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不韋墓
- 時代:戰國時期
- 考證:《史記集解》
- 地點:河南
簡介,墓地,墓主,綜述,
簡介
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有一大冢頭村,因秦相國呂不韋的墓冢在村邊而得名。冢頂過去有房屋數十間,駐紮過鎮公所、區乾隊,可知封土之高大。如今墓冢圈進偃師第一高中院內,雖已殘損,仍存其巋然氣勢。1994年12月,首陽山鎮為其立紀念碑一座,原西北大學校長、中國思想史研究所所長張豈之教授來偃講學,參觀了呂不韋墓冢並為呂不韋紀念碑奠基,並應偃師古都學會之請,撰寫了《秦相國呂不韋墓碑記》,成為一處名人故跡。張豈之在文章中肯定了呂不韋的貢獻,認為他“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歷史人物”。呂不韋其人,因其極富傳奇色彩的經歷而為人們熟知,“奇貨可居”、“一字千金”等成語都因他而來。他是一位睿智超群的商人、政治家,強秦立君、統一六國的功臣。《史記·呂不韋傳》稱:“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呂不韋經商的邯鄲,時屬趙國。”《呂氏春秋》是呂不韋在秦國實行的政策理論化,也就是為秦王政設計的治國綱領。綜合言之,《呂氏春秋》書應時代潮流,為即將來臨之統一封建國家,提供理論基礎。呂不韋乃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歷史人物,值得紀念他。
墓地
呂不韋生前和死後,和當時的洛陽成周城有很密切的關係。呂不韋封地的官邸,就建築在今偃師首陽山鎮龍虎灘一帶。秦亡後,項羽封死十八王之一“河南王申陽”,以及楚漢戰爭結束劉邦初都洛陽,他們使用的大都是成周城一帶呂不韋封地的建築群。呂不韋服毒自殺後,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十二年,文信候不韋死,竊葬。”又據《史記索隱》說:“其賓客數千人共葬於洛陽北邙山。”《史記集解》皇覽曰:“呂不韋冢在河南洛陽北邙道西大冢是也。民傳言呂母冢。不韋妻先葬,故其冢名呂母也。”民間流傳今大冢頭村的“呂候冢”,是呂不韋與妻子的合葬墓。總的說來,洛陽成周城一帶是呂不韋的最後歸宿地,明清《偃師縣誌》各種版本,都稱今首陽山鎮大冢頭村的大冢是呂不韋墓,至今墓冢巋然,使人往往聯想到二千年前那一幕幕複雜的政治爭鬥。據《魏書·地理志》載:陽翟有呂不韋墓,在縣西三十里鎮峰里三甲,今順店毛呂、谷水河、眼明寺一帶。秦王政十二年(前二三五)呂不韋自思難免秦王誅戮,服毒酒自殺。其賓客舍人“富葬”於洛陽北芒山,今河南偃帥縣南祭莊鄉大冢村東,有一很大土冢,相傳即呂不韋墓。秦王下令,凡參與“竊葬”的賓客舍人,是晉人(指三晉,即韓、趙、魏國)的逐出秦國。
墓主
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在秦國都城鹹陽傳出了轟動一時的訊息:權勢顯赫的秦國相邦(宰相)呂不韋把他主編的巨著《呂氏春秋》公布在鹹陽市門,並懸賞“有誰能增改一個字,就賞予千金”。儘管重賞的訊息很快傳遍全國,卻沒有人敢出來改動一字。這時,呂不韋在秦國似乎是獨一無二的“理論權威”了,權勢達到了頂峰。可是淮曾料想,僅僅事過兩年,呂不韋就被宣布與一起宮廷政變有牽連,被秦王政下令奪官,流放到蜀地去了。不久,呂不韋在流放途中自殺。呂不韋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少有的商人出身的大政治家。他是怎樣登上政治舞台的?他在政治上有什麼作為?他又是如何在風雲變幻的政治鬥爭中遭到失敗的?要講清這些事實真的很難,為因留到今天的資料大多都只是傳說。總起來看,呂不韋作為戰國後期由分裂走向統一這一歷史轉變時期的封建地主階級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功績是不容抹殺的。他兩任秦國相邦,主持朝政,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方面為秦統一準備了有利條件,打下了基礎。他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為封建大一統的理.論作了新的探索。儘管他和秦始皇政見有所不同,又發生了激烈的權力衝突,但是事實說明秦始皇的統一與呂不韋的功業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呂不韋作為一名由商人躍上政治舞台的封建地主階級政治家,固然表現了唯利是圖、貪求權勢的階級歷史局限性。但總其一生,他對秦統一事業的貢獻是巨大的,他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綜述
呂不韋(? 一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原為陽翟(今河南禹縣)大商人,在趙都邯鄲遇見入質於趙的秦公子異人(後改名子楚),認為“奇貨可居”,決定做政治買賣,遂說動異人,並將自己已有身孕的趙姬贈給異人,然後花重金遊說華陽夫人,使異人立為太子,繼位後即莊襄王。呂不韋也被任為相國,封文信侯。莊襄王死,趙姬生的秦王政(秦始皇)年幼繼位,呂被稱為“仲父”,繼任相國,食邑有藍田(今陝西藍田西)十二縣、洛陽十萬戶。呂曾令門下賓客編著《呂氏春秋》二十餘萬言。秦王政親理政務後,呂被免職,出居封地洛陽,不久被遷往蜀郡,憂懼自殺。據冢頭村民傳,秦始皇年幼時,呂不韋常常出入後宮,和始皇的母親趙太后私通。始皇年長了,要從執掌國政的呂不韋手裡奪權,就把呂的相國免了,讓呂回封地居住。呂回到洛陽,太后憂念呂不韋,就把和呂的真相原原本本告訴了秦始皇。這秦始皇是個孝子,聽完後立即派人赴洛,要招呂不韋重回京城鹹陽,再享榮華。但欽差並不知真相,這呂不韋接到回京的聖旨後也不摸底細,心中憂愁,不知前途吉凶,想來想去,就尋了短見,自盡而亡。秦始皇聽到親生父親的死訊,十分傷心,就下詔盛葬呂不韋,令天下各州都要往洛陽送潔淨的炒土,以示天下都屬父親的;那土炒過又乾又松,做封土時掏不成洞,如沙一般會塌滑,以防後人盜墓。墓里設計得也精巧。南蠻子盜寶時,曾掘開過洞口,但一打開墓道石門,裡邊如麥桿似的毒箭便密密麻麻飛出,傷人不少。盜墓人只好失望而去。村中長者回憶解放前冢直徑尚有百米左右,冢上有大殿、廂房,做過鎮公所、學校等,村民避兵盜時常躲在上面,解放後因殿房過舊欲塌拆毀。冢也被逐漸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