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姓

吹姓

吹姓,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宮廷樂理教官龡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龡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龡氏,因“龡”是“吹”的本體字,音同義通,因此多簡筆為吹氏,世代相傳,但姓氏讀音作chuì(ㄔㄨㄟ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吹
  • 屬性:姓氏
  • 讀音:chuì
  • 源於:姬姓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基本介紹

吹[吹、龡,讀音作chuì(ㄔㄨㄟˋ),不可讀作chuī(ㄔㄨㄟ)]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宮廷樂理教官龡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典籍《周禮·春官·籥師》記載:“龡師,掌敎國子舞羽龡鑰。”在典籍《正字通》中解釋:“龡,吹本字。<說文>作𪛑。<玉篇>作䶴。隸作吹。”龡,是鎦文;吹,是隸書,為會意字,後演變為楷書。“䶴”字,在典籍《玉篇》中注釋:“樂人以䶴管中氣,今作吹。”在典籍《說文解字》中也注釋:“䶴,音律管塤之樂也。”在典籍《說文解字》中注釋:“吹本字。𪛑,音律,管堹之樂也。”龡師,亦稱䶴師、師、龡人、䶴人、人,就是在周王朝宮廷內負責教授王室子弟們樂舞、管樂器具的吹奏等樂理的音樂教師,隸屬於春官府管轄,多為當世著名音樂大師。
在龡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龡氏,因“龡”是“吹”的本體字,音同義通,因此多簡筆為吹氏,世代相傳,但姓氏讀音作chuì(ㄔㄨㄟˋ)。

遷徙分布

吹氏歷史悠久,與伶氏、泠氏、樂氏等同源,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京兆洛陽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例如: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民國初期,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後廢黜“京兆”之稱。要特別注意的是:“京兆”並非僅指陝西長安地區,凡歷朝歷代中央政府直轄的都城周邊地區,皆可稱為“京兆”。
洛陽府: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始置洛陽縣,縣城以設在在洛水之陽(北岸)而名,當時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洛陽開始成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國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郡的轄境曾一度抵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唐、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歷史上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亦稱常安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亦稱白馬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