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靈

吳鳳靈(1913—1988),又名吳行素,畢業於中山大學教育系,曾任梅州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印尼雅加達約瑟學校校長。她晚年曾回家鄉梅縣參觀,並捐款給曾任教的學校。她為梅州和南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事跡入錄《客家名人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鳳靈
  • 別名:吳行素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88年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親屬成員,人物紀念,

人物經歷

吳鳳靈出生於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洋坑村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吳鳳靈早年就讀於汕頭市立女子中學。1933年秋考入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歷史系,一年後轉入教育系。1937年在中山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她回家鄉鬆口國光中學任教。
1941年2月,時年27歲的她出任省立梅州女子師範學校校長。正當吳鳳靈為學校的事務奔勞時,1942年丈夫不幸病逝,處理完丈夫後事,返校工作。事後她在一篇短文中說:“我已把一切不幸置諸腦後,一心一意為發展校務而埋頭苦幹。”
1947年秋,吳鳳靈辭去梅州女子師範學校校長職務,任教於汕頭市正始中學。1949年秋,汕頭市立女子中學復辦,她出任校長。1950年,吳鳳靈到印尼雅加達謀生。
1951年,吳鳳靈再婚,丈夫為鬆口同鄉廖德義先生。
1952年出任印華高級商業學校教務主任。1954年任老巴剎中華中學副校長兼教務主任。1958年她與友人籌辦嘉瑪烈(基督教)大學,兼任學校行政業務(相當於教育組長)。
1959年,印尼大規模排華,學校被迫停辦。吳鳳靈不得已隨丈夫廖德義從商,創設貿易公司,專營對日本及香港國際貿易,生意頗有聲色。在那幾年間,吳鳳靈仍眷念教鞭生涯,總想重返教壇。
1967年,廖德義先生與友人成立基督教基金會。在吳鳳靈的倡導下,籌辦“但以理”學校(DANIAL),吳鳳靈自任校長,為廣納華僑子弟,多方籌措經費,使在校學生人數增至千人。
1968年,廖德義先生因患心臟病,醫治無效,不幸辭世。吳鳳靈女士初衷不改,拭乾眼淚,又埋首校務。自挽一聯於其夫墓前,上聯“羨君返天家隨主樂享平安福”,下聯“憐我羈逆旅獨力孤零負仔肩”。
1986年,吳鳳靈因積勞成疾,且久罹糖尿病,心力不支,而引退杏壇,將約琴學校校長一職交其女兒廖棠子。女兒廖棠子為了接班,她在印尼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再攻讀教育學博士。吳鳳靈常到學校視察和指導工作。那時她經醫生檢查身體確診已患肺癌。她有個夙願要回祖國家鄉和曾任教的梅州女子師範學校看看。
1986年秋她古稀之年,雖知道自己患了絕症肺癌,但為了完成自己多年來的心愿,為了讓在海外長大的兒孫後代能認識祖國,知道家鄉,她忍受著疾病的痛苦,攜子女帶孫兒回祖國家鄉梅縣省親觀光。

主要貢獻

吳鳳靈出任省立梅州女子師範學校校長時,學校辦學條件差,校舍狹窄,經費短缺,教職員生活十分清苦。她面對學校艱難處境,一面與全校員工通力合作,節省開支,維持辦學所需;一面多方奔走,積極向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呼籲,爭取支持,籌募建校資金。
在吳鳳靈的帶領下,全校員工經過幾年艱辛努力,終於先後擴建了“培風院”和“勝利樓”兩座校舍,使學校的教學條件得到改善。學校的招生人數逐年擴大,在原中師班(招收國中畢業生)的基礎上,加設四年制簡易師範班(招收國小畢業生),後又增辦幼稚師範班,形成普師、簡師、幼師、國中、國小皆有的多學制學校。全校的教學班增至23個,學生約千人,成為廣東省東部知名的女子師資培育園地。
吳鳳靈任梅州女子師範學校校長的數年間,主張從嚴治校。她認為對學生應有嚴格紀律,紀律嚴才能促勤,勤才能學有所成。在她主持下,學校嚴考勤,嚴考試,嚴操行。凡學生上課曠缺遲到,必逐日登記,按月公布,酌情獎懲。對學生操行,每學段考評一次。考評項目包括健康、勤奮、禮節、服務、學業、品格等,均有嚴格要求。
她還要求教師盡力輔導學生,提高學業成績。注重學生的平時考查,期末考試混合編班,安排老師監考。考試時她經常巡查考場。每學期她都會主持教訓會議數次和學科導師會議,討論範圍是如何提高學生學業成績、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檢查日常成績、輔導程度差的學生、指導畢業生複習功課、幫助不及格科目的學生補考、改善操行考查辦法等。每次開會,討論有議有決,訂出措施,教師分工負責落實施行。
因此,學校形成了教師勤教學,學生勤奮學習的良好風氣。她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外體育和文娛活動,組織學生籃球隊訓練,參加校外籃球比賽。每次校際球類比賽,她都親臨觀看並予以鼓勵。每逢節慶,她都會鼓勵學校師生參加歌舞表演。當時正值抗日戰爭艱難時期,她提倡學生“赤腳運動”,以改變女學生嬌柔氣質,發揚客家婦女刻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在社會上取得良好的反響。
吳鳳靈極力推崇尊師重教。她常說,沒有老師即無社會進步,沒有今日之文明。1947年她在報刊發表文章《談尊師重道》,呼籲政府當局不能空喊“教育第一”,“應增加教育經費,規定教育教育經費應是政府中支出最多的一項開支”;提議“仿效重視教育發達的國家,政府應盡力於奉養教師,全社會要尊敬教師”。她倡導教師耍自尊,提出教師要做到能夠使人尊敬的表率:“第一要有學而不厭,教人不倦的精神;其次,要有安貧樂道的心態;再次,要有敬業樂業的精神。”她認為“教師的最高境界是培養一批批的民族幼苗,兒童是國家未來的棟樑;教師和一群群純真活潑的兒童在一起是生活的樂趣”。她的這些主張,用自己的言行舉措為教師們做榜樣,使學生深受教益。有不少畢業多年的學生,回憶當年吳鳳靈的教誨,仍然印象深刻。
當年吳鳳靈任教的梅州女子師範學校,因時代的發展在2000年已合併改名為嘉應學院。現在原梅州女子師範學校的校址在嘉應學院內,好些當年的校友前來參觀時有些人會在老校的教室內留影紀念。

親屬成員

父親:吳小枚
姑媽:吳其英、吳其德
丈夫:廖德義
弟弟:吳壽祥、吳美祥
女兒:廖棠子
外甥女:梁素芳
吳鳳靈的父親吳小枚是清末民初的知名人士,在清末加入中國近代最大的革命文學社團——南社,又曾在馬來西亞華文學校任教,護法運動期間,曾任廣東花縣縣長。吳鳳靈的姑媽吳其英也是南社社員,在南洋從事華文教育,推動華僑子弟的教育事業。她出生在這樣一個崇文重教的家庭,自幼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吳鳳靈的丈夫廖德義,民國年間曾任汕頭市代市長。吳鳳靈有子女三人。兒子兩人在美國經商,女兒繼任她的事業。另有由她撫育成長的胞弟二人,分別在美國、中國台灣地區,均事業有成。

人物紀念

吳鳳靈在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花城出版社把她的生平事跡錄入《客家名人錄》。1992年出版社要選定寫稿人。吳鳳靈女士的外甥女梁素芳選定退休的梅縣教育局原副局長鐘樞文(筆名舒文)為寫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