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絕句》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宋詩紀事》卷九三
- 文學體裁:絕句
- 作者:僧志南或釋志南
原文
譯文
譯文一
譯文二
注釋
- 短篷——帶篷的小船。
- 杖藜——用藜做的拐杖。藜,植物名。 這裡用“扶”字,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
-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 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這時的風就叫柳花風,或稱楊柳風。在這裡引申為春風。
吹面不寒楊柳風(古詩名句)編輯 鎖定 討論999 《絕句》中的詩句。作者是南宋詩人釋志南。這首絕美的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吹面不寒楊柳風作品信息 編輯 小說性質:公眾作品 總點擊:1393 月點擊:16 周點擊:8 小說類別:校園 總推薦:114 月推薦:0 周推薦:0 寫作進程:新書上傳 完成...
《吹面不寒楊柳風之金燕剪柳》是一部小說,作者是醉倚風,連載網站起點中文網。...... 《吹面不寒楊柳風之金燕剪柳》是一部小說,作者是醉倚風,連載網站起點中...
書名:吹面不寒楊柳風——鎮江市職業學校學生教育案例彙編 書號:978-7-5684-0105-0 作者:杜閩生 包雲鵬 主編 開本:1/32 書類:教育 定價:36元 詳細介紹: ...
第三章:吹面不寒楊柳風(3)07-28 第四章:醉後不知天在水(1)07-29 第四章:醉後不知天在水(2)07-29 第五章:春潮帶雨晚來急(1)07-29 第五...
此作構圖巧妙,畫中題詞“杏雨江南”,四周潑灑,鋪陳描繪,將煙雨繚繞的江南不拘小節地表現出來。“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綿綿的春雨,從畫作的層層點...
宋人趙與虤《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捲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無蔬筍氣。如雲:“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
吹面不寒楊柳風 枝頭春意鬧 問聲漂亮的小風箏 心事可知道呀 春風溫暖千萬家 家家幸福笑 笑啊笑 笑啊笑 笑聲醉了你和我 聲聲天外飄 笑啊笑 笑啊笑 我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撫摸:風輕悄悄的摩擦著楊柳條,楊柳綠起來了。文中指比喻。撫摸撫摸功效 編輯 人們從胎兒到壽終,就一直被接受著...
吹面不寒楊柳風:吹到臉上也不覺得寒冷的,是楊柳放綠時所吹的春風。注釋: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稱。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
吹面不寒楊柳風⑷。 [1]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注釋譯文 編輯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詞句注釋 ⑴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
如雲:“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朱熹激賞其詩,所使用的標準是有無“書生氣”,實際上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問題之一。蘇軾在《贈詩僧...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遊園不值》【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暮春》 無限殘紅著地飛...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絕句》),南宋志南和尚的詩句便從人的觸覺方面直言春風和煦而無寒意。“捲簾亭館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風”(《南溪早春...
編輯 出處:宋·釋志南《絕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拂面詞語辨析 編輯 近義詞:和煦春風反義詞:寒風凜冽春風拂面用法 編輯 作...
陽朔“世外桃源”主要有荷花池、燕子湖、燕子洞、侗鄉風情和原始部落組成。若是“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季節.踏進“世外桃源”,展現在眼前的將是一...
千古名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自天台國清寺住持志南之手。杏花的胭脂笑臉,綻開了春日芳菲。杏花的爛漫,傳達的是唐朝關不住的春色,宋朝喧譁鬧騰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注釋 1. 選自《宋詩紀事》卷九三。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2.系(xì)——聯接。3.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安《絕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宋·志南《絕句》) ☆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 杏花無處避春愁,也傍野煙發...
3.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4.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
開篇就用北京人的話說“春脖子短”和覺得南方來的人覺得這個“脖子”有名無實,來說明北京春天之短暫,冬夏交接之迅速,人們無法感受“吹面不寒楊柳風”的美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