan Lu, Jun Liang, Xing Yao Zhang. 2011.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ellulose gene of the pine 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using RNA interference. 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 10(3): 1931-1941. (IF=1.184)
Qingtao Zhang, Ming He, Quan Lu, Jun Liang, and Xingyao Zhang. 2013.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Cytospora germanica Causing Canker on Populus spp. in China. Plant Disease, 97( 6): 846 (IF=2.455)
劉學偉, 呂全(通訊作者), 孟賢靜, 白雪松, 黃國軍, 李秀玲, 張星耀. 2016. 我國落葉松八齒小蠹伴生粘束孢屬(Graphium)真菌的鑑定及其系統發育分析. 林業科學, 接受
程功, 呂全(通訊作者), 馮益明, 理永霞, 王艷麗, 張星耀. 2015. 氣候變化背景下松材線蟲在中國分布的時空變化預測. 林業科學, 51(6): 119-126
呂全, 劉慧敏, 曾凡勇, 陳衛平, 李成喜, 張星耀. 2015. 樹棲真菌對擴散型松材線蟲生活史的影響. 植物病理學報, 45(2): 121-129
孟賢靜, 呂全(通訊作者), 劉學偉, 梁軍, 張星耀. 2015. 齒小蠹屬昆蟲與長喙殼真菌間的種特異性伴生關係. 生態學報, 35(2): 313-323
王璇, 馬良進, 呂全(通訊作者), 孟嫻靜, 張星耀. 2014. 山核桃乾腐病病原菌的鑑定.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31(2): 238-245
呂全, 張星耀, 梁軍, 嚴東輝, 劉振宇. 2012. 當代森林病理學的特徵. 林業科學. 48(7): 134-144
張星耀, 呂全, 馮益明, 等著. 2011. 中國松材線蟲病危險性評估及對策. 科學出版社: 北京.
呂全, 張星耀, 梁軍, 嚴東輝, 劉振宇. 2012. 當代森林病理學的特徵.林業科學. 48(7): 134-144
張星耀, 呂全, 梁軍, 田呈明, 趙莉藺, 劉振宇. 2012. 中國森林保護亟待解決的若干科學問題. 中國森林病蟲. 31(5): 1-6
呂全, 張星耀, 楊忠岐, Henri Maraite, 尹德善, 任曉宏. 2008. 紅脂大小蠹伴生菌研究進展. 林業科學, 44(2): 1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