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背景
吸收芯體是一次性吸收用品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次性吸收用品性能的優劣主要由吸收芯體決定,例如吸水性、保持性、擴散性、反滲性等等。在2017年8月12日以前的技術中,吸收芯體一般由絨毛漿或木漿纖維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結構分布來設計,截至2017年8月12日,常見的吸收芯體積纖成型方式主要由以下兩種:
(1)上層:絨毛漿或木漿纖維或同時設定少量高吸水性樹脂顆粒,中間層:絨毛漿或
木漿纖維與
高吸水性樹脂顆粒均勻混合,底層:絨毛漿或木漿纖維,以三層結構分布形成“三明治”混合型吸收芯體。
(2)上層:
絨毛漿或木漿纖維與高吸水性樹脂顆粒均勻混合,下層:絨毛漿或木漿纖維,基本以單層結構均勻混合分布設計,通過積纖形成混合型吸收芯體。
然而,2017年8月12日以前的積纖成型裝置中吸水性樹脂顆粒一般通過引導管撒布在絨毛漿或木漿纖維中,上述方式時常出現撒布不均勻的問題。除此以外,隨著衛生棉、紙尿褲等吸收性衛生用品超薄型化發展,傳統的混合型吸收芯體無法克服其厚度大、透氣性能不佳的缺陷,逐漸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鑒於此,申請人設計開發了一種不帶絨毛漿和木漿纖維的新型複合芯體產品。
如中國專利申請號201610639547 .5公開的“一種複合芯體及其製造方法”,其中該複合芯體具有上層透液性片材、中層膨鬆
無紡布以及下層吸液性片材,在上層透液性片材和中層膨鬆無紡布之間設定有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在下層吸液性片材和中層膨鬆無紡布之間設定有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含量高於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含量。該專利將吸水性顆粒從厚度方向上設定成不同分布,幫助體液快速下滲,在降低產品厚度的同時,極大改善產品的吸收性能,同時可保持上層透液性片材的乾爽性,提高使用舒適度。
然而上述專利並沒有披露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的具體結構。
尤其是,當前行業內針對複合芯體的生產普遍採用線下製造的方式進行,即通過獨立的專用設備完成複合芯體的製造、收卷、儲存等工序,由於在儲存、運輸狀態下複合芯體難免會發生相互擠壓作用,導致層與層之間的粘結力下降,從而影響吸收效果。而且,線下製造複合芯體還存在製造成本高,制約生產線加工速度的問題。因此,如何設計一種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以實現複合芯體的線上製造,已成為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專利目的
《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該系統可實現複合芯體的線上製造,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的製造方法,該方法尤其適用於複合芯體的線上加工,經該方法製得的複合芯體在吸收速度、導流性、吸收量等參數上均有一定提高。
技術方案
《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為解決上述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用於線上製造帶有間隔撒布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複合芯體,包括:用於沿流程方向輸送第一片材的第一搬送單元;用於沿流程方向輸送第二片材的第二搬送單元;用於將第二片材配置在第一片材的上方以覆蓋住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並使第一片材與第二片材一起沿流程方向向下游側輸送的第一聯接工位;第二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該施加裝置位於所述第一聯接工位的上游,其用以向移動的第一片材上施加間隔撒布的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該樹脂顆粒在與流程方向相垂直的寬度方向上形成若干個分布區域,各分布區域之間設定有間隔區;用於沿流程方向輸送第三片材的第三搬送單元;第二聯接工位,所述第二聯接工位用於將所述第三片材配置在第二片材的上方以覆蓋住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並使第一片材、第二片材和第三片材一起向下游側輸送;第一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該施加裝置位於第二聯接工位的上游側,其用以向移動的第二片材表面對應所述分布區域位置施加間隔撒布的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上述第二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和第一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結構相同,可統稱為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
具體的,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包括儲料罐、進料裝置和驅動裝置。其中,進料裝置包括進料箱、進料管體和輸送部件,進料箱與儲料罐相對接,輸送部件設定有多根,其將從儲料罐落下的顆粒向出料口方向輸出,進料管體對應設定在輸送部件的外部。驅動裝置具有驅動電機、執行機構、傳送機構和連線軸;所述驅動電機提供輸送部件轉動的動力,並通過傳送機構將該動力傳遞至各個執行機構,連線軸固定在輸送部件的一端,並與執行機構對應連線;所述出料口設定在輸送部件遠離連線軸的一端附近,出料口處還安裝有落料導管,所述落料導管內設定有若干個隔板,該隔板將落料導管內腔室分割成與所述輸送部件數量相對應的若干個分腔。工作時,每一個分腔對應接收相應一根輸送部件的輸出量。上述驅動電機可以是伺服電機或感應電機,執行機構可以是傳動輪或齒輪,傳送機構可以是傳動帶或齒條等。上述輸送部件可以是進料彈簧或輸送螺桿,鑒於傳統彈性剛性差,高速轉動時易發生形變,導致顆粒下料量不穩定的缺陷,選用剛度較高的彈簧效果更佳。另外,亦可直接選用輸送螺桿實現顆粒的搬送。由於上述各個分腔用於將高吸水性樹脂顆粒配置在移動的片狀物上以形成間隔撒布的形狀,因此隱含了各分腔之間的連線與片材的移動方向相垂直的特徵。
由於在使用過程中往往複合芯體中間位置較之兩側區域需要吸收更多的體液,因此更為合理的設計則要求複合芯體的中間位置需要施加更多的高吸水性樹脂顆粒,因此上述輸送部件分為沿寬度方向兩側分布的第一輸送部件、和位於兩第一輸送部件之間的第二輸送部件;其中第二輸送部件的螺距大於第一輸送部件的螺距,如此可保證單位時間內,由第二輸送部件輸出的顆粒量大於兩側第一輸送部件的輸出量。
為方便輸送部件的布置,防止相鄰輸送部件之間相互干涉,相鄰輸送部件之間高低錯位布置。另外,為解決因高吸水性樹脂顆粒在進料箱內出現結塊、結團,導致難以清理的問題,落料導管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在出料口附近,當落料導管被拆卸時,可使得輸送部件遠離連線軸的一端暴露在外。
為解決2017年8月12日以前的施加裝置線上檢測困難的問題,在儲料罐的下端還設定有用於檢測在單位時間內高吸水性樹脂顆粒輸出量的重量感測器,該重量感測器能將檢測到的信號傳遞至控制器,再由控制器控制驅動電機的脈衝數,通過驅動電機轉數的變化來精準控制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輸出量。
進一步的,上述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還包括設定在儲料罐進料口的加料罐。
進一步的,重量感測器還可用來感應儲料罐內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儲存量,當檢測到儲存量低於設定值時,重量感測器傳出信號,從而控制加料罐向儲料罐加料。當然,為實現加料罐的自動投料,還可以通過在儲料罐內設定下限感測器的方式來實現上述目的, 即當高吸水性樹脂顆粒消耗到設定高度時,通過下限感測器控制加料罐和儲料罐之間的電磁閥打開,進而實現自動投料。如上兩種實施方式可理解成,《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還包括控制加料罐自動投料的控制單元。
更進一步的,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還包括用於沿流程方向輸送第四片材的第四搬送單元,以及用於將第四片材配置到第一片材下方,並使第一片材與第四片材一起沿流程方向向下游側輸送的第三聯接工位。
更進一步的,上述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還包括設定在第二聯接工位下游側的包折成型單元。其中,包折成型單元具有:用於使疊合後的各片材折為給定關係的包折部,將包折後的多層片材壓實、排氣的夾壓部,以及沿著所述間隔區進行壓點複合進而增強複合芯體導流性的打點部。該專利在行業內首次將打點工藝套用於複合芯體的成型工藝中,一方面可達到固定芯體,提高複合芯體整體性和保持性的目的;另一方面由於在厚度方向上形成若干個封閉區域,使得複合芯體沿寬度方向呈現多個間隔分布的分布區域,大大增加了可吸收面積,使得產品導流性能顯著提高。優選的,上述夾壓部可設定多組,其可通過皮帶夾壓或者導輥夾壓的方式實現。在夾壓部和打點部之間還設定有防止打點出現偏差的導向糾偏部。
在上述間隔區域中不設定高吸水性樹脂顆粒,或少量布置高吸水性樹脂顆粒。打點部作用於間隔區域,將第一、二、三片材進行熱壓打點複合,使得在厚度方向上從上往下形成若干個可吸收的封閉區域材。優選的,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含量高於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含量,該方案能在厚度方向上呈現不同的吸水梯度,有助於體液的快速下滲, 保持上層片材的乾爽性,提高使用舒適度。當然為使得吸收芯體下部的吸水性能優於上部, 還可以使用兩種不同吸水性能的吸水性顆粒,並保證下部的吸水性能優於上部,同樣可以實現上述目的。
作為《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的另一個主題,一種吸收性物品的製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S1 .向沿著流程方向搬送的第一片材上方施加間隔撒布的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工序。所述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在與流程方向相垂直的寬度方向上形成若干個分布區域,各分布區域之間設定有間隔區。S2 .將第二片材配置在第一片材上方以覆蓋住所述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並使得第一片材與第二片材一起沿流程方向輸送的工序。S3 .在工序S2中所述第二片材上表面對應所述分布區域位置施加間隔撒布的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工序。S4 .將第三片材配置在第二片材的上方以覆蓋住所述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並使第一片材、第二片材和第三片材一起向下游側輸送的工序。S5 .使疊合後的各片材中的最外層片材兩側邊折為給定關係,再將包折後的多層片材壓實、排氣,以及沿著所述間隔區進行壓點複合的工序。
進一步的,在工序S1之前還包括將第四片材配置到在第一片材下方,並使第一片材與第四片材一起沿流程方向向下游側輸送的工序。該技術方案較之先前方案,其區別在於:另外單獨設定起到外包覆層作用的第四片材,此時包折部的包折對象並非第一片材或第三片材,而是位於第一片材更外側的第四片材。更進一步的,在工序S5中最外層片材是第 一片材、第三片材或者第四片材中的任一種。
改善效果
1、《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實現了複合芯體的線上製造,較之傳統線下生產的方式,其成本得到顯著降低,而且避免了因儲存、運輸時複合芯體相互擠壓竄動導致層與層之間粘結力下降、影響吸收效果的問題,同時解決在搬運過程中出現的高吸水性樹脂顆粒易散落的問題,使得芯體吸收能力得到顯著改善。
2、《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通過對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的結構進行改良,一方面通過多根輸送部件分別將定量的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經帶有分腔的落料導管均勻地施加到片材的指定區域,較之絨毛漿與高吸水性樹脂顆粒共混的技術,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分布更加均勻,使得泄露機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通過增設重量感測器將檢測到的信號傳遞至控制器,再由控制器控制驅動電機的脈衝數,利用驅動電機轉數的變化來精準控制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輸出量,該方案實現了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線上跟蹤檢測,具有結構簡單,輸送精度高,穩定可靠的優點。
3、《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在行業內首次將打點工藝套用到複合芯體的成型工藝中,不僅起到固定芯體的作用,而且經實驗分析對比可知,經過打點處理的複合芯體,其導流性能遠遠強於沒有經過打點處理的複合芯體。
《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填補了複合芯體線上成型領域的空白,為複合芯體的線上生產提供了有效支持,且結構簡單,控制精準,生產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是《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的原理圖。
圖3是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的立體圖。
圖5是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的主視圖。
圖6是圖5的A-A剖視圖。
圖7是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的立體圖。
圖8是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的俯視圖。
圖9是包折成型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複合芯體的主視圖。
圖11是圖10的剖視圖。
圖12是另一實施方式下《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13是另一實施方式下複合芯體的剖視圖。
技術領域
《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涉及一次性衛生用品製造領域,尤其涉及紙尿褲、拉拉褲、衛生棉等衛生用品中吸收芯體的製造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權利要求
1.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
第一搬送單元,所述第一搬送單元用於沿流程方向輸送第一片材;第二搬送單元,所述第二搬送單元用於沿流程方向輸送第二片材;
第一聯接工位,所述第一聯接工位用於將第二片材配置在第一片材的上方以覆蓋住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並使第一片材與第二片材一起沿流程方向向下游側輸送;
第二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該施加裝置位於所述第一聯接工位的上游,其用以向移動的第一片材上施加間隔撒布的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該樹脂顆粒在與流程方向相垂直的寬度方向上形成若干個分布區域,各分布區域之間設定有間隔區;
第三搬送單元,所述第三搬送單元用於沿流程方向輸送第三片材;
第二聯接工位,所述第二聯接工位用於將所述第三片材配置在第二片材的上方以覆蓋住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並使第一片材、第二片材和第三片材一起向下游側輸送;
第一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該施加裝置位於第二聯接工位的上游側,其用以向移動的第二片材表面對應所述分布區域位置施加間隔撒布的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
所述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包括儲料罐、進料裝置和驅動裝置;其中,所述進料裝置包括進料箱、進料管體和輸送部件,進料箱與儲料罐相對接,輸送部件設定有多根,其將從儲料罐落下的顆粒向出料口方向輸出,進料管體對應設定在輸送部件的外部;所述驅動裝置具有驅動電機、執行機構、傳送機構和連線軸;所述驅動電機提供輸送部件轉動的動力,並通過傳送機構將該動力傳遞至各個執行機構,連線軸固定在輸送部件的一端,並與執行機構對應連線;所述出料口設定在輸送部件遠離連線軸的一端附近,出料口處還安裝有落料導管,所述落料導管內設定有若干個隔板,該隔板將落料導管內腔室分割成與所述輸送部件數量相對應的若干個分腔;工作時,每一個分腔對應接收相應一根輸送部件的輸出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輸送部件分為沿寬度方向兩側分布的第一輸送部件、和位於兩第一輸送部件之間的第二輸送部件;所述第二輸送部件的螺距大於第一輸送部件的螺距。
3.如權利要求1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落料導管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在出料口附近,當落料導管被拆卸時,可使得輸送部件遠離連線軸的一端暴露在外。
4.如權利要求1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還包括控制器,以及設定在儲料罐下端用於檢測在單位時間內高吸水性樹脂顆粒輸出量的重量感測器,該重量感測器能將檢測到的信號傳遞至控制器,再由控制器控制驅動電機的脈衝數,通過驅動電機轉數的變化來精準控制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輸出量。
5.如權利要求1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還包括:
第四搬送單元,所述第四搬送單元用於沿流程方向輸送第四片材;
第三聯接工位,所述第三聯接工位用於將第四片材配置到第一片材下方,並使第一片材與第四片材一起沿流程方向向下游側輸送。
6.如權利要求1或5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還包括設定在所述第二聯接工位下游側的包折成型單元;所述包折成型單元具有: 用於使疊合後的各片材折為給定關係的包折部,將包折後的多層片材壓實、排氣的夾壓部, 以及沿著所述間隔區進行壓點複合進而增強複合芯體導流性的打點部。
7.如權利要求6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夾壓部和打點部之間還設定有導向糾偏部。
8.一種吸收性物品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工序:
S1.向沿著流程方向搬送的第一片材上方施加間隔撒布的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工序;所述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在與流程方向相垂直的寬度方向上形成若干個分布區域, 各分布區域之間設定有間隔區;
S2.將第二片材配置在第一片材上方以覆蓋住所述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並使得第一片材與第二片材一起沿流程方向輸送的工序;
S3.在工序S2中所述第二片材上表面對應所述分布區域位置施加間隔撒布的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工序;
S4.將第三片材配置在第二片材的上方以覆蓋住所述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並使第一片材、第二片材和第三片材一起向下游側輸送的工序;
S5.使疊合後的各片材中的最外層片材兩側邊折為給定關係,再將包折後的多層片材壓實、排氣,以及沿著所述間隔區進行壓點複合的工序。
9.如權利要求8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工序S1之前還包括將第四片材配置到在第一片材下方,並使第一片材與第四片材一起沿流程方向向下游側輸送的工序。
10.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在工序S5中所述最外層片材是第一片材、第三片材或者第四片材。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100,用於線上製造帶有間隔撒布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C的複合芯體1,包括:
——第一搬送單元91,所述第一搬送單元91用於沿流程方向MD輸送第一片材4;
——第二搬送單元93,所述第二搬送單元93用於沿流程方向MD輸送第二片材3;
——第一聯接工位97,所述第一聯接工位97用於將第二片材3配置在第一片材4的上方以覆蓋住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C,並使第一片材4與第二片材3一起沿流程方向MD向下游側輸送;
——第二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92,該施加裝置位於第一聯接工位97的上游,其用以向移動的第一片材4上施加間隔撒布的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C,該樹脂顆粒在與流程方向MD相垂直的寬度方向CD上形成若干個分布區域 B,各分布區域之間設定有間隔區D;
——第三搬送單元95,所述第三搬送單元95用於沿流程方向MD輸送第三片材2;
——第二聯接工位98,所述第二聯接工位98用於將所述第三片材2配置在第二片材3的上方以覆蓋住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並使第一片材4、第二片材3和第三片材2一起向下游側輸送;
——第一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94,該施加裝置位於第二聯接工位98的上游側,其用以向移動的第二片材3表面對應所述分布區域B位置施加間隔撒布的第二高吸水性樹脂 顆粒A;
——包折成型單元96,位於第二聯接工位98的下游側,其具有用於使疊合後的各片材2、3、4中的第一片材4兩側邊折為給定關係的包折部101,將包折後的多層片材壓實、排氣的夾壓部102,以及沿著所述間隔區D進行壓點複合進而增強複合芯體導流性的打點部 103。
下面將結合圖2至8,對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進行詳細說明。
一種吸水性顆粒施加裝置92、94,包括加料罐81、儲料罐82、進料裝置 83、驅動裝置84和控制器(圖中未示出)。進料裝置83包括與儲料罐82相對接的進料箱85,將從儲料罐 82落下的物料向出料口86方向輸出的四根輸送螺桿87,以及對應設定在輸送螺桿87外部的進料管體817,上述輸送螺桿 87的一端穿於進料管體817內部。驅動裝置84包括一伺服電機 88,與伺服電機88相連、用於驅動輸送螺桿轉動的傳動輪89,以及一端與傳動輪89相連、另一端連線輸送螺桿87的連線軸810。在伺服電機88與傳動輪89之間套設有傳動帶80,出料口 86設定在輸送螺桿87遠離連線軸810的一端附近,並且在出料口處還安裝有可拆卸的落料 導管812。落料導管812具有第一導管815和第二導管816。第一導管815安裝在輸送螺桿87遠離連線軸810的一側,第二導管816固定在第一導管815的下端。第二導管816與第一導管815 之間傾斜布置。
在非工作狀態時,由於落料導管812向外部環境提供了可與進料箱內部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相接觸的通道,尤其在高濕環境下,輸送螺桿87靠近第一導管815一端處極易出現 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結團、結塊的問題,影響裝置的正常運轉。當第一導管815被拆卸時,可使 得輸送螺桿87遠離連線軸810的一端暴露在外,進而方便操作人員的清理。
為方便輸送螺桿87的布置、防止相鄰螺桿之間相互干涉,相鄰輸送螺桿 87之間高低錯位布置。驅動裝置的轉動方向與輸送螺桿的旋向相同。相對應的,在落料導管812的腔室內設有三個隔板813,該隔板813將落料導管的腔室分割成與輸送螺桿數量相對應的四個分腔814。工作時每一個分腔814對應接收相應一根輸送螺桿87的輸出量。
輸送螺桿87分為沿寬度方向CD兩側分布的兩根第一輸送螺桿871、和位於兩第一輸送螺桿之間的兩根第二輸送螺桿872;其中第二輸送螺桿872的螺距大於第一輸送螺桿 871的螺距。
在儲料罐82的下端還設定有用於檢測在單位時間內高吸水性樹脂顆粒輸出量的重量感測器811,該重量感測器811能將檢測到的信號傳遞至控制器,再由控制器控制伺服電機88的脈衝數,通過伺服電機88轉數的變化來精準控制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輸出量。 重量感測器811還可用來感應儲料罐82內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儲存量。當檢測到儲存量低於設定值時,重量感測器傳出信號,從而控制加料罐向儲料罐加料。
下面將結合圖9對《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中的包折成型單元96進行詳細說明。
包折成型單元96,具有與第一片材4接觸、並使得第一片材4兩側邊折為給定關係的包折部101,將包折後的多層片狀物壓實、排氣的夾壓部102,以及對複合芯體1的間隔區D進行壓點、同時增強複合芯體1導流性的打點部103。一般來說,第一片材4選用下層透液性 片材,該片材是無紡布或無塵紙,第二片材3選用中層蓬鬆無紡布,第三片材2選用上層透液 性片材,該片材亦可以是無紡布或無塵紙。
在上述間隔區D中不設定吸水性顆粒,或少量布置吸水性顆粒。打點部 103作用於間隔區D,將上層透液性片材、中層蓬鬆無紡布和下層透液性片材進行熱壓打點複合。另外,位於第一片材4與第二片材3之間的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C的吸水性能,要優於第三片材2 與第二片材3之間的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的吸水性能。具體的,可選用兩種不同吸水性能的材料,或者使用同種材料但施加量不同的方案均能實現上述目的。
其中,上述包折部101具有:用於將配置有高吸水性樹脂顆粒的多層片材向摺疊方向牽引的輸送單元10,以及設定於輸送單元下游側的摺疊單元11。優選的,將輸送單元10水平設定可阻擋吸水性顆粒在輸送路線上的飛濺,使得包折效果得到大大改善。但,將輸送單元10傾斜設定亦能實現《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之目的。摺疊單元11相對於輸送單元10向上傾斜布置。 作為摺疊單元11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其具有皮帶驅動輥12,若干個皮帶導輥13,安裝在皮帶驅動輥12與皮帶導輥13之間的輸送皮帶14,以及設定在輸送皮帶14兩側的摺疊板 15。優選的,在輸送皮帶14下方設定有真空箱 16,此外,兩摺疊板15之間的距離是可調節的。在輸送單元10與摺疊單元 11之間還設有包折導向鼓17。
為保證摺疊的可靠性,在摺疊單元11上方還設有用於對下層透液性片材 4兩側邊塗膠的膠槍18。
上述夾壓部102具有至少一對相對配置的上壓輥20和下壓輥21,上壓輥 20和下壓輥21均為光輥或表面帶有凸起的輥體。包折後的多層片狀物經上下壓輥的夾壓後可達到包折牢固可靠、迅速排氣的目的。為使得排氣效果更加徹底,上下壓輥可對應設定多對。相對應的,還可以採用上下皮帶配合夾壓的方式替代上述壓輥的方式,因此,《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中的夾壓部不應單單理解成壓輥的形式。
打點部103包括相互配合的上輥31和下輥32,上輥表面設有作用於間隔區的突起,使得第一片材、第二片材和第三片材熱壓複合,從而將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第一高吸 水性樹脂顆粒C熱封成若干個封閉區域。具體的,所述突起沿寬度方向CD間隔分布,並沿上 輥的轉動方向密集分布、且整體大致呈圓形。作為一種更為特殊的實施方式,上述突起沿上輥轉動方向無限接近,甚至就是呈線形排布,最終可以在吸收芯體的表面形成壓槽結構,亦能實現《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的目的。因此,《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中的打點部不能簡單理解成就是壓成點狀,應當同時包括在吸收芯體表面壓成線狀的壓槽的情形。進一步的,在夾壓部102和打點部103之間還設 有防止打點出現偏差的導向糾偏部。
此外,如圖1中所示搬送單元91、93、95之結構為2017年8月12日以前的技術,其通常包括儲料器、斷料接料裝置、張力控制裝置和糾偏裝置,除此以外,針對儲料器、斷料接料裝置還可採用無塵紙行業中採用的箱式送料進行替代,亦能實現《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之目的。
下面將結合圖10至11,對複合芯體的構造進行簡單說明。
一種複合芯體1,具有上層透液性第三片材2、中層由蓬鬆無紡布製得的第二片材3以及下層透液性第一片材4,第三片材2與第二片材3之間設定有間隔分布的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下層吸液性第一片材4與第二片材3 之間設定有與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相對應的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C,該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C沿寬度方向CD間隔分布。在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配置後,可能發生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在重力作用下落到中層蓬鬆 無紡布3的情形。在複合芯體1的厚度方向上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中層蓬鬆無紡布和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C共同形成若干個分布區域B,各分布區域之間設定有間隔區D。第一片材4兩側向上包折,向上包折部分固定在第三片材2的兩側。
具體的,上述複合芯體的製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S1.向沿著流程方向MD搬送的第一片材4上方施加間隔撒布的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C的工序。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C在與流程方向MD相垂直的寬度方向CD上形成若干個分布區域B,各分布區域B之間設定有間隔區D。
S2.將第二片材3配置在第一片材4上方以覆蓋住所述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C,並使得第一片材4與第二片材3一起沿流程方向輸送的工序。
S3.在工序S2中的第二片材3上表面對應所述分布區域B位置施加間隔撒布的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的工序。
S4.將第三片材2配置在第二片材3的上方以覆蓋住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並使第一片材2、第二片材3和第三片材4一起向下游側輸送的工序。
S5.使疊合後的各片材中的第一片材4兩側邊折為給定關係,再將包折後的多層片材壓實、排氣,以及沿著所述間隔區D進行壓點複合的工序。
更進一步的,在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C配置到第一片材4之前,還包括在第一片材4上塗膠的工序。
更進一步的,在第二片材3覆蓋到第一片材4和第一高吸水性樹脂顆粒C 之前,還包括在第二片材3上塗膠的工序。
更進一步的,在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配置到第二片材3之前,還包括在第二片材3上塗膠的工序。
更進一步的,在第三片材2覆蓋到第二片材3和第二高吸水性樹脂顆粒A 之前,還包括在第三片材2上塗膠的工序。
圖12示意出了《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的另一實施方式下《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還具有:
——第四搬送單元910,所述第四搬送單元910用於沿流程方向輸送第四片材5;
——第三聯接工位99,所述第三聯接工位99用於將第四片材5配置到第一片材4下方,並使第一片材4與第四片材5一起沿流程方向向下游側輸送。如圖13所示,此時第四片材 5可理解成複合芯體的外包覆層,相應的,包折成型單元96中包折部101的包折對象為第四片材。
榮譽表彰
2021年8月16日,《吸收性物品的製造系統及其方法》獲得安徽省第八屆專利獎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