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肥皂泡的少年

吹肥皂泡的少年

《吹肥皂泡的少年》是法國巴蒂斯特·西蒙·夏爾丹於1734年創作的一幅風俗帆布油畫。現存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at Washington DC)。題材普通,情境單純,是一種清閒、安逸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下層平民的孩子們自然、儉樸、淳厚、善良的美好情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吹肥皂泡的少年
  • 外文名:Bulles de savon
  • 作者:夏爾丹
  • 類別風俗畫
  • 創作年代:1734年
  • 規格:88×70厘米
  • 風格現實主義
畫作內容,作畫背景,畫家簡介,

畫作內容

一個衣著破舊但不失為整潔的少年正在從室內向室外吹著肥皂泡,他聚精會神小心翼翼地將肥皂泡越吹越大,越吹越大……還有一個孩子,看上去僅有3、4歲,正踮著腳扒著窗台使勁從室內向室外觀看……。

作畫背景

18世紀下半葉,在法國洛可可藝術日益興旺的同時還出現了另一種風格傾向----平民寫實主義美術。平民寫實主義與洛可可美術同樣反對遠離生活的古典主義,同樣熱衷於反映現實生活。但是,前者只面向社會上層,表現封建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追求浮華享樂的審美情趣,而後者面向的是社會中下層,表現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親切、樸實的審美情趣;前者突破了17世紀法國藝術只滿足於君王口味的狹小範圍;而後者則進一步突破了羅可可藝術只滿足於上層貴族欣賞趣味的局限,使藝術更進一步走向了民主。
18世紀中葉,法國資產階級進步的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為推翻封建等級專制和教會權威,以35卷本的“百科全書”形式作為“啟蒙主義”的綱領:在政治上主張開明之治和民主政體;在藝術上提倡“自由”“人道”“道德”和“教益”,致使18世紀法國的寫實繪畫從“第一等級”(君主、僧侶)、“第二等級”(貴族)擴展到“第三等級”(農民、市民和資產階級)並且從單純地反映市民世俗生活轉向了對社會問題的揭示和道德命題的說教。

畫家簡介

夏爾丹是極受狄德羅稱讚的畫家之一。他擅長靜物畫,也擅長風俗畫;並且試圖通過靜物畫來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過風俗畫來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勞、儉樸的美好品德。他的風俗畫受小荷蘭畫派影響,但思想內容更深刻,善於把人物形象和生活環境聯繫起來。代表作有《洗衣婦》、《廚娘》、《小孩和陀螺》(藏羅浮宮博物館)及《午餐前的祈禱》和這幅《吹肥皂泡的少年》等。他也畫肖像畫,用色粉筆完成的自畫像,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